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出书37万种,意味着什么

时间:2013年04月22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贺

  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每年发布的诸多数字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参展图书的数量,毕竟这是一场以书为主题的盛宴。2012年全国出版图书高达37万种,创造历史新高,而今年参展图书数量也达到35万种。据文献学家统计,从古代到辛亥革命,我国一共出版了20万种图书。而现在,一年的出版量就超过了以往2000年出版量的总和,曾经奢望的“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到如今才算名副其实。

  数字的飞跃,对中国的意义何在?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仍然局限在“从书荒到书海”、“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定式。但如果站在历史的纵轴上,才能看到这一数字的深远影响。在我看来,发达的出版业乃国运之所系。从这个角度讲,37万种图书可谓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跃上去,就能看见民族复兴的曙光。

  美国出版史专家约翰·曼曾统计过,1455年以前,整个欧洲出版的图书约为3万种,册数也很少,装在一辆马车里就能拉走。而同期中国累计出版的图书约为4万种,比欧洲多出整整1/3,出版册数更令西方望尘莫及。追根溯源,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中国人能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出版图书,出版业的发达也让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正如林语堂所言:当欧洲人还在中世纪的黑暗里摸索徘徊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在文明的殿堂里展翅翱翔了。

  然而,自德国人古登堡在1455年第一次用他发明的现代印刷术印制《圣经》后,情况发生了逆转——欧洲人出版图书的速度,从两个月手抄一本书,提升至一星期印制500册。据学者郑也夫研究,到1600年,西方拥有的图书是125万种,中国拥有的图书是1.4万种,前者是后者的89倍。而到了1900年,西方的图书种类达到1125万种,中国的图书种类则是12.6万种,同样是89倍。古代中国的衰落,源自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而这样的差距早在1455年已然决定。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从1840年以后,中国人用了几乎200年的时间,终于重登世界出书种类最多的坐席。年出图书37万种,这不只是一个看似辉煌的数字,更象征着中华民族从谷底向高峰奋力攀登的不屈精神。

  或许,有人会质疑“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垃圾书再多也比不上一本不朽之作。”道理固然不错,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总量具有决定性价值,只有在总量足够多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才有意义。单靠少数高质量图书,撑不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大厦,而大量的普通图书对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价值,绝不亚于某一部杰作。须知,无论是写书还是读书,国人的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挥,中国的出版事业,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还有很多。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