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中国美术发展报告(摘编)

时间:2013年04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遵循中华文化的本根,返本开新

——2012年度中国美术发展报告(摘编)

□ 中国美术家协会

  报告主持人:吴长江

  报告负责人:张旭光

  首席专家:吕品田

  撰稿:吕品田 张旭光 吴涛毅

  梅启林 杨 萍 赵 昆

  审阅:刘大为 王明明 韦尔申

  冯 远 许 江 许钦松

  杨晓阳 吴长江 何家英

  范迪安 罗中立 施大畏

  黄格胜 曾成钢 潘公凯

  张旭光 陶 勤

  终审专家:邵大箴 薛永年

  2012年,全国广大美术家和相关从业者,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召唤,同心协力、精诚事艺、开拓进取,努力推动中国美术继续朝着开放多样、健康活跃、繁荣兴盛的方向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协作支持下,2012年的美术事业在管理、创作、展览、研究、教育、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美术市场和产业诸多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思潮与新作

  整体而言,2012年的中国美术发展,在目标、方式、格局和走向方面都与2011年保持着很强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所显示的平稳状态,表明中国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种贯穿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整体性在随之加强。考察和审视这种整体性,它不是突兀的,而是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长期思想实践的砥砺、激荡而逐渐形成的。在2012年的特定情境中,契合中国现代化发展宏观运势、融汇日益增进的社会共识的整体性因素,在美术领域通过丰富多样的现实形态,而以诸多思潮性表征鲜明地呈现出来。

  1.诉求文化自觉,挺立中国美术

  对美术界来说,2012年是文化自觉要求最为突显的一年,它交织着文化强国的现实关切而构成思想理论层面的热点。年初,中国美协“中国美术现状研究课题组”提交了《美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思考》,这项课题研究报告从学理和实践层面深刻反思现代美术观念,提示了美术核心价值观建设所要解决的关乎文化自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3月份,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召开“美术理论与文化强国”学术研讨会,就现代美术的中国模式、中国元素与民族传统、理论创新与民族根脉、美术理论的中国道路、美术理论的时代性、开放性与民族性等议题展开讨论。《美术》《美术观察》等核心刊物,重点策划了“中国美术的自觉与主体精神”、“美术理论与国家形象”等专题笔谈,对这一理论热点进行深入探讨。

  中央美术学院今年结项的重点课题“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对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历程与线索、性质与形态、标尺与走向进行了全面清理,将中国的现代性内涵阐发为:艺术家对20世纪中国社会矛盾、民族危机和精神文化氛围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加以应对的“自觉”上。作为中国美术“传统”与“现代”分界点的这种“自觉”,为进一步的“文化自觉”提供了一个支点。

  2.走出画室,到人民生活中去

  艺术的性质、功能、价值、内容与形式等,是对艺术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性问题。早在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这些根本性问题作了明确的、科学的、创造性的回答。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美术领域,一些人没有对艺术的这些根本性问题予以重视,创作上存在远离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问题。一些艺术家往往以“纯艺术”主张和“零介入”姿态对待艺术,曲解或滥用“创作自由”,将其绝对化为不讲社会责任担当的矫情自用,甚至藉之张扬鄙俗、放纵私欲,或一味地“向钱看”等等。

  对于由艺术根本性问题所引发的这些实践问题,美术界自有觉察,也一直在努力改变。2012年适逢《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界在现实层面汇为一股强劲的艺术思潮——走出画室,到人民生活中去!一年里,在中国美协及全国各美术机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美术界广泛开展赴工厂、农村、部队等社会基层和革命老区采风、写生的活动。在写生创作中产生的一大批美术作品,透着鲜活生动的现实感和生活色彩,为美术界带来了刚健清新的美学气息,构成今年最值得称道、最富新意的创作成果。

  3.“跨界”

  现代技术力量征服了世界的空间距离,拓展了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跨行业、跨媒介的交流与互动,是当代最活泼的一种实践状态,也是人们普遍经历的一种生活现实。

  对2012年的美术领域来说,“跨界”不只是一个流行概念,更是最有影响、最为活跃的一种创作潮流。它的突显性,因为“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的举行,也得到了加强。眼下许多艺术家尤其设计艺术家,都热衷以超出既定范畴或领域,涉及视野、材料、手段以至形式的多元综合方式,来表达“跨界”的生活经验或审美意象,也使“跨界”成为最前沿也最具现实基础的一种当代艺术探索。

