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不过是一出“如戏之戏”

时间:2013年04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乃铮

  赖声川的话剧《如梦之梦》精彩始于首演之后,从当天晚上11点起,新浪微博上的骂战就已开始。掐架的一方是某媒体记者,另一方则是某剧评人,事因则肇始于该剧评人对《如梦之梦》的某些不敬之辞。夜半硝烟,堪称一出“如戏之戏”。

  微博似乎是一个精彩的聚散地,一出骂战背后的江湖是非,似乎注定了观众对赖声川的桃花源期待会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当人们仍然把记忆停留在《暗恋桃花源》《千禧年,我们说相声》的纯粹与洒脱之时,被宣传为“史诗”、“革命性实验”的《如梦之梦》却给观众带来了一出絮叨拖沓的超级汉堡:1小时45分,富少三顾花魁得来一盏茶,恩爱缠绵又花掉1小时,似乎这般风月无边有向《海上花列传》致敬的情怀,真不知道此梦是缅怀是炫耀还是为了拉长8小时消费的性价比。

  必须承认的是,这部戏在商业上成功了。最贵2013元的票价,看完全本得花4026元,据说卖得也挺火。超长“史诗”固然是一个噱头,许晴、胡歌、李宇春的参演也是很好的明星牌,众粉丝即便只为看人也足够让剧场喧嚣。事实的确如此。在看不到表演细节、看不懂如梦剧情的粉丝观众中,不乏“这是什么意思啊”的疑问和依然欢呼雀跃的表情。戏剧就这么被消费了,但与戏剧无关。

  10年前,赖声川在人艺小剧场试演该剧,反响甚微;10年后,该剧雄心勃勃再度归来,时长猛增,剧场也改造为环绕形式,身价也陡然提升。人靠衣裳马靠鞍,此言诚不欺我也。据媒体报道,该剧制作人曾抱怨制作的艰辛,自己也在坚持,可谓身心疲惫。而在这个超级汉堡中,预期里的巡演是逢剧场必改造,也是工程浩大,想必投资不菲,就更增加了疲惫的剂量。只是高票房是否带来窃喜,就让人颇为狐疑。

  更让人狐疑的是这所谓的“史诗”和“革命性实验”的艺术价值。且不管它几个楼层几个方位的观演视角,也不管它有多少明星演员,当戏剧叙述的语调变成了暴发户的口吻,一切纸醉金迷和跨越时空都可能成为一种颓靡的贵族情怀,更与深刻相距甚远。在不会讲故事的豪华大片被骂声淹没之后,这般创作虚浮风似乎由此转场到了戏剧圈。若其始作俑又致谬种流传,于戏剧的立场看,害莫大焉。

  如人们所知,赖声川的许多作品都带有集体即兴创作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延伸,就是剧场的生活化体验。从这个角度讲,《如梦之梦》的确创造了戏剧的另一种可能性。但与西方许多露天或简陋剧场演出的生活化体验戏剧相比,以改造剧场去削足适履,恰恰是与西方此类戏剧的精神相背离的。当资本给出了一个貌似直奔戏剧本体的逻辑之时,《如梦之梦》在事实上已被裹挟并偏离戏剧越来越远。也许,它只是一个“如戏之戏”。


(编辑:晓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