“拆”与“建”——许鸿飞的意义

时间:2013年03月2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梁 江

  月光下(翡翠)

  四喜(翡翠)

  鱼女(翡翠)

吻(铜)

许鸿飞 广州雕塑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省美协理事。其代表作“胖女人”系列享誉大江南北,深受艺术评论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4月,其作品《快乐的胜利》确定入选参加国际奥委会主办的第三届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全球评奖活动;并作为唯一一位与其他30个国家的雕塑家竞逐该大赛奖项的中国雕塑家代表,其作品由国际奥委会收藏。除此之外,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在各地展出。

“平民史诗——许鸿飞雕塑展”

  策展人:罗一平

  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广东美术馆 中国《雕塑》杂志社

  承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广州雕塑院

  学术主持:梁江 宋伟光 展览统筹:方旭东

  展览时间:3月28日至4月6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雕塑家许鸿飞的作品个展将晋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值得祝贺的一件艺坛盛事。在我的印象中,广东雕塑家到北京开个展的并不多见。加上许鸿飞现任广州雕塑院院长,策展人罗一平则为广东美术馆馆长,这样一个展览便不可避免要带上某种代表性色彩。

  许鸿飞199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接受过正宗、严格的学院派雕塑教育。他的作品曾参与多个大型展览。这一二十年来,他创作过不少纪念性、主题性、主旋律的作品。他还有数量众多的公共艺术、环境艺术作品置放于广东、湖南等省的多个城市。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有着扎实功夫,有很强主题创作能力的新一代广东雕塑家。

  广东雕塑是有实力、有特色、有传统的。而从许鸿飞“快乐的胖女人”系列作品中,普通观众不难看出与以往广东雕塑的反差,专业人士更一望而知其中的离经叛道。而这,才是他作品具有争议性的根本所在。平心而论,许鸿飞有着尊重前辈、崇拜传统的一面。他一方面认为广州雕塑圈子过于保守,同时又强调“我非常尊重雕塑界的前辈们”,他还感叹:“我们的老祖先太伟大了!商周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陶俑、霍去病墓、四大石窟的佛雕……这些雕塑作品都是中华瑰宝,但是百余年来它们几乎都被雕塑家们忽视了,好像雕塑真是西方的舶来品似的。”让他更着急的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模仿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经典,都在比技术而不是比艺术。雕塑家东拼西凑、东施效颦不行,一定要体现原创性和个性。一个真正虔诚对待艺术的雕塑家,应当认真体验生活,勇于探索,敢于跨界,材料、形式都可以创新,目标是创作出时代气息浓郁、情感真实不造作、个人特色鲜明的作品。许鸿飞天性里很不安分的一面,在他的言谈中袒露无遗。

  穿过“许鸿飞现象”,我们发现了若干发人深思的话题。罗一平近期在广东推广的一个创意——“拆”与“建”,恰好可用来阐释许鸿飞之于广东雕塑的意义。

  其一,价值重构。在许鸿飞这一代新锐进入艺术领域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嬗变。由于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一个城市化的社会展现在人们面前。价值多元化、物质主义盛行、消费文化泛滥与城市化进程连在一起,文化艺术这时也发生了前所未见的巨变。雕塑艺术惯见的宏大叙事、理想化、英雄化、仪式化、崇高感被消解了,说教意味的创作越来越没有市场。有一段时间,雕塑家的日子很不好过。正如许鸿飞对记者所说:“雕塑由于局限于宏大叙事,只做纪念碑式的、象征性的东西,很少做小的架上雕塑,缺乏生活趣味与亲和力,和人有距离,现实感不强,所以很难被接受。”

  问题的关键在于雕塑与社会的转型脱节,失去观众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让雕塑重新植根社会土壤,是有识见的艺术家的不二选择。与城市化的进程相吻合,装饰美化、抒情轻松、平易亲切成为当代雕塑的主调,庄严肃穆、凌空高蹈的法则开始向表现身体欲望和感性诉求、向凡夫俗子的趣味转化。总而言之,雕塑告别了从古老的神学时代开始形成的经典原则,回归观众,这已成为近一二十年来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走向。许鸿飞的创作取向,正体现了雕塑艺术价值重构的大趋势。

  其二,功能回归。许鸿飞的敏锐和聪明,在于他看到了过往雕塑艺术的症结所在,也找到了符合自己个性的突破途径。他的作品不以深邃、晦涩的哲理意识去“忽悠”观众,在形式手法上很关注普通人的感官和精神感受,他以夸张而轻松的笔调,把世俗生活中的情绪、感觉、欲望转换成一种通俗化的审美情趣,大俗也是大雅,艺术在于满足普通人生活化的诉求,这是功能的回归。

  其三,内涵置换。“胖女人”系列雕塑均以普通民众为主角,均有生活化、娱乐化、夸张化几种特征。通俗化的内容、亲民性的视角,有效消解了以往雕塑常见的崇高感、距离感和宣教特征。与此同时,他的作品被注入一种世俗化的新内涵:丰满肥胖的女人体,其实是丰腴、丰盛和精神快乐满足的符号。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转型的新内涵,才能引起观众的精神同构,才会有同声相应。因此,许鸿飞是与时俱进者。

  其四,材料拓展。2012年6月,许鸿飞在广州举行翡翠雕塑作品展,展示了30件以名贵翡翠材质制作的艺术品。他说,第一件翡翠雕塑很费劲,两个月才弄出来。而最后的效果则让许鸿飞大感意外——翡翠材质恰切还原了胖女人的珠圆玉润,丰乳肥臀充盈着温润的光泽,材质成了雕塑语言的一部分,他的风格特色获得进一步彰显。而在展出现场,许鸿飞更听取建议引入了“车模”理念,光艳照人的“艺术品模特”与《肥福》《肥二代》《四喜》等让人开心的“翡女人”一同展示。许鸿飞以“翡翠雕塑第一人”再度成为媒体热点,他不拘一格的艺术思维,也给人带来新的启示。

  显然,“拆”与“建”的命题,不仅在当今广东雕塑界展开,也在许鸿飞的艺术行程上不断出现。我们还应注意,许鸿飞的“拆”其实是与“建”紧密相连、同步而行的。“拆”不是情绪化的一时冲动,更不是不负责任的简单化破坏。真正的“拆”必定基于深入的、理性的思考,这是一种有深度的解构。这样的“解构”还意味着、包含着“重建”,它体现了艺术拓展和推进的法则。

 梁 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黄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