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仍是书法创作的主流——2012年度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时间:2013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王冬龄

  报告主持人:赵长青 报告负责人:陈洪武

  首席专家:张 海 陈振濂 刘宗超 撰稿:刘宗超 吕慧波 刘照剑 丁 平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王乃勇

  2012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及各级书法组织的推动下,中国书法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展览评审、惠民活动、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发展特色:全国评奖展览和雅集展览相继举办,一批名家被推选出来,一批创新力作备受关注;书法理论的专业化程度加深,书法批评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书法艺术的文化属性及社会责任得到充分重视;对港澳台和对外民间书法交流不断加强;书法教育问题被进一步关注。

 一、发展概况

  2012年的中国书法发展状态,以推出人才、推出精品为核心,以展览评奖、学术研究为两翼,书法活动纷繁多彩,书法热潮此起彼伏。“三名”工程的组织评审、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审、2011中国书法年度佳作评选活动、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展、“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展等等,以上全国性书法活动,烘托出本年度书法发展的浓厚氛围,也成为本年度的亮点。

  本年度,书法创作的整体状况是通过评审活动与展览所推出的一批名家精品力作来体现的。总体而言,书法家在创作中向传统经典学习,书坛出现了以新帖学为主流、风格多元、形式鲜明的创作书风。书法家们在取法上注重挖掘与弘扬传统中独具风格的体势,根据时代审美需求,追求对作品的形式感、趣味性及个性化笔墨语言的塑造。行草书仍是书法创作的主流,帖学风格尤其是“二王”行草书风仍占主流地位并深入发展,作品的艺术水准不断提高。篆、隶、楷三体,作为相对静态的体势,由于对上古文化的研究深入,也再次进入书家视野,出现新的创作风格。

  2012年,书法创作的鲜明特点为:一方面,作品技法难度不断加大。各类大赛展览持续“高温”,作品的形式感和独特性成为书法家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向当代经典作品学习蔚然成风;另一方面,书法家不断为创作注入“学术”滋养。书法专业媒体不断推出专题评论,对展览“形式化”走向和“伪二王”现象进行反思,对书法家文化修养和高尚人格格外看重,不断呼唤当代“大家”和“经典”的出现。

  2012年书法探索现象不断。围绕书法本体的思考,出现了对“情感”与“形式”问题的强调,由于对书法与时代问题的思考,“民生叙事”成为新的书写内容,而对书法与社会关系的逼问,又使书法的文化属性和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备受关注。对这些相关问题的“实验”活动,拓展了书法创变的空间,增加了书法创作的活力和时代特色。

  书法学术研究渐趋深入,“专业化”走向日益凸显。“专业化”表现在成果撰写的规范性上面,同时也表现为研究人员身份的职业化特征。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19项(含专著、论文),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104篇论文,是书法理论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从内容上看,史学研究、“二王”帖学研究成为年度重点,对近现代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书法艺术批评仍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能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批评尤为难得。为此,如何加大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研究和批评,是今后书法学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运用现代数字媒介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成为本年度的一个亮点。张海书法发展基金会倾力支持的“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手机报》、国家财政部科研项目《中国汉字历代字体检索数据库》以及官方与民间等多家书法网站,在书法文化的传播方面迅捷而又形象,别具时代特色,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本年度中外书法交流活动频繁。2012年是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中澳在悉尼共同举办了“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第十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在马来西亚举办,中国派代表团参加。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代表书法家作品展在日本东京举办。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书法交流也日益增强,大陆定期派书家赴香港、澳门、台湾开展书法师资培训。

  2012年是书法界渐趋理性的一年。人们开始审视展览,呼吁给展览适度降温,把展览办精办好,呼吁增加展览的学术指向性。同时,书法教育问题得以凸显,加强基础书法教育的呼声渐高,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师资的配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重新找回书法的文化属性,发挥书法独特的育人功能,关注书法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独特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二、新作与思潮

  新作篇

  1.“三名”工程

  “三名”工程即“名篇·名家·名作”工程,是中国书协开展的当代名家系统工程的重要活动之一。该活动首先选定一批历代诗文名篇(150篇),由提名入围书家(109人)书写名篇,最后筛选确定“三名”工程入选作品,共选出入展作品50件,这50件作品包括了五种不同书体,相应书法家均为当代耳熟能详的实力派书家,作品均为书写古代名篇的精品力作。所书古代诗文名篇境界高雅,艺术性强,字数规模可观,以此为书写内容足以反映出书写者的艺术才能与功力。50件入选作品多为八尺以上的大尺幅,侧重艺术个性和书法本身笔墨语言的表现,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书法家在当下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综合分析,篆、隶、楷作为相对静态的体势,以“边缘化”为特色,即绕开过于规范的体势,以具有过渡色彩的体势为主攻方向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篆书不取秦小篆,而是取法金文、甲骨文或楚篆体势;隶书绕开汉代碑刻隶书精品,取法古隶或融入篆书成分;楷书绕开法度森严的唐楷,取法晋小楷、魏碑或近现代碑学体势。以上三体所选择的大都是具有过渡色彩和别具形式趣味的体势,然后塑造个性化笔墨语言。行草书多取法帖学经典体势,以抽象形式感、高度技巧化为主流。行草书创作与篆、隶、楷三种书体的创作具有互补互动的关系。正书的发展与创作离不开对行草书的取法,而行草书的发展亦有赖于正书的修养。

