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娱乐下的人文关怀——记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时间:2013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 益

 《一代宗师》剧照

  《寒战》剧照

  4月13日,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香港文化中心剧院落下帷幕。从1982年到201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走过了自己的而立之年。承载时代记忆的《投奔怒海》(1983)、《香港制造》(1998),抒发个人情怀的《胭脂扣》(1989)、《重庆森林》(1995),对电影类型有所创新的《英雄本色》(1987)、《功夫》(2005),多少人因电影与香港结缘。金像奖30年的评选之路,记录了香港电影产业的崎岖与坦途,也描摹出香港电影美学的极致娱乐倾向,但更重要的是香港电影传承始终的精神内核,即商业包装之下浓厚的人文关怀。

 “港味”与“北上”并存

  本届热门影片《寒战》(2012)早在上映时就被誉为“十年内最好的警匪片”,这样的定位不难看出观众对香港电影特定类型的强烈需求以及对当年“救市”作品《无间道》(2003)的怀念。《寒战》虽然追平了《甜蜜蜜》(1997)创造的金像奖单片最多获奖纪录,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新人演员9项大奖,却也因此诟病不少。从文学性角度来看,故事的逻辑推进虽然仍不免疏漏,但与近几年的同类型影片相比,其主题深度、悬念设置、人物刻画均有一定程度的突破。如果说《甜蜜蜜》赢在情感真挚和对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的感叹,《无间道》赢在故事的精彩和对港人“夹心”身份刻画入微符合港人深层的心理诉求,那么《寒战》的优势则在于通过影片实现对香港精神的传达、港人信心的建立以及法制社会的建构,这其实也是香港电影人文关怀的延续。从电影本体角度来看,全片节奏紧凑、剪辑利落,顶楼烟花爆炸的重场戏更是较好地实现了电影特有的震撼视听魅力。

  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促使香港影人集体“北上”,对观众而言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就是在香港电影中出现内地面孔,此外在电影的融资、策划、制作、宣传、发行等其他环节也离不开内地工作人员的参与。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说,香港电影“北上”利大于弊,可观众(尤其是内地观众)并不买账,认为“北上”后的香港电影对内地市场做出过多妥协,削弱了港片原有的“港味”。获得本届最佳影片提名的5部作品均有观众熟悉的内地面孔出镜,可惜的是这些人物形象确实存在性格单一扁平、对推进叙事作用不明显、语言差异等问题,观众对于内地演员越来越挑剔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尴尬。纵观香港电影金像奖30年,斯琴高娃、章子怡、周迅、巩俐等内地女演员都获得过最佳女主角的奖项,可见人物形象的树立是否成功无论对内地还是香港演员都同样重要。然而无论是依靠精彩场面作为卖点的《车手》《逆战》,还是通过另类幽默博弈的《低俗喜剧》,又或者悬念迭起的《消失的子弹》,也都同样注重情感的刻画和人文关怀的表达。兄弟情、拍档情、草根情、江湖情、爱情,这些永恒不变的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才是香港电影在极致娱乐的外衣下吸引我们的精神内核,才是“港味”的真正所在。如果黎小军和李俏、叶问和宫二之间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足以打动人心,何必在意他们是否都讲粤语呢?

  技术与艺术兼顾

  香港电影在摄影、剪辑、美术、声音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项目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而动作指导(动作导演)这一专业分工的诞生和确立也可窥见香港电影制作的严谨、细化和精准。基于此,香港电影金像奖同样重视对技术性奖项的评定,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对香港当代电影的技术现状做出直观标记,另一方面获奖(提名)作品也可作为本土电影工业发展趋势的前瞻。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董事构成涵盖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这一纵向产业链的各个重要环节,第二轮决定性投票由专业评审团、金像奖13个所属会员和香港作词家及作曲家协会按比例投选,其高度的行业性和精英性使获奖者与获奖作品更具专业说服力。从奖项设置来看,将美术指导与服装造型分列、电影原创音乐与音响效果分列、视觉效果单列,都可以看出香港电影金像奖对于电影技术的重视。

  奖项虽是技术性的,但各奖项的获奖作品则多能做到兼顾电影技术制作与艺术呈现的统一。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选肇始于《香港电影双周刊》,其良好的美学理论土壤奠定了专业影评的艺术基调,访谈、人物专栏等与电影主创亲密接触的栏目则便于读者了解电影创作过程、深度挖掘电影主题内涵。无论是“香港电影新浪潮”,还是动作类型影片的不断拓展,香港电影金像奖见证了镜头下差异化的电影美学风格和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也以宽厚、包容的姿态为香港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护航。王家卫、杜琪峰、许鞍华、吴宇森、徐克、刘伟强、陈可辛、彭浩翔、周星驰,导演们强烈的个人美学风格为观众带来丰富的银幕体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香港的人文风貌、情感生活、社会百态经过艺术处理放大呈现,这些“人情味儿”构成了光影世界里浓厚的、杂糅却不杂乱的香港味道。

  回忆与期待交融

  有人说香港电影分“大小年”,今年又逢“小年”,出产影片整体质量不高,香港电影的未来堪忧。《投名状》(2007)折桂之后,观众对金像奖的期待值有所衰减,仅从今年的最佳影片提名来看,整体水准的确不尽如人意,这也导致《寒战》成为一枝独秀的大赢家。观众对金像奖的严苛其实源自对香港电影的执著和热爱,香港用她自身的电影文化培养了独特而忠实的观众群体,极致娱乐的视听感受加上浓厚的人文色彩,组成了一代代港片观众的电影记忆,而这些记忆又融入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悟不断发酵,可以说香港电影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于观众的影像情怀之中。

  香港电影金像奖有一个奖项令人动容,就是专业精神奖。它标志着香港电影人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以及香港电影界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下坚持的艺术操守。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得以实现,离不开电影观众的支持,在观众通过银幕完成与电影的交流之后,电影的诞生使命才算完整。不如引用一定会出现在下一届金像奖上的影片《一代宗师》(2013)的一句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让我们用更多的期待、宽容和信心,继续与香港电影共同成长。


(编辑:黄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