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拳亦舞 “体”悟国学——“鲲鹏太极”的国学渊源与特色

时间:2013年05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亦拳亦舞 “体”悟国学

——“鲲鹏太极”的国学渊源与特色

  主讲:刘俊骧

  整理:王晓茹

  五禽戏。象形取意、仿生超越是刘俊骧创建的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体系重要的美学规律,源自汉代医圣华陀的五禽戏和传为达摩创编的易筋经中,都有很好的“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象形取意的术法,这也是伏羲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创造八卦以类万物的规律。以鲲鹏万化为标榜的“鲲鹏太极”自然吸收了传统导引五禽戏、易筋经的一些招式。

  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一番诗意的开场白之后,我们迎来了“东方人体文化学”创始人刘俊骧先生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讲座开始,刘俊骧鲜明地提出:“人体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母体和先声,体现着儒道之精华,乃是国学之根本,而修身养德乃是根本之根本。先贤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与道冥合是身体力行亲感实授的,他们体悟乐感、逍遥自得、与‘道’生死相许的人生实践,如果不从体悟践履中感受,很难真正理解。”刘俊骧表示,希望把这几年皓首做蒙童,重读原典,以及五十多年来修习健身气功,从太极拳诸家功法到乐舞、杂技的体悟,所理解的中华国学根本——修身养性之道的点滴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由来与编创

编创“鲲鹏太极”的最早倡议者乃是吴晓邦先生。他看过台湾著名文化人对林怀民的评论集《云门舞话》后,在谈及“云门舞集”之训练有静坐、太极拳和京剧动作时,吴先生对刘俊骧说:“您是武术专家,又专门研究戏曲舞蹈,应当编一套教材,把太极拳、象形拳也化在里面。”

  现代太极拳的普及是件好事,使广大练习者从中获得健康和娱乐,但由于只练套路,而失去其文化内涵与修性修命之功夫,因此丢失了最重要的以太极拳体现“国学”的太极智慧。“鲲鹏太极”正是以太极思维为统领,把太极拳从习练层面进入修炼境界,通过四肢百体与天地共舞的修炼功法,体现中华原典儒、道、释三家的妙窍,成为亦拳亦舞、动静相间、诗韵哲思会通一体的一套典籍文化与人体文化妙合的功夫。

  “鲲鹏太极”是刘俊骧先生六十多年来习武学文、读经体元、与天地共舞心得体悟的一点结晶。其由来应追溯到他十一岁时在青岛习武读经的那段经历。1947年春天,他在青岛台东南山市场的“化性堂”私塾,第一次得读“四书”,并拜螳螂、孙膑拳名家孙文宾师习武。化性堂主讲朱老先生要求学生必背《大学》《中庸》首章,因为他认为把《大学》首章读通力行就明白了做人的根本道理,把《中庸》首章读懂践履就明白了天道性命的来历。当时,对所谓“性根命果”、“修性修命”,孙文宾老师说:“性指天命本性,即忠孝仁义,命是身体生活遭际,性命象阴阳一样,一刻不离,处处都有性根命果之分,比如习武光练套路、招法不行,要练基本功,桩功是基础,是为练性,故而前辈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站桩是中国武术独具特色的训练方式,拳谚曰“百练不如一站”,又言“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孙老师教练习武时要求站高、低马步桩和太极浑元桩。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也特别重视桩功,他认为“习武第一步,应先练好桩功,如马步桩、川字步桩、一字立体桩等”。刘俊骧吸收武术的根基性训练,融入国学元典的体悟,为“鲲鹏太极”的缘出播下了种子。

  编创“鲲鹏太极”的最早倡议者乃是吴晓邦先生。1980年刘俊骧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任《舞蹈艺术》丛刊副主编,主编是当时的所长吴晓邦,他看过台湾著名文化人(包括俞大纲、姚一苇、余光中、林清玄等十余人)对林怀民的评论集《云门舞话》后,在谈及“云门舞集”之训练有静坐、太极拳和京剧动作时,吴先生对他说:“您是武术专家,又专门研究戏曲舞蹈,应当编一套教材,把太极拳、象形拳也化在里面。”

  许多年来刘俊骧一直关注林怀民先生的训练,希望完成吴晓邦先生的嘱托,现在终于可以告慰“云间天马”。“鲲鹏太极”以“吴式太极”为基础,吸收了传统五禽戏、易筋经、八卦掌的精华,将导引、静功、桩功和戏曲神韵化入其中,以国学仁、义、礼、智、信五常及周易为根本,将儒、道、释三家原典之菁华贯彻始终,体现出一种审美太极、舞韵太极,更是一种性命双修的修炼太极。“鲲鹏太极”既是丹道的筑基训练,又是武舞一体、身心共怡的生命智慧升华。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