  2.佳作雅集

  2011中国书法年度佳作评选活动,旨在从每年的获奖、发表作品中再次遴选、推出本年度的优秀作品。入选书法家60人,是活跃在当代书坛的中青年创作骨干,他们的书法创作既深入传统,又富于创新意识,代表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的总体水平,引领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走向。“行草十家展”作为一个具有连续性和主题性的书坛品牌展览,参展的十位书家均为当代中青年实力派中坚,旨在相互砥砺,切磋技艺,促进创新,追求新的感悟和提升。“行草十家展”作为一项民间书法交流活动,此次在沈阳美术馆展出他们创作的100幅作品,代表了他们本年度最新创作成果。

  3.篆刻与现代刻字艺术的现代感

  2012年的篆刻艺术活动,主要有“当代创意印风邀请展”和“印颂西湖——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这些作品与秦汉印已经拉开距离,书体一般不取规整一路,而在甲骨吉金、战国地方性篆书体式中寻找灵感,多通过对形式构成特征的夸张和独特刀法来营造自我风格。9月23日,第九届全国刻字艺术展暨第十四届国际刻字艺术展在永康市博物馆展出,共展出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作品693件,体现了各国多元融合、同源异流的现代刻字艺术的魅力与风采。

  思潮篇

  1.技道并进

  历史上各体字书、各种书风都汇集到当代,对当下的书法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代书法创作越来越强调技术难度。同时,书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也给书法创作不断注入学术滋养,在新一轮回归经典的同时越发体现出技道并进这一创作思潮。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宣部批准的书法界唯一的综合性奖项,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兰亭奖艺术奖重在对书法家综合造诣的评审,具有重要的评审指向、标准和效果。12月初第四届兰亭奖的评审活动是对近四年书法发展状况的一次总体检阅,也是中国书法兰亭奖设立12年来首次落户绍兴,可谓荣归故里,备受期待。相比前三届,本届兰亭奖奖项设置进行了调整:一是将原设的艺术奖分为两个部分:即佳作奖与艺术奖。艺术奖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团体会员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篆、隶、楷、行、草、篆刻、刻字七个专业委员会各推荐一定数量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作者,然后再评审产生。与佳作奖以作品为评审对象不同,艺术奖是对提名书法家综合素质、艺术业绩的整体考察。这样设置,旨在鼓励不同年龄层次书法家的广泛参与,与兰亭奖的设立宗旨是一致的。本届艺术奖共10位获奖者:黄惇、曹宝麟、丛文俊、孙晓云、王冬龄、华人德、林剑丹、吴行、王友谊、张荣庆。其中多位为高校博士生导师,创作与理论并重,培育英才众多,扎实勤奋而又耐得住寂寞,他们已经成为书法界备受瞩目的学者型书家。与艺术奖不同,佳作奖以作者投稿作品为对象进行评奖,佳作奖共评出一等奖5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13件,入展作品232件。

  2.当代探索

  除了举办展览,书法在当代社会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打造经典、推出大家。电视书法作为书法艺术新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2月,“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颁奖文艺晚会在郑州举行,一系列征稿评审规则有利于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作品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获奖作者须参加复试并参加电视颁奖晚会,不仅给予了获奖作者在电视观众面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避免了比赛中冒名代写情况的出现。

  2月,“情感与形式”——胡抗美、沃兴华书法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两位书法家用作品对此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和主张。胡抗美、沃兴华认为:“情感与形式的表现是所有艺术中最根本的问题”,还提出“书法形式是情感的物化,形式的表现是形而上的,书法艺术靠形式来表现,靠形式来交流。书法家的使命就是要想方设法去创造新形式,表现新情感”。

  3月,白煦的《水墨书法评论集》首发,书中展示了他创作的“水墨书法”中的40余幅作品。这批带有实验性质水墨书法作品的探索获得了成功,为当代书法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面貌和审美范式。4月底,艺术家邵岩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在此次新作展上,邵岩创作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巨型“射墨”作品。在现场,人们需要登上由脚手架搭起的回廊,借着架设在12.5米的展厅顶部的探照灯才能来回“扫视”眼前的巨大书法作品。书法家普遍认为“墨象书法”的提法,是一个崭新的课题。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在“创意城市2012伦敦美术大展”中,展出了书法家言恭达的书法作品——15米的《体育颂》长卷。言恭达以最能表达书法艺术的大草书体和最具古典特色的长卷形式来进行创作。作品中结体章法自然简约,线条厚重坚定。整幅作品雄逸遒劲,正所谓“惟观神采,不见字形”。