  4.青年艺术潮

  2012年,还值得从思潮层面来关注的就是“青年艺术潮”。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一个具有很强内在关联性的创作潮流,而仅仅是以年龄界线为划分的一大群艺术家——青年美术家。与上世纪的“85思潮”涌现的青年画家完全不同,他们没有共同的思想口号和行动宣言,甚至也没有聚集在一起,只是通过展览或活动方式才获得一种组合的整体性。

  然而,认真审视当下的“青年艺术潮”,在其不尽一致的美术创作中,青年美术家们依然显示了他们生长在一个和平、安稳、富裕时代所共有的一些代际特征,以及不同于长辈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认识和艺术状态。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用“自媒体、蔓生长、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六种归纳性视觉修辞,对这一切作了贴切而清晰的提示。

  “青年艺术潮”也很大程度地体现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美术院校和研究机构对青年人才的重视。近年来,美术界采取资助研修、定向培训、设立奖项、展览宣传、市场推介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掘、扶持和培养青年人才。

  5.设计艺术热

  设计学凭借复杂的多学科背景和强大的系统整合功能,已成为当今发展最快的前沿交叉学科,也被各国作为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设计艺术不仅构成一种声势浩大的艺术热潮,更成为践行国家发展实践的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生产力。

  创新与突破

  1.交汇融合,拓展美术形态

  作为活跃的“跨界”创作潮流的一个重要侧面,“当代艺术”范畴内的创作依然保持不断创新的势头,在媒介综合、图式交混方面多有出新,呈现许多颖异而富有启发性的表现手法和趣味。今年的很多展览中都有一些利用转化生活废品、生产遗弃物的作品。这些介于多种门类之间的“跨界”、“混搭”之作,突破了人们的习惯眼光,带来一种新的视界和感受。其中的观念性内涵也渐趋健朗明晰,敏锐应和着当代思想情感的变化,即便一些批判性很强的作品也不再使用那些血腥、暴力及违背常伦的方式,而代之以玩笑、戏谑的轻松情致,赢得越来越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理解和兴趣。政府也通过举办或扶持一些展览的方式,加强对“当代艺术”的引导,中国美协和北京市政府主办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就是一个代表性案例。如“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虽一如既往以架上绘画、雕塑为主,但两件获奖作品却是装置或准装置,说明其策划理念和评价标准已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2.精研细琢,深掘美术内质

  2012年的美术创新追求,还有“向内”进取的一路。在以国、油、版、雕为主体的传统美术领域,许多艺术家也在创新追求方面不懈探索。他们在坚守自身艺术特质和形态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在艺术的观念意涵、结构方式、形态质地、媒介特性、手段法式等方面,作锤炼艺术语言、更新表现形式的深度开掘,以求突破陈规和常态的创新推进。这无疑是更为艰难、更具挑战性,却又不容易被人注意而产生新闻效应的沉静创新之路。

  这方面的创新成果,在本年度的一些展览上得到集中呈现。以“水穷云起”为题的杜大恺作品展,展示了他一大批没骨走笔、色块立形、别开生面的探索之作,风格样式极富新意。“概念超越——2012新工笔文献展”和“三矾九染——2012中国当代工笔画提名展”上的作品,以“观念先行”的方式营造貌似背离常理、既“邀约”又“阻隔”以至充满迷幻的“图像的游历”,提示了一种“非再现、非意象抒情、非形式审美”的“新工笔”概念及图像重构之新。同期开展的“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和“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秉持“当代性”和“绘画性”两个主题理念,展现当代油画创作在取向“三度——表现的强度,语言的纯度,思想的深度”方面的创新成果。

  3.多方开拓,发挥制度功效

  中国美术的繁荣不仅表现于艺术创新,还表现于制度创新。2012年,美术界在制度方面多方开拓,让制度的机能得到更大的、更好的发挥。“CAFAM未来展”由主办方的策展团队邀请国内外知名策展人进行提名,筛选参展的作品被置入经预先深入研究而确定的、切合年轻艺术家创作现状的6个主题单元进行展示,并配合一系列学术话题明确的讲谈、座谈和对谈活动。综合应届生毕业联展和展销会模式的“2012年首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其制度设计也颇有新意,对建设青年艺术家帮扶机制具有启发性。

  在美术传播、美术惠民方面也有一些制度创新成果。如中国美协采取的“四惠基层”措施,即“美术作品送基层,美术写生带基层,美术设计用基层,美术文化种基层”,既让美术积极融入大众,又让大众有更多机会接近艺术。

