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寻路》:出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

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丁 薇

电视剧《寻路》剧照

  “新鲜感”是6月18日起于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寻路》带给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的第一感受。他说:“任何一次真正的文艺创作都是对创作对象新的发现,这是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很多对那段历史比较熟悉的人看过片子仍然感到很新鲜。剧中,有很多过去在影视剧中没有表现过的情节,使人们对中国革命历史更感兴趣,会被新鲜感所吸引。”这是著名编剧王朝柱继《解放》《辛亥革命》之后,为观众献上的又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力作——《寻路》。

  王朝柱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及其志士仁人为探寻中国革命之路前赴后继,用生命铺就了一条革命之路,用鲜血染红了一条红色之路。成千上万的中国共产党人无怨无悔地倒在了这条革命的大道上,是他们的鲜血把这条革命大道染得更红。电视剧《寻路》,就是这条长长的探寻中国革命之路中的一段:自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至宁都会议。短短的五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探寻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大道——尽管在前进中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阻力和反复。这五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启示,是一笔了不起的精神财富。他说:“我只想用一颗真诚之心去认识、歌颂这段历史,还有带领人民创造这段历史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袖。真实地再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客观地写出这些领袖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他们在探寻中国革命之路中的缺点和错误。让今天的观众从这段繁杂的历史中、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中认识过去,鉴知今天,在新时期的寻路中能少走一些弯路。”

  全剧生动再现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红四军成立、黄洋界大捷、古田会议、三次反围剿、宁都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了拍好这部电视剧,剧组行程万余里,沿着当年毛泽东和工农红军走过的中国革命红色之路,转战苏、浙、闽、赣、鲁和津、京、沪等历史事件发生地取景拍摄,在100天的紧张拍摄中,他们重上井冈山、重走红军路、重访老红军,经历灵魂的洗礼和震撼,在艰苦的条件下,用“寻路”精神完成了这部巨制的拍摄。回忆起拍摄经历,剧组人员无不感慨万分。该剧导演张多福动情地说:“尽管我们拍这部剧受了很多苦,但剧组中的每个人特别是年轻演员都在拍摄过程中深受教育,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除了刘劲、马晓伟、黄薇等几位老演员外,剧组起用了大量的青年演员来扮演领袖人物。导演对青年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本来生活在城市,更加需要去体验生活,除了要求他们看了许多历史方面的书以外,还要减肥锻炼,把皮肤晒黑等等,从形象和气质上尽量靠近几十年前的红军战士。”

  该剧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有很多突破,王朝柱介绍说,作品再现了这一时期党内的分歧斗争,包括中央与苏区、苏区党内军内的矛盾,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许多重大事件都是首次展现,为的就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革命道路的崎岖与曲折,以自我批评的精神分析导致苏区失败的原因,更好地以史为鉴。例如,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朱毛之争”,许多人“为尊者讳”而很少言及。

  此外,作品还第一次完整再现了周恩来领导我党地下工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的国统区建立隐蔽战线,坚持开展对敌斗争的伟绩奇功,如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钱壮飞、李克农、胡底步步惊心的潜伏传奇生涯;周恩来、陈赓等策划实施的锄奸锄叛行动;以及对党内腐化变节分子向忠发、顾顺章等人进行的鞭挞和反思。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战地情缘也是另一大看点。在人物塑造上加入大量细节描写,使得该剧中的历史人物不同于寻常概念化的形象感觉。

  李准评价说,它对历史事实本身有新的发掘,对共产党当时内部的争论有新的发现,紧紧抓住了争论的焦点。农村包围城市,不但是革命道路上一次很大的思想解放,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剧中的主题就提高到了国际和人类解放史上的高度,有了这样的高度,全剧所有的讨论都非常新鲜。这部电视剧正确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电视剧必须用大量的虚构,这部片子不但是编剧个人处理历史与虚构走到新起点的标志,而且也为所有的历史影视剧提供了新的起点。这部戏在具体情节上如果当做历史去看,会发现充满了虚构;但是如果当做虚构作品来看,它就充满着历史。剧中塑造了一些叛徒形象,叛徒们信仰的动摇是从腐败开始,这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醒世作用。


(编辑:竹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