 三、创新与突破

  围绕书法创新,2012年度出现了对书写内容的探索,对书法艺术形式本身的思考,具有学术思考的特色。另外,理论研究的专业化走向和研究内容的变化,都显示出书法在2012年度的新突破。

  1.追求书法本体的探索

  沈鹏以奇崛烂漫、独具现代意识的“诗意”行草书风,开启了以“原创”理念为核心的书法“精英”教育方式,倡导了标领时风的书法艺术“本体论”。沈鹏在《中国书法》杂志2011年第4期发表文章《书法,回归“心画”本体》。文章认为“书法本体,才是书法最终的实在”,“把一切形而下的因素统统排除,剩下的只有书写者个人情感留存。情感的纯粹个人性质,由人的思想意识决定,又因为书法创作纯系个人行为,便更加突出了情的作用。‘书,心画也’一语所以千古不易,就在于用最简明的语言道出了书法的本体性质”。该理论强调书法的艺术品格,对人们认识书法艺术本性具有启发意义,对当前书法原创性的缺乏具有警醒作用,影响广泛。

  2.探寻新的书写文化

  陈振濂的“社会责任”展览,试图探寻书法新的书写文化。6月12日,“社会责任——传播·阅读·创造: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该展览在2012年的创新集中于“壬辰记史”和“民生叙事”两部分。陈振濂希望通过倡导书法与时代的衔接,让书法更贴近今天的年轻人。他认为书法可以与老百姓休戚相关,民生也需要用书法去表达。张旭光近年来创办“北兰亭”,通过办展、雅集、交流等活动,倡导书法“文人化”观念。

  3.理论的专业化走向

  举办有序的全国书学讨论会和兰亭奖理论奖,都是近四年全国书学研究水平的集中展示。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与往届不同的,一是呈现“专业化”特点。队伍上,获奖和入选论文的作者基本来自于院校或研究机构。在写作上的专业化,表现为严格的学术规范、旁征博引的论述方式,这种修养与社会上业余作者有明显的不同。书法理论队伍的专业化特征,其结果喜忧参半,这促使理论研究的人员相对集中于学术机构,社会上非专业参与者热情不高,虽然有利于理论的提高但不利于普及。相对于“专业化”,2012年出现了非专业机构理论家的标志性成果:楚默12卷560万字书法论著《楚默文集》出版;5卷120万字的《毛万宝书学论集》出版。二是在研究内容上有突破。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出现了近现代书法的研究成果,如四个一等奖中就有两篇:祝帅的《在“科学”与“书学”之间——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学术反思》,李阳洪、张铁华的《民国大中专学校书法教育课程研究——以师范、美术院校为重点》。另外,有关碑学、帖学的获奖和入选文章近10篇,切合当下对帖学的关注。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出的理论奖基本上是对古代书法的研究专著,内容上以对二王的研究为主。如:一等奖祁小春的专著《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二等奖陈一梅的专著《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和三等奖毛万宝的专著《兰亭学探要》就是有关研究成果。

  4.书法家的历史文化责任

  2012年,人们对书法或书法家的文化责任非常看重。书法文化身份的再认同,文化属性的再探索,已经成为焦点。这是对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家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举措的响应,当然也是契合书法健康深入发展的主要策略。5月,《书法报》开设“书法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论坛,推出一批专家专论。7月15日,2012中国书法·金陵论坛“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开幕,赵长青、谢和平、苏叔阳、张颐武、肖云儒、陈振濂、黄惇、李一、周俊杰等40位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入选。

四、问题与思考

  1.“帖学”及“二王”书风

  当今书法发展状况是健康有为的,书法在经过回归传统、重温经典的阶段后,目前已经到了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近十年来,帖学风气日盛,“重温经典”成为主流。作为帖学精华形式的“二王”书风更是主攻行草的书法家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二王”风气成为当下行草书的主流体势。“二王”书风在各级各类展览中频频涌现或获奖。复兴行草书,创造复杂的艺术形式,表达丰富的个性,这是对清代中期以来碑学弊端的矫正,是当今有成就书家的明智选择。

