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博物馆”网站、微信一个都不能少

时间:2013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 菲

国际博物馆日关注“记忆+创造力”“指尖上的博物馆”网站、微信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文版网站截图

《胤禛美人图》iPad应用宣传海报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虚拟展厅截图

参观者在“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精品展”中使用二维码及微信语音导览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5月13日召开法、德、意文网站上线暨多媒体应用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原有英文、日文、韩文网站的基础上,新增法文、德文和意文网站全新上线,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同时拥有6种外语版本网站的博物馆。与许多国内外博物馆网站采用仅对参观指南信息制作多语种版本网页或仅提供PDF文件下载的方式不同,这些外文版网站充分考虑国外观众的兴趣热点,均开设参观、展览、藏品、关于国博4个栏目,全方位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点展览、热门活动、精美藏品、参观信息和基本概况,其内容与中文版联动,并进行实时更新。

  会上记者还了解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在多媒体应用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全新尝试:截至目前,其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达380万,发布原创微博超过7400多条;二维码导览、微信语音导览和虚拟三维展厅一经推出,广受好评;手机应用“文博任我行”自助导览和《国博展讯》用户下载量累计20余万次。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近日也宣布首个iPad应用《胤禛美人图》在苹果应用商店正式发布,登录苹果应用商店搜索关键词“胤禛美人图”或“故宫博物院”,就可以下载60年前“惊现”故宫的12幅如真人般大小的汉装宫廷美人图来解开种种“谜团”:画中人物是皇后、妃子还是寻常美人?画的是一位还是数位美人的真容?

  激发创造力和活力,是近年来博物馆发展的特征和动力,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就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目前我国博物馆正以建设性的方式推进着社会变革,发生在博物馆中的一系列数字化举措,可谓是对这一主题的最佳实践阐释。

“指尖博物馆”引发参观热

  “你试下,发送这个编号或展品名称,利用微信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就可以听到电视节目主持人胡紫薇、李文文的语音解说啦。”一位观众兴奋地与同伴分享新奇的观展方式。4月25日“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一经推出微信语音导览服务,即被赞“功能实用,使用方便”,众多使用过该导览的观众在博物馆官方微博中留言称赞这一自助导览方式“好用”、“给力”、“很酷”。因为微信语音导览的上线,这一本就备受关注的引进展在展出的最后两周时间里,引发了新一轮的参观热潮。

  科技的进步推动生活的改变,移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为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带来诸多机遇与启示,一向给人以严肃、古板印象的博物馆,也在信息化时代更加注重借力新技术应用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无独有偶,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只要在展厅中打开wifi下载相应的导览应用程序,就可以将手机变成导览仪,显示展品信息和参观者的行进路线及身处位置。“这个程序还支持脱机使用,可以把展览带回家慢慢欣赏。”看来,该举措显然赢得了不少“文青”们的热烈欢迎。

  如果还认为展览全是冷冰冰的陈列柜或是一成不变的触摸屏,那你就“out”了,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只能算是参观者被动接受的过程,“指尖上的博物馆”让观众与展品和策展群体实现实时互动,正在并且已经成为可能。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机自助导览……在数字信息化建设、新媒体技术和社会化媒体应用上,积淀着历史印迹的博物馆,试图围绕丰富的展览资讯与藏品资源,形成一整套使观众从参展前到展览中直至展览结束后都能够进行持续关注和享受服务的平台体系,将科技与信息手段最大程度地渗透到每个观众的实际参观体验之中。据悉,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ichnmuseum于2012年12月21日开通,截至目前,微信订阅人数已突破1.3万,微信语音导览信息查询数量超过16.3万。

欣赏文物也时尚

  其实,在微信语音导览未上线之前,同样使用智能手机设备进行的免费个性化自助导览——二维码导览就率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全面推广,该馆举办的临时展“光荣与梦想——逄小威奥运冠军肖像摄影作品展”、“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国际交流展“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专题陈列“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基本陈列“古代中国”,无处不闪动着二维码的身影。

