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长安回响”
——访陕西爱乐乐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崔炳元
1981年崔炳元与王洛宾的合影
崔炳元近照
2012年春天,积淀了崔炳元30年音乐创作精华的《崔炳元作品选集》付梓,与该作品集首发几乎同期,于西安举办了大型交响套曲《长安》的演奏音乐会,崔炳元也是这部交响套曲中第三乐章“丝路长安”的作曲者。斯时,来自全国各地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汇聚古城,展卷作品选集,品味与聆听音乐会,遂提议在自己的城市举办崔炳元作品交响音乐会。一年后的暮春时节,崔炳元带着他的《长安》走出陕西,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回响”——由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天津交响乐团、江苏交响乐团、陕西爱乐乐团等参与承办的“长安回响──崔炳元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于5月分别在西安、南京、天津、北京四座古城先后巡演,并引发甘肃、湖南、河北、河南、四川、山西、浙江、新疆、深圳、上海等全国各个地方交响乐团团长的热情响应,称赞为“陕西模式”。在此次巡演的最后一站——北京音乐厅的“压轴”演出后,崔炳元终于松了一口气,和记者聊起往事与感受。
做王洛宾助手的日子
从垂髫之时抚琴学音,至弱冠之年便授童以乐;从戈壁风沙弥漫处的电线维修工,到大漠军旅队列中的提琴手;从基层连队半岛官方网页骨干,到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助手、秘书;再到享誉中国西部的交响乐主将……有人如此写下崔炳元的人生路。其中,与王洛宾的一段“交集”令崔炳元受益终身。
“1979年,我在兰州军区歌舞团任中提琴演奏员,那时我们歌舞团正要演出一部歌剧《带血的项链》,这部歌剧团里经过慎重的选择,想请刚刚从监狱出来的王洛宾担任作曲。那时王洛宾虽然出狱了,但是并没有完全‘平反’,他不能超越军队参加地方的活动,当时他的所在单位是新疆军区文工团,而那时新疆军区归属兰州军区,所以能把他请来。歌舞团派了两名战士作为他的助手,一位主要照顾他的生活;另外一位帮他抄抄写写。”崔炳元那时是歌舞团演奏员,所以主要协助王洛宾的创作工作。在近两年的密切接触中,崔炳元对王洛宾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是个不设防的人,“他像个大孩子一样,不像在中国社会生活过的人,就像三毛所说‘他是中国大陆生长的一朵奇葩’。比如他讲到蹲监狱时用窝头换民歌,对乌兹别克漂亮女看守的赞歌等等,都特别有趣。另外一个特别令我感慨的是,王洛宾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痴迷和尊崇。‘文革’后出版的西部民歌在创作者的位置上多统称为新疆民歌或青海民歌等,其实很多作品都是王洛宾编曲或是他搜集整理的,因为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不少作品就是他的二度创作,对传统意义上的民歌进行了很多别致和有意味的改编。”王洛宾对崔炳元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其对民族民间音乐不畏艰难、上下求索的精神。
其实在担任王洛宾助手之前,崔炳元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作曲创作,但是那时他说自己还执著于“乐队思维”,能给王洛宾的民歌作品配器就已经特别开心,比如《豌豆歌》《库尔勒》等等,那时崔炳元每个周末包里揣着馒头和咸菜坐着火车去上中提琴课,王洛宾知道后就很疼惜他,说道:“你也苦啊,虽然苦我们都是为了音乐,那就让我们一直苦下去。”这种言语的鼓励散见于生活当中,令崔炳元感动且感激。一天吃过晚饭,崔炳元陪着王洛宾在兰州城里散步,看到一家照相馆还没有关门,王洛宾就走进去,招呼崔炳元一起拍了一张简朴的合影,这张黑白照片30多年来一直被崔炳元好好地保存着,成为了精神上永远的鼓励。
一部《大唐》已播放三千余次
从交响诗《炎黄颂》到交响组曲《轩辕黄帝》,从管弦乐序曲《九曲秧歌黄河阵》到交响组曲《大唐》再到交响套曲《长安》……长安,是崔炳元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他的音乐作品在这里发声。听过“长安回响”音乐会,会沉醉于其豪放、浓情而又壮阔的西部音乐风情之中。
