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煤海赞歌:快乐与坚守——记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淮北矿业杯·全国煤矿职工摄影展览

时间:2013年05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坚守矸子山 董化新

煤海赞歌 黄启军

摄影家、新闻媒体人(左二起)崔新华、解海龙、于文国、李舸、贺延光、姜平被授予淮北矿业“荣誉矿工”称号 李 拓 摄

上善若水矿工情 刘志钢

可爱的宝宝看到爸爸的参展作品,高兴得脸蛋嘟嘟圆 李 拓 摄 

  淮北的四月,春光明媚。城市的街道上,多了一些胸挂相机的人,有的不时拿起相机拍照,快门的“咔咔”声与欢笑声交融在一起。

  “我玩相机20多年了,估计拍过的胶片都有一小卡车。”这话是不是有点夸张?但当你看到河北邢台老矿工宋春耕真诚的眼神时,你信了,正如他所说,“一路与摄影结缘,离不开矿上的大力支持。”

  如今,煤炭行业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却一步步坚持过来:曲艺大赛中有朗朗笑声、集邮天地里有静默的专注、书法展览里有腾飞的精气神……4月8日,在安徽淮北举办的全国煤矿职工摄影展览,传递出微笑、执著、快乐等太多内涵。中国煤矿摄协主席白海金以纪实摄影为导向的征集策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近年来煤炭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变化,展示了煤矿职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庞崇娅,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胜,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强,中国煤矿摄协主席白海金等出席了开幕式。庞崇娅代表主办单位向淮北矿业颁发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特别贡献奖”,白海金宣布淮北煤矿摄影创作基地成立,这是中国煤矿摄协成立的第一个摄影创作基地。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中国摄协副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著名摄影家崔新华、姜平在开幕式上被授予“荣誉矿工”称号,他们都对此次摄影展作出高度评价。崔新华和姜平还为煤矿系统摄影爱好者作了丰富详实的摄影讲座。

  “我们一起坚守”

  冒烟、着火和塌方,这是老阜新人对矸子山的印象。曾经的百里煤海,已经渐渐被苍翠的林海覆盖。《阜新日报》资深记者董化新的摄影作品《坚守矸子山》获一等奖,用执著和热情记录了矸子山的感人场景。

  “矸子山是阜新煤矿转型的一个典范。”董化新十余年里将镜头对准阜新的各个矿区,他说矸子山的女人让他感受最深。“这些女工一直坚守在那里,为国家回收残煤,虽然环境恶劣,但个个精神饱满、工作热情。她们是阜新矿区的半边天。”

  “你看,她们的口罩那么黑,捂得那么严实,但苦中有乐。矿工的思想最纯净,对事业最执著,需要弘扬这种精神。”董化新介绍到,这些女工年纪在四五十岁左右,都是矿工家属,为阜新矿区的转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残煤的减少,驻留人员也越来越少,但目前还是有几百人在那里坚守。

  “坚守”,是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全国煤矿职工摄影展览所呈现的照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一张张真实的照片,呈现了普通矿工在井下、地面、高架上的身影,他们或者在铺铁道、挖煤泥、放水、漆彩、抢修,或者在休憩、巡视、钻孔……当矿工们面向观者的时候,要么是专注的职业表情,要么是开心的微笑。

  煤矿工人的气质是什么?对此,安徽淮北矿业的尹万军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用作品《矿工兄弟》表达出来:黑白照单纯严肃;一高一矮两矿工并肩行走,亲密无间;脸虽然黑黑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在摄影展开幕式的现场——淮北市文化活动中心,他忙不迭地给参加摄影展的“兄弟们”照相。“兄弟齐,泰山移。”他转身跟记者说了这句话,又忙着拍照去了。

  照片中“真实的谎言”

  真实,是纪实摄影的第一要义。但二等奖作品、安徽皖北煤电黄启军的《煤海赞歌》,却用照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谎言”。

  《煤海赞歌》的拍摄是真实的,但是出镜的放水矿工出于对下井拍摄的领导的尊重,不像平时工作那样裸身上阵,而是穿上了厚厚的矿工服。黄启军万万没有想到,这张他本来打算删除的照片,居然能在本届摄影展上获奖。他一开始在井外拍,尽管开了闪光灯,仍然没用,一急,就冲进去了。

  “那个矿没有瓦斯,在煤矿安全人员的陪同下,相机可以带进去。”黄启军笑着说,“我盲拍的,都跑焦了,那水哗啦一出来,我们的衣服都湿透了,相机还好没报废。”

  一直跑煤矿口的李舸在观展过程中颇有感触:“煤矿题材的作品,其实不好拍,容易落俗套。这次摄影展展出的作品却多了不少新的视角、新的创意。以往那种形式感强的摆拍作品明显减少了,有真情实感、有故事、有情节的作品多了。”

