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造就商业英雄——评电视剧《大宅门1912》

时间:2013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戚成

  在荧屏充斥抗日“雷”剧,各路看官纷纷口诛笔伐其剧情离谱的时候,郭宝昌带着他精心打造的《大宅门1912》登场了。这是《大宅门》系列的第三部,也是《大宅门》的外传,单讲白七爷白景琦独自闯荡东阿阿胶界的故事。在第一部中曾涉及过白景琦出走白家,来到东阿的情节,《大宅门1912》正是在此基础上,重新构造了一段辛亥革命后白景琦在东阿开设黑七堂的故事,全剧围绕争夺“九朝阿胶秘本”展开。这“九朝阿胶秘本”相传汇集着东阿贡胶的秘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原主人已无力妥善保管,故引来土匪、黑帮、徒弟等几家人马觊觎。白景琦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机智在不同势力之间周旋,最终取胜,获得了这本阿胶秘本。故事简单,但由于加入了悬疑的手法,使得剧情紧凑、富有节奏感。人物塑造上,由于有前两部的打底,形象也很丰满,二奶奶、白景琦、杨九红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在老戏骨们的表演下栩栩如生。但看这部剧最应该体会的并不是精彩的商战、扣人心弦的悬疑吊诡,而在于白家人身上体现的商业精神,以及白景琦作为一个商业英雄,他的样本性意义。

  白家经商,所信奉的只有两点:信与义。其实,所有经商者无不信奉此两点。这从无论是海外华人圈还是港澳台的大小老板都会供奉关公像即可看出。关羽本身已是信与义的化身,他又被敬为武财神,可见,商人们相信信与义可为他们带来财富。但是,相信归相信,真正能够做到将信与义当成安身立命之本的商家又有几人?近期频发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有人将此称之为“易粪相食”,多么可悲!倘若无良商家内心还存有信与义,又岂能做出此等伤天害理之事?想当初白景琦孤身来到东阿时,一穷二白,却凭着信义二字取得了当地人信任,在众人帮助下最终成就了事业,他身上所散发的正气也构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窑姐出身的杨九红、留学归来的路青青都能死心塌地地不离不弃。相反,白景琦的发小田子行却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尽管他也有着不逊于白景琦的能力,但他走的却是旁门左道的路子,与白景琦的正大光明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很多聪明人都如田子行一般,不将自己的智慧用在正路上,反倒花心思在造假制毒上面,自以为是占了便宜,到头来不过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正是良好的商业精神造就了白景琦这样的商业英雄。我们现在缺少商业英雄,盖因商家见着小利便一窝蜂地去抢,没有大的格局说我要去树立一个品牌形象。他们只是看到今天造假了,我赚到了钱,那么我明天继续造假。这样的想法是永远不可能培养出商业英雄的。《大宅门1912》想要揭示的就是白景琦这个商业英雄的成长史,他对当下社会特别具有样本的力量——他能让很多人看到,单纯靠坑蒙拐骗即使赚到了钱,也不可能长久,更不可能做大。

  《大宅门1912》距离《大宅门》第一部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依旧采用原班人马,主要的几个角色全都没有撤换,这就造成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主角陈宝国已经50多岁,却要演30多岁的角色。其实制片方完全可以找一个年龄30岁左右的演员,但就为了保持那种原汁原味,为了保持延续性,最终仍然选用了陈宝国。这让我想起同仁堂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制作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既可以急功近利地粗制滥造,也可以不厌其烦地细心打磨,就看要的是一种什么效果。制片方肯花心思去为观众着想,观众自然也会以高收视率回报制片方,这样方能形成一个良性市场。所以无论是做中药、做电视剧还是经商,最需要的就是信与义的商业精神。每一个商家都真正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为消费者着想,才能有市场。电视剧通俗易懂,却往往微言大义。我们能够为白景琦的成功拍案叫绝,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身,是否缺了白景琦的那种精神?虽然我们不可能指望一部电视剧能够改变什么,但至少制片方是带着责任感去拍这部剧的,是有追求的——明里写着1912,暗里也在烛照当下。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