在此次全国巡演前,四川交响乐团曾经在成都上演过崔炳元的作品,反响很好,有的听众甚至因为听过交响组曲《大唐》后特意跑到西安来看看,这让崔炳元很欣慰。创作于2004年的《大唐》是非常好听的一首作品,“雁塔鸣钟”、“水流梵音”、“霓裳艳影”、“古道驼铃”、“盛世雄风”五个乐章各有风韵,将听者瞬时带入“盛世大唐”的风物中去。说起《大唐》的创作,崔炳元不禁介绍了该曲的创作背景,与众多交响乐作品多是受艺术节或院团委约创作不同,这部作品其实是他应邀为西安市大雁塔管理处创作的,“当时新建的大雁塔北广场的大型音乐喷泉是亚洲最大的,在选择音乐时也考虑了几段外国名曲,比如《拉德斯基进行曲》,这个音乐喷泉的南面就是大雁塔,还有大慈恩寺,音乐一起就是觉得不对味儿、不协调,于是大雁塔管理处就邀我来写代表西安特色的交响曲,我在创作的时候经常想,我作为一名游客或者经常去遛弯的市民,如果听到特别艰涩、不好听的音乐会是什么感觉。想到意大利作曲家雷斯芘基的《罗马的喷泉》,描写了4座喷泉在一天之中不同时段的景致和特定时刻的感受,给了我很大启发,觉得我应该朝这个方向走,最终创作了由五个乐章组成的套曲《大唐》,用了西安古乐、秦腔、西域音乐素材,结果反响很好。今年5月23日,我们在西安演出时,很多听众第一次在音乐厅里听到完整的套曲,之前只知道这是喷泉音乐,原来完整地听下来有这么丰富的感受。”据统计,《大唐》从2005年2月5日起开始播放至今已超过3000余次,现已成为了西安的标志性音乐。
“其实说到此次音乐会巡演的缘起,是各个地方交响乐院团的团长们碰到一起产生的火花。大家感慨‘好作品太少了’,其实好作品还是不少,就是好听的作品少。因为地方交响乐团为了生存,也都希望尽可能多地开音乐会,但这也同时带来一个问题,观众来听演出就喜欢听《梁祝》《黄河》《红旗颂》这‘老三篇’,实在是演奏得太多了,演奏员的演奏激情也受影响,其实我们也是呼唤更多能够让老百姓接受的、让他们觉得好听的交响乐作品。既有欣赏的感觉,又平易近人,这种作品才会是常演不衰的,也正是我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尝到了原创作品的甜头
除了作曲之外,崔炳元还有一个重要身份——院团管理者,作为陕西爱乐乐团(原陕西省乐团)团长,他身上的压力其实更大,因为要为整个团近一百人的生存担忧。“我们团跟‘国’字头的交响乐团以及不少沿海地区的交响乐团比起来收入还是有些差距的,但是与大多数地方院团比起来还不算低;还有我现在想着就是马上能把我们团这些演奏员们的乐器更新;另外希望能够吸引到除西安本土外结构更丰富的人才,使得每个声部都有领军人物。这是我现在主要想做的三件事。”崔炳元说到。
“释放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推广陕西音乐事业的新形象。”有专家对此次“长安回响”巡演如此评价道。“我们现在的方向还是比较明晰的,建团50周年时,当时提出要走好两条路—— 一条是推广普及世界经典作品,另一条就是更大力度推出本土作品。我们团现在并入西安音乐学院后,牌子不变,财务独立,中国音协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也对我们给予了很多支持。正因为有学院的支持,所以在创作这一块,力度会更大,比起兄弟地方院团来说,还会略有优势。”崔炳元讲到。“比如大型交响套曲《长安》可以说改变了我们团的生存面貌,所以说原创作品还是好,我们尝到了很大的甜头。”崔炳元感慨道。据了解,陕西爱乐乐团有专门的创作室,有两位驻团的作曲家。“我是非常支持乐团有驻团作曲家的,尽管古典音乐文献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但是往往在遇到紧急任务时就体现出优势来了,也为乐团丰富了演出曲目。”此次巡演一路走来,崔炳元既感受到了江苏商业票房下的独立运作,也感受到了天津交响乐爱好者的热情,还有北京专家学者们对此投来的赞许目光,他说此行收获颇多,“此谓长路漫漫,上下求索,希望能够踏踏实实这样一步步走下去,走出一片天地来”。
“黑土地的种子,黄土地里长,坐听黄河魂萦敦煌,谱写大长安华美乐章”,这是深圳交响乐团团长聂冰对崔炳元的祝语。作为东北人的崔炳元,已深深扎根陕西,“对于陕西这块宝地,一百个作曲家写一百年都写不完,创作资源其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相反我倒觉得是我们这些做音乐的人的热情和努力还不够,还需要更用心更投入。”崔炳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