  李舸特别提到《上善若水矿工情》,那是一幅观念摄影作品,一位蓝衣白裤的时尚女青年亲切拥抱白色纸板上与真人一般高矮的矿工人像。“女孩去拥抱,多生动呀。不一定要拍两口子之间擦汗、递水。影像应该有随意性、去标签化,应该反映摄影者的心理感受。”

  李舸认为,今天的煤矿不只是“井下”的概念,产业链很宽广。一个煤矿企业由于高度机械化生产,很可能没几个人,而纪实摄影就应该更多地关注这样真实的镜头,不能固守过去的观念。

  简单的快乐飞起来

  注目,驻足,回味。在全国煤矿职工摄影展展厅里,来自全国煤矿系统的参展人员、观摩人员以及煤矿技术学校的学生,都把这次展览当成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爸爸的作品被悬挂在墙上,妈妈会带着一岁左右的孩子来参观。孩子胖嘟嘟的小手指向爸爸的摄影作品时,全家人脸上都笑开了花。有弯着腰看的、侧着头看的摄影爱好者,有三两成群议论点评的朋友,还有小姑娘面露惊讶或羡慕的神情。

  “我们希望,这一幅幅摄影作品将是一扇扇窗户,透过这一扇扇窗户,你可以看到中国煤矿企业的前进和发展,看到中国煤矿工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居住、饮食、服饰、节庆,还有歌唱、舞蹈、劳作、交往……我们希望,这一幅幅摄影作品将是一座座桥梁,沿着这一座座桥梁,你可以了解矿工,聆听煤矿工人的低吟与豪唱,感知他们的情感、信念与向往……”淮北矿业党委常委、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张宇在激动之余写下这样的篇章。

  安徽皖北煤电退休职工黄淑侠把镜头带进煤矿的普通人家,每一张家庭合影都讲述着共同的幸福理念:平安、健康、和美,就是幸福。近两年的时间里,她走街窜巷,拍摄了百余张全家福、夫妻合影。“本来想四季都拍,但很多时候,矿工家里人员不齐。我拍摄了劳模家庭、学习型家庭、孝顺家庭和伤亡家庭。”就这样傻傻地坚持,她感动了被摄者,也目睹到一幕幕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有个小孩得了白血病,在做化疗。我理解化疗的痛苦,所以想起来心里就很难受。”

  女人总是有着同样丰富的情感神经。安徽淮北矿业王冬梅每年都会自助游。“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只能让人思想更深刻、灵魂更简单。”她从旅游中体悟人生,感受到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的“单纯的快乐”。她的作品《嬉》中,一位柬埔寨小女孩裸身在雨中快乐地奔跑,小女孩古铜色的背影与沙地里淤积的浅褐色雨水形成反差。“那是旱季里的一场雨,小女孩的眼神非常快乐,我还拍了她的正面照。”回忆当天的情况,王冬梅感慨到,早上参加了隆重热闹的柬埔寨婚礼,然后就是一场大雨,等到雨停又亲眼目睹一个小孩被车撞死的情形。“一天之内体会了大喜大悲,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

  细节最美,最有生命力

  作为本次摄影展的评委,解海龙、于文国、中国煤矿摄协副秘书长张洁等都对参展作品给出了高度评价。

  来自全国煤炭系统560多人的2100多件作品,经过评委会的筛选、初评、终评,评出一等奖5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20件。加上优秀奖和入展作品,最后展出作品235件。“稿件还是比较多的,片子质量提高很多。有的照片参加摄影国展也能获奖,也就是说‘路子比较对’。解海龙号召煤矿职工多留意身边的丰富多彩,好作品不一定需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拍,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体验。“摄影没有更多的技巧可言,勤快点,多读书,多拍,就出片子了。”

  在表扬煤矿摄影爱好者“渴求知识,希望进步”的同时,解海龙也批评了当下的摄影界,他说到:“摄影界每年都会出现一些问题,都是因为过于追求功利、目的性太强,从而让自我失去发展的方向。摄影还是要多显现正能量,不要让很多消极的内容在社会上流传。”

  于文国把矿上的摄影爱好者们亲切地称为“土艺术家”。“拍煤矿,他们有天然的优势,因为熟悉工作、生活的种种细节,所以就能出精彩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有生命力,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他不建议煤矿基层职工去追逐风光摄影,毕竟要进入风光摄影的专业领域要有色温、色调控制和底片大小控制等等,基层职工并不具有优势,“还是要扬长避短,挖掘身边动人的东西,用细节说话,就是摄影的最大魅力”。

  “这次评选可以说是国内摄影展评选中最公正的一次。”评委张洁很自豪地说。原来,评委们采纳了解海龙的建议,用不同颜色的扣子投票评选作品,这使得每个评委没有偏袒的可能。

  本届摄影展落幕了,煤矿摄影爱好者们新的航程又开始了。下一次,或许能看到山东境内世界上最热的矿、陕西大学生能开汽车穿行的山洞煤矿,能见到更多“零瓦斯”矿中矿工奋战的身影以及矿上特别改造的防爆相机在井下所摄的珍贵镜头……


(编辑:单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