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树洞女孩”艺路阳光
编者按2013年寒假,大连工业大学大四学生王月因在家乡石家庄九中街绘制了16幅树洞画作品而出名,被数十家媒体广泛报道。“一画成名”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满了紧张和忙碌。这是她为本报专门撰写的文章,与读者分享她的大学艺术生活。
我的近况——忙于公益,快乐成长
4月初,我接到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组委会的邀请,为园博会创作大型涂鸦。园博会是住建部与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内最高水平的国际性园林行业盛会,每两年举办一届。于是,5月,我成为北京园博园中紧张忙碌的一员,为横穿园博园的18根高铁桥墩立柱中最靠近大门的一根涂鸦。立柱高8米,周长10米,我画的是长颈鹿母子悠闲生活的场景,希望这些桥墩与园林风景既能有效结合,又能通过其乐融融的母子亲情生动体现“风景中的生活”园林理念。为其他17根立柱作画的是在涂鸦比赛中胜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涂鸦团队。和这些涂鸦高手一起作画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也给了我更多的学习机会。此外,我还刚刚录制完成了“园博会官方宣传片——树洞女孩版”,将园博会“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推而广之。
除此之外,我特别喜欢到学校和小孩子们一起画画,他们天真可爱,充满活力和热情,被他们的笑声感染,整个春天都变得更加灿烂了!于是我