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书画市场

时间:2013年05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崔普权

  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品位的重视、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光顾书店、书市的人多起来,翰墨丹青、金石古董得到了更多爱好者的喜爱,这是与经济腾飞同步的一个社会进步的体现,特别是近几年书画市场明显兴旺起来。

  提起书画市场,在老北京有“书家画”和“行画”之分。“书家画”就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创作的流行于上层社会的“文人画”;“行画”就是画工创作的装饰品。二者的市场分布情况,在前门外由三点组成的一条线上。开端于东西琉璃厂,这里有画店,叫做“南纸店”。其中以清秘阁、荣宝斋历史最为悠久。其次是淳清阁、宝晋斋、伦池斋、叙文阁、欣生堂等,多经营名人字画。往东则延伸到杨梅竹斜街的成兴斋。在这类南纸店所陈列的作品,全属于画家的“书家画”,全都定有润格(或称“润例”、“笔单”,其实就是价目表),所以能在这类大南纸店陈列作品的,都叫“挂笔单”,或称“入厂”(即入琉璃厂)。

  再往东,就是分布在廊房二条的灯画店,其中最大的当属对门错落开设的文华斋和文盛斋,这里经营的全是绢本的宫灯和纱灯、画片和画轴,绘画内容多是工笔山水、花鸟、人物等高档次的行画。稍往东的劝业场内有红叶山房等小型画店,虽也经营名人字画,但多为赝品。每年正月十五前后,这一带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字画的销售范围遍及全国,远及欧美。

  再往东,就是分布在打磨厂的扇画店。这里主要经销的是行画的粗制品。最老的扇画店,当属三义斋。这类画的画工多来自申、蓟二州一带,往往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而且长年住在店内。这类画的特点是要求画工精细、画法雷同、一画多制、丝毫不差。这是因为此类画多销往农村,各户都是互相效尤,要求同样。这种画店,门市上也收购作品,叫做“收活儿”。其标准,对于长度不是很限制,对于宽度则严格要求。在柜台上刻有尺度,窄于这个尺寸的不收,叫做“不够宽”。久而久之,就把这类画叫做“够宽儿”,画这类画的人就被称为“画够宽儿的”。这样的要求和限制,是为了适应农村的习俗。在河北农村,普遍在堂屋墙壁的中间挖一个墙洞作为贮放杂物之处,前面挂一幅画作为遮掩,同时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种画就必得“够宽儿”。

  以上介绍的西起东西琉璃厂,东至打磨厂,横向来看档次逐渐降低。至于旧画和古画,那就主要集中在东西琉璃厂的一些古玩商店了,真品、赝品全有。尤其在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厂甸几乎是适应各种文化层次的老北京人的春节游乐场所。南北新华街上,画棚连亘,古、旧、新画全有,琳琅满目,当然赝品也杂在其间。其中新华街的土地祠、海王村、东琉璃厂的火神庙(文化商场)更为热闹。

  老北京的书画市场,除以上的分布外,西城的护国寺、北城鼓楼前的烟袋斜街曾在当时被誉为“小琉璃厂”,上世纪50年代后,这些地方的文化气息就渐渐消失了。

  值得在此一提的是,约在上世纪30年代,张大千先生北来以后,中山公园画展之风大盛,东至中山公园董事会的第一、二、三餐厅,西至春明馆、碧纱舫、四宜轩以及水榭,曾终年画展不断,蔚为大观。


(编辑:黄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