  问题与思考

  1.美术管理分工不明确

  作为长期延续的美术管理体制,美术创作、展览、研究、教育、出版等领域,一直都有相应的官方机构进行管理。新世纪以来,由于美术事业繁荣和美术产业发展,大量从业人员进入美术领域,各种资本力量也参与角逐。受巨大的市场利益吸引或驱动,各个行业系统都热心于美术,纷纷参与美术活动,这使得原先美术管理体制面临巨大的挑战。现在,各方对美术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美术事业呈现多头发展、力量分散、格局紊乱的状况。如今,在美术管理上缺乏明确的职能分工,有的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有些部门把办活动作为利益来源,以各种名义操办的展览、遴选、评比和奖励活动频频不断,客观上形成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机制的松懈和紊乱。

  2.核心价值观相对缺失

  美术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们在对待和把握造型艺术及相关方面所显示的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着我们共同的审美理想,左右着我们对造型艺术及相关方面的基本价值判断。

  由于核心价值观缺失,也就难以形成清晰、系统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形态。美术批评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者,在不同层面上有时陷于立场游移、取向不定、言辞闪烁、自说自话的失语失信状态。

  3.精品力作缺少

  当下美术创作自由活跃,风格形式丰富多样,表现技巧大幅提高,制作水准精致上乘,作品数量也是惊人的多。然而,真正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却是凤毛麟角。这是存在多年的老问题,如今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4.部分美术展览有失把握

  美术展览的整体活跃繁荣背后,也存在着部分展览筹备仓促、举办草率的问题。有些展览只用一两个月的筹备期,自然难入上乘之流。尽管近年来好展览不断涌现,策展经验也在增多,但因为许多新增展馆的出现,策展人缺乏策展经验和认真态度,以致低水平展览的比例也在加大。某些展览虽名头响亮却东拼西凑、劣作满处,令人不忍卒睹。一些赴外展览,缺乏专业把关,场地条件较差,影响国家形象。

  5.商业化侵蚀严重

  商业化侵蚀在美术领域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美术活动在得到市场有力支持的同时,也越来越被市场力量所左右。受商业化影响,有的美术家在创作上只是逢迎不加坚守,只问金钱不讲格调,只求经济效益不计社会影响,这种情形令人担忧。如今,举办展览请到的领导职位越高、数量越多就越是有关系商业利益的新闻效应,配套的研讨会也变成了“炒作会”。某些艺术评选评奖成为商业选秀、提高商业品牌效应的手段,让资本包装成暴富的明星艺术家和在拍卖会上自我炒作也都成了多见的“美术活动”。

  6.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失度

  文化产业园区存在建设失度以致泛滥的问题。目前全国已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计1216个,但有的匆匆上马,没有产业基础。很多不具备产业基础的地方甚至县级城市都有多个产业园区,且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地方纷纷上马的所谓“文化”或“动漫”产业园区,将面临某些部门官员权力寻租的风险。

  7.艺术品市场失范

  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艺术品市场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交易诚信缺失、制假贩假普遍、无序竞争严重、定价机制缺乏、行业协调薄弱、管理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等问题,以致影响市场稳定和持续繁荣。基于艺术品市场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符合艺术品市场发展要求的市场准入和从业资格管理制度、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评估鉴定制度等,形成规范良好的艺术品市场新秩序。

  8.知识产权和著作权保护问题突出

  “摄影家薛华克诉油画家燕娅娅涉嫌抄袭”、“画家赵建成状告拍卖公司拍卖假画案”、“张晓刚微博打假”、“史国良邮箱打假”、“画家杨之光发现的42幅赝品,涉及17家拍卖行”……2012年里,美术界不断曝出美术作品被抄袭、被复制、被篡改的消息和案例,知识产权、著作权保护问题突出。如不少报刊不经授权,便转载或摘编美术理论家的文章。如何进一步完善著作权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我国文化市场不断完善,实现对美术家合法权益更加全面的保护,值得各界关注和探讨。

  趋势与建议

  1.总体发展趋势

  综观2012年的基本面貌,中国美术发展所呈现的总体趋势可以概括为“返本开新”——遵循中华文化的本根,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和未来,开拓创新。这是包蕴回顾与前瞻、挑战和应战、沉静与激越的张力,执著现实目标和理想信念,充满决心和信心,各方协力、努力向前的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

  辨析梳理,中国美术发展的总体趋势中交汇着三种基本态势。

  (1)主流稳健

  在中国现代文化格局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等传统形态的造型艺术一直作为美术的核心与主体,代表着中国美术创作生产体系的主流方面,是社会主旋律的主要载体。它们的状况始终反映着美术事业的基本面貌,提示着美术发展的整体运势。2012年,美术创作生产体系的主流方面呈现出一种稳健的态势。结合近些年的语境加以解读,这种态势非常可喜。

