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的“舞蹈”——博兴传统柳编“玩”出新花样

时间:2013年05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王新荣

老人在地窖中熟练地劳作

柳编工艺品件件精美

  山东博兴县兴福镇,这个远近闻名的“柳编之乡”,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800年前有一王姓青年勤劳善良、心灵手巧,有高超的编织手艺。他编、拧、织、系,巧夺天工,编制筐、篮、箢、篓,无所不能,人称“王缠”。他游乡串里、为民传艺,后人尊崇“王缠”为编织业先师,至今人们仍塑其像、燃香火纪念他。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柳编技艺这一民间传统,却一直在当地群众中家族相传、邻里相授、世代传袭。1996年,博兴县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民间草柳编艺术之乡”;2010年,博兴柳编秀动上海世博舞台;2011年,博兴柳编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根根柔中带韧的柳条,通过一双双巧手,用多种编织手法,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家居装饰或生活小物件。极具线条美感的造型,或古朴或明快的颜色,与在现代生活中用塑料、玻璃等材料制成的用品形成了鲜明对比,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地窖中的艺术

  从博兴县城驱车,大约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记者来到了兴福镇的初桥村。在博兴柳编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李继祜老人的带领下,穿过蜿蜒起伏的小巷,在村东北角一处地势略高的地方,远远看到了几个小棚子,长宽高都不超过1米。李继祜说,这就是地窖的入口,由于空间太小,当地人干脆把这种小棚子叫做“架子门”。记者弯腰通过架子门是件很吃力的事情,往下的过程,不得不用手撑住入口处的地面。这个地窖“肚子”很大,深有3米多,面积有20多平方米,由于开口太小,所以墙面是倾斜收紧的,上面布满了青苔。窖子里空气很闷,一缕阳光通过入口处斜射进来,几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手脚并用,将一根根事先准备好的柳条用线捆绑在一起,编织着一种名叫“箢子”的农家用具,用它可以盛存和搬运粮米、面粉、馍馍、鸡蛋或其它杂物等。据几位老人讲述,一天从早上7点到下午4点多,可以编完一个箢子,每个收入大概80元左右。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地窖里呆久了,会有头晕胸闷的感觉,然而长期在这里劳作的村民,似乎早已适应了这里的一切,他们甚至会在里面抽烟小憩。为什么柳编的制作过程非要在阴暗潮湿的地窖里进行呢?李继祜告诉记者,柳编过程需要柳条不干不湿,太干容易折断,太湿柳条就很滑,线就勒不住,无法走线,“在地面上做,风一吹柳条就干了;泼上水柳条就太滑,所以只能在地窖里干”。由于地窖潮湿又相对封闭,正好满足柳编的特殊环境,因此,博兴柳编也成了离不开地窖的民间艺术。

  网上交易成时尚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网上交易已经不再新鲜,尤其是对博兴县湖滨镇的手工工艺品店家来说,网上交易早就是驾轻就熟的事情了,两年多的网上销售经历让店家们尝到了不少甜头,对此湖滨镇锦秋办事处“大自然工艺”的安老板深有体会。当记者来到“大自然工艺”店内,安老板正在网上招揽顾客,老板娘正忙活着打包整理网友购买的工艺品。“我们在网上开店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了,生意总的说来还不错。”安老板对记者说:“现在不都流行网上购物嘛!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寻思着在网上开家店试试看咱的这些手工工艺品能不能卖得出去,后来发现生意还不错,现在我们镇上几乎所有的店都做着网上销售呢!”

  在博兴县湖滨镇的工艺品街上大大小小的手工工艺品店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在安老板的店里囊括了草编、柳编、藤编等手工工艺品种类,每一种都是造型别致,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典雅大气。“网友对咱的工艺品评价很高,我这店里一天卖出二三十件不成问题,不出门买卖就能做到全国各地,这种手工工艺品尤其受到南方和沿海城市的居民欢迎,这不刚拍下的几件就是浙江和厦门的网友要的,最远的一件是一位香港的网友拍下的!”安老板自豪地说。“我先把网友拍好的这些工艺品打包好了,然后快递公司的人会过来统一拉走,这样省了我们不少功夫。”老板娘边打包边说。

  小柳条编出大产业

  近年来,由于柳编工艺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工序复杂,如刮皮、烘烧,做起来特别辛苦,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导致一部分工艺失传,面临濒危境地。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博兴的几天时间里,记者一直听当地村民提到天龙集团董事长高殿学的名字,说他作为一个商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关注家乡的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造福当地村民。

  其实在当地,高殿学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博兴柳编的代表性传承人。

  高殿学告诉记者,他是在15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学柳编的,“当时很感兴趣,就跟着家里的老人学了起来,但并没有想要以柳编谋生的想法”。

  高殿学高中毕业后没能继续深造,平时白天打打零工或到建筑工地上干活,晚上回家的时候就做柳编。那时候,柳编已从一种兴趣变为他谋生的手段。1999年,高殿学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柳编上,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到2001年,我经营深加工,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在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以前,柳编技艺确实岌岌可危,因为不能形成规模,大家的谋生出路也越来越多,眼看柳编就要失传。柳编产业化经营之后,可以给当地人提供一个就业的平台,技艺的传承也越来越有保障了。”

  高殿学还告诉记者,现在柳编的制作主要是以家庭为主的半成品加工,然后再到企业进行深加工。“我要把柳编的产业化生产延伸下去,把企业做大,这样,也能保证我们的柳编制作工艺更好地流传下去。”在高殿学和当地政府百姓的共同努力之下,博兴的柳编艺术品远销美国、欧洲、日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古色古香具有深厚民族风韵的艺术品,不仅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更将一种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深深浸润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