  与往年不同的是,人们在今年开始审视“二王”书风,甚至出现了对“伪二王”现象的批评。一些人把徒有“二王”外形,或追摹今人“二王”风气,或背离“二王”精神的现象称为“伪二王”,认为是渐学渐远的表面现象。书法展览中那些靠色纸的堆砌、多组块的拼接、小草书的平面化处理、笔法的浮滑所形成的流行风气,作品虽能暂时入选或获奖,却是悖离“二王”精神的平庸之作。这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肤浅化“二王”现象的批评,对当今展览流行行草风气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说明本年度深入“二王”的程度是渐深的。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二王”,学习“二王”究竟要学习什么,成为书法家们追问的热点问题,这表现出当今取法“二王”的做法是冷静和理性的。

  2.艺术队伍分布不平衡

  稳定的艺术梯队,均等的力量分布,是书法艺术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情况不容乐观。在本年度的书法展览和评比活动揭晓后的人员名单上,陌生名字日益增多,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获得全国性大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新人的陡然增多,一方面说明新生力量不断出现,书法队伍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书法创作的核心队伍还未最终形成,人员梯队还有待稳固。从书法活动的投稿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当前的书法创作和书学研究还呈现地域化现象,各省份研究力量分布很不平衡。文化积淀相对深厚的地域参与者或入展者众多,一些中西部或边远的欠发达省份投稿数量极少。

  为解决艺术队伍分布不平衡的问题,2012年启动的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培训活动做出了积极努力。研修班的举办,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实现西部和全国书法事业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对西部地区的书法作者尤其是年轻作者,是十分难得的机会。研修班的开办为西部书法的高端发展和崛起将会打下坚实基础。

  3.书法理论的缺位

  相对于创作展览活动,书法理论研究的深度尚未全面展开。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功利因素对理论研究队伍形成制约。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理论研究队伍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其次,当前的理论队伍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重复研究、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资源浪费,很难形成梯队。再次,研究方法有偏颇。在选题上“厚古薄今”,“重小抑大”,“重史轻论”,书法本体论、书法美学研究成果比较少。在写作上“重考证轻阐释”,研究有些琐碎,缺乏大气、锐气以及自由驾驭材料的能力。书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还有待书法界不断努力。

  书法批评的缺失。书法批评是对当前书法家及其创作、书法现象、书法展览活动等方面的客观评判,是书法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但是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书法批评处于不太正常的状态。创作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和印证,理论也没有创作的有力支撑,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

五、趋势与建议

  1.书风转向

  2012年,在全国性各级各类展览中,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呈现出新的风格取向。以往展览多为流行体势:色纸的拼贴组合,小字大尺幅,“二王”书风盛行,呈现形式化、精装饰、琐碎化的倾向,而本届展览则力矫此弊。该展评委会主任王家新认为:自十年前的第八届中青展之后,书法由“以拙为美”转向帖学的纯正雅和之风。当然,本届青年展也呈现出新的转向:有意舍去小字,小行草、正楷字及装饰过度的做法,发掘并推举大字、激情之作,哪怕是狂怪的表现也被看好。这是书风发展的自律所致。获奖作者中的陈亮、梅跃辉、牛耕等人的作品就体现出一种生拙的风气。

  2.调整“为展览而创作”的理念

  2012年的诸多展览,注重传统而又追求创新,总体上是健康有为的。但在展览评奖的动力下,书法展览成为当今书法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为展览而创作作品日渐增多。简言之,“展览风”大致表现为:尺幅规模大、色纸拼贴组合,体势多为小行草,流行“二王”风气,字数多,用印多,书体组合等形式化、流行化现象。书法家文化修养的不足,导致书法脱离当下生活,逐渐失去时代责任和欣赏它的群众。书家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强化书法的真正“创造力”,要塑造纯正艺术个性,为这个盛世留下传世精品;对于太过重视展厅效应、太讲究形式化的取向而言,只有不断追寻创作的“意义”,增强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增加书法家的综合修养和作品的文化品位,才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名目繁多的展览,此起彼伏,盛况空前。总体而言,这些活动活跃了书法气氛,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但是也造成了帖学经典体势风行的弊端。一批人频频应付各级各类展览,静不下心来深度发展,浮躁之风有增无减。由此产生了一些参展“专业户”,他们同一体势、风格的作品在不同展览获奖或入展。书法展览评审活动的频繁举办,容易造成创作平面化或快餐化的弊端。而有识之士对“经典”、“大家”的呼唤以及以上诸多名家名作的推选活动,正是矫正展览弊端的有效措施。因此给展览适度降温,把展览办精办好,结合展览同期举办展览学术研讨会,增加展览的学术指向性,是展览主办方今后所应考虑的。

  3.书法教育要抓好“两头”

  中小学基础书法教育和高等书法教育是书法教育的“两头”,尤为重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在汉字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人人格魅力的外在符号。书法艺术是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灵魂,其文化价值非常独特。可以说,广泛的汉字书写基础尤其是书法培养了国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思维模式。受当今“键盘文化”的影响,书法原来的群众基础在削弱,书法教育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

  而如何让更多外国人真正理解中国书法艺术,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道路还很漫长。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