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写得好只是书法及格线

时间:2013年04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彭一超

  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了中国书协展览部、学术委员会在首图主办的“颐斋同门六人书法展”。研讨会上,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在总结讲话时,自然平和地指出:作为书法家,字写得好就是60分及格线,是基本前提,余下的40分是体现个人学问修养和创造力等综合素质的,书法家比拼的是后者。笔者由此联想很多,现不妨套用一下“沈从文体”来表达自己的一孔之见:“我看过很多地方的书法展览,策划过一些朋友举办的各种与书画有关的活动,读过不少书画同仁赠送的各种图文作品集,却十分赞同陈振濂‘书法及格线’的观点。”

  上面所言“沈从文体”的母本原话是:“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种有意味、有内涵的仿句,就像学习书法碑帖的意临一样,可称之为格物致知的过程。近年来,笔者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曾与人交流过当下的书法创作问题,笔者以为,“书法,不需要创新。”这个观点的弦外之音,似乎与陈振濂所提出的“书法及格线”不谋而合。在此不妨试举几例,中国书协近年来就做好书法普及工作提出了“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观点,的确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国授牌了不少兰亭学校,如2011年冬,笔者应澳门书协主席连家生之邀,参加了中国书协在澳门濠江兰亭中学的挂牌仪式,首次把汉字书法课程推广到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副主席苏士澍等曾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书法要进课堂,要从中小学开始普及,中国人当写好中国字等。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苗培红倡导实施的“继承与传承·苗培红师生书法展”,近两年来先后在北京、河北、山东成功举办了多次不同内容的展览,继承与传承,是书法创作方向不变的宗旨。

  以上观点充分说明,书法与汉字是不可分割的,写好汉字是最基本的前提,书法本质上就是要继承和传承,继承就是要从古代书法经典中吸收营养,传承便是薪火相传,将书法发扬光大,否则,书法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毋庸讳言,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最高表现形态,蕴含着一个很朴实的道理,如果你把汉字真正写好了,把书法传承好了,那么其潜台词也就给出了一个陈振濂式的答案:“你的书法及格了”,而再言其他的大道理似乎多余。

  书法热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复苏,到90年代的大热,再到21世纪当今时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景象,其整体发展态势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是伴随着当代书法展览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然而,时下各种门类繁多的书法展览,对推动新时期书法事业的发展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毫不客气地说,大多数展事尚处在“书法及格线”上下徘徊。很多自称是书法家的人,甚至是名家也不例外,那些以书法为稻粱谋的人,他们终其一生的不懈追求,令人感动,然观其水平也就仅仅停留在“书法及格线”上,很难看到及格线以外货真价实、令人称羡的东西。

  诚然,民国之后,除了历史上诞生过屈指可数的少数学术大师外,当今书法的确无大师,大师是呼唤不出来的,也是打造不出来的。偿若有志于书法事业的人,如果真正解决了书法的本体问题,那么陈振濂所倡导的“书法及格线”之外的内容,也许还是有资格一拼的。纵观当下书坛丰富多彩的各种展览,其实已变相地沦为花花绿绿的古今诗词、格言警句和小品美文的手抄文本展览。如果体制无法改变和创新,那么这种状况也许还将在特定的时期内存在,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思考的问题。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