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新闻眼

书博会,就像一场图书“庙会”

时间:2013年04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黄晓慧

为期4天、出版物交易额达11亿元,读者追星比追书更热衷

  第二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书博会”)22日在海南闭幕。为期4天的书博会期间,主会场参观总人流达16万人次,出版物交易额达11亿元,出版物交易数量4400多万册,总销售码洋达1000万元。三个分会场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销售码洋总计超过100万元。展出各类出版物35万多种,其中新书10万种左右。

  读者爱追星,书博会显得嘈杂

  拍照留念、排队等作家签名,有人形容书博会更像是一次图书庙会。他们更关心能不能见到名人,能否拿到作家签名的作品。

  19日的读者大会,因为云集了莫言、傅高义、阎崇年、于丹、梁晓声、汪国真、九把刀等作家和学者,大会开始前半个小时,入场处已被读者围堵得水泄不通。

  但是,人潮也让书博会显得嘈杂。在王蒙新作《这边风景》的首发式现场,人声鼎沸,音响不佳,有些读者只能席地坐在台前,或者站在音箱旁进行记录。

  这场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的盛会,在不少读者看来却是一睹名人真容的大好机会。一位读者坦言,她来书博会就是为了见到莫言。莫言,毫无疑问是整个读者互动环节焦点中的焦点,几乎所有提问都抛给了他。“我希望读者把目光放得更宽阔,看到当代中国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由对我的关注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莫言重申了让“文学热”代替“莫言热”的观点。

  数字阅读可能让人沦为信息垃圾桶

  数字出版,一直是近年书博会绕不开的话题。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认为,传统出版依然是出版的主流,数字出版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其出版品质难以保证。

  但数字化让作家和读者或多或少产生了创作和阅读的焦虑感。

  作家韩少功表示,我们还没有尝到数字技术带来的足够苦头,吸取足够的教训,来反思新技术带来的利弊、怎样取其利而防其弊。“现在我们才开始摸到数字化技术的一点眉目,但如果没有冷静的态度,只有麻木的追随、狂热的兴奋,那就比较危险了。现在有些人受网络的影响,丧失了独立思考的功能,仿佛变成了信息垃圾桶,嘴里说出来的全部是垃圾信息,而且都是别人吐的。”韩少功说。

  龚曙光认为,“振兴传统出版”与“发展数字出版”两者并行不悖。在推进中国原创数字化过程中,盛大文学、天涯社区等既是先行者,也是强势平台。但是他们的兴起,并不表示中国的传统出版因为这些网络文学交流平台的出现,而出现被替代的趋势。

  海南省图书馆馆长彭国爱认为,被看做“催化”纸质图书走向消亡的新兴媒体,其实促进了读者对纸质图书的了解。很多读者借助数字媒介获取图书信息,先在网上阅读部分内容,再决定买不买纸质书,有利于纸质书口碑的形成。

  “即使面对数字化新技术,传统出版依然可以通过体制的变革、技术的革新,获得新的发展动力。”龚曙光分析,“数字出版自身还缺少足够强大的内容提供能力。传统出版依然是数字出版的主要提供者。因此,振兴传统出版未尝不是对数字出版的积极支持和可靠保证。”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