  借由各类信息终端产品的普及,现今在很多博物馆的展厅中,随处可见一边观展一边用手轻轻点击手机或iPad的观众。“只需使用智能手机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扫描展品说明牌上的二维码,访问相关网址,就可以现场获取关于展品的图文信息甚至音视频信息来了解对应的展品。通过保存网页,即便离开展厅您也可以反复阅读展品介绍,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一键分享,迅速传播给好友。”工作人员不时为观众讲解着注意事项。经统计,仅“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展出期间,二维码总扫码数量已超过41万次,最受关注的作品——梵高的《柏树》更有17000多人扫描。

  指尖触碰屏幕我们再“前往”紫禁城,5月23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首个iPad应用《胤禛美人图》在苹果应用商店正式发布,此应用以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仕女画《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为素材,以书画、陶瓷、工艺美术、宫廷生活等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作为学术支撑,从美人妆容发饰、室内家具装潢、摆放器物陈设、图案隐含寓意等方面,引领用户欣赏宫廷绘画雍容华贵的审美情趣和仕女画工整妍丽的艺术特色,亲历古色古香的生活场景,探索画轴背后隐藏的故事。

  “这个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与互动体验上的享受,更体现了故宫博物院多方面的文物研究成果,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带来的独特魅力。”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胤禛美人图》iPad应用是针对移动设备平台、用大家习惯的交互和浏览方式,向国内外公众介绍故宫博物院藏品及相关文化的初次尝试,今后还将研发一系列应用,让院藏文物以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公众见面。可见,信息化时代中的博物馆,网站、微信,一个都不能少!从组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人工讲解服务,到语音导览器租借服务,之后又诞生了手机应用自助导览,再到后来开发的二维码导览和微信语音导览,博物馆中的展厅导览系统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为展品增加了延伸的阅读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博物馆人在用事实告诉大家,欣赏文物同样可以很时尚。

“永不落幕的展览”

  5月9日,“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精品展”落下帷幕,而在此之前,该展虚拟展厅上线,被网友惊呼为“这是永不落幕的展览”。更为方便的是,微信语音导览信息在展览闭幕后仍供查询,无论是在展厅现场,亦或身处远方,有兴趣的朋友都能够通过微信“阅读”博物馆,即使已落幕的展览依旧可以得以聆听和欣赏。“我在武汉也能读国博了,好开心!”新浪网友@晓晓_shopping在使用了微信语音导览后兴奋地发布微博说。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互联网,虚拟展厅也为观众敞开了“参观”博物馆的大门。基于照相技术的三维虚拟展厅真实还原了展厅现场,比起以往的三维建模技术,具有画面真实、开发周期短、费用低、跨平台应用、跨浏览器等天然优势,观众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参观,点击展品图片了解展品详细信息,与此同时这些信息也都可以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一键分享。展览期间,观众可以预览展厅现场,合理安排参观计划;而在展览结束之后,观众依然可以虚拟参观,不断回味参观体验,这极大地延续了展览的生命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在博物馆中,除了长期陈列之外,其他展览都有一定的期限,尤其是对外合作的展览,长则一年,短则数月,因此,当展厅中的展览闭幕之后,网站上的专题网页就是“永不落幕的展览”——“观众不仅可以在网上回首近两年来我们举办过的‘启蒙的艺术’、‘瓷之韵’、‘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等展览,同时对于没有看过这些展览的公众来说,在网上弥补缺憾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观览方式。”当然,他也特别强调,“尽管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扩大了观览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但还是不能完全替代到博物馆中观看原作的感觉,要完全欣赏到这些艺术品的魅力,还是要走进博物馆”。

  也许,面对技术的“入侵”,我们还需有所警惕,正如我国著名博物馆专家苏东海曾撰文指出,“我们不要低估技术革命的意义,但是也不要过高估计技术的意义”。


(编辑:黄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