  (2)边缘突起

  长期以来,受现代美术观特定视阈的限制,一些切合中华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活需要、和民众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本土造型艺术,如传统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一直处于美术创作生产体系的边缘,甚或被完全地排除在外。这些年随文化自觉的增进,国家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些本土造型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空前的关注。另外,同样呈现边缘突起之势的,还涉及作为青年亚文化主体的年轻美术家群体,以及处于文化地理边缘的西部地区的美术创作,包括打造地方画派的一些努力。

  (3)前沿调整

  以201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成立、2011年4月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和中国美术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的举办、2012年四川美院将“行为艺术”等实验性探索纳入教学为标志,实验艺术创作开始以“形式化的张力保持”步入新的发展轨道。这种主动调整显示了一种不想再受外力牵引,而力求回到自主状态、回到艺术本身的觉悟。这种调整显然是顺应时代之变,其融入文化建设主流的取向和姿态,虽然各方解读不同,但有效地消解着那些投机心或盲从性明显的泛滥效仿的创作。2012年,实验艺术的这种调整努力愈加显著。

  2.未来工作建议

  (1)多方协同运力,大力推动美术核心价值观建设

  美术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协同,综合运力。建议一方面有组织地持续开展学术讨论、批评争鸣和专项课题研究,力求从理论上理清阐明,在思想上形成共识;一方面整饬管理机制和资源,形成合力,在政府主办的各种公益性美术活动和主流媒体传播活动中,坚持标准,彰显取向,强化引领作用。美术批评是建设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和鼓励美术批评,通过特约撰稿、提高酬金、设立批评基金或专项奖金等手段为批评家创造优厚条件,同时通过切实支持专业媒体为开展批评实践提供工作平台和理论阵地。

  (2)各种措施并举,促进主流美术创作实践和前沿艺术探索

  为摆脱市场资本对美术创作生产的控制,进一步发挥主流美术创作实践的主导作用,可建立“美术创作基金”和“美术展览基金”,资助德艺双馨的美术家进行有导向意义的创作和展览。同时,建议推行“艺术家工作坊计划”,帮助优秀艺术家在社会情境中提高各方面全面素质,增强开展社会教育和社会公关以及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

  (3)把传统工艺美术纳入文化体系,鼓励自主的民间美术创作

  传统工艺美术家是创造传统手工艺术的艺术家,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核心价值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审美价值。为此,建议政府从文化发展战略角度考虑,提升工艺美术家作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认同,提高传统工艺美术的创作水平和精神品格。同时,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扶持乡村农民和城市市民,凭借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因地制宜地进行兼顾实用和审美的手工艺创作。

  (4)拓展美术教育方式,弥补美术学科人才培养的缺项弱项

  建议在部分美术院校进行教育制度、教学理念和学科建设的改革试验,将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方式和“师徒相传”技艺传授方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弥补缺失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在中国画方面尤其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中国艺术土壤的培育,通过文学、诗词等教育,提升美术家的人文理想,人格理想,会同加强书法、篆刻等传统美术教育,提升民族精神和写意精神。

  建议重视和加强美术院校艺术史与艺术批评学科的建设,从人才建设入手切实改变美术理论领域的薄弱状态。

  建议扩大“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计划”的规模,尤其鼓励更多在全国性大展获奖的优秀艺术家以及在美术理论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的优秀青年理论家走出去,让他们在国际环境中思考艺术发展问题,增进国际同行间的艺术与学术交流。

  (5)树立中国美术表率,全方位传播中国美术,培育中国美术的世界影响力

  建议政府通过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援助项目以及向海外赠送图书、杂志、画册、录像带或幻灯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覆盖全球的信息传播体系;通过基金会赞助、博物馆收藏、画廊代理和拍卖行拍卖等各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大力荐举、推崇、传扬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追求卓越艺术家。进而,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艺术成果与国家社会力量汇聚整合,在文化形态结构高端和文化产业链上游,建树真正代表中华文化精神、中国国家形象和利益并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艺术品牌。

  (6)加强市场管理制度、配套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艺术品市场新秩序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早出台《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加快市场准入和从业资格管理制度、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评估鉴定制度等一系列艺术品市场管理制度的建设步伐;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在税收、保险、运输等各方面提供统筹兼顾的政策支持,共同推动规范良好的艺术品市场新秩序的形成。同时,建议重视和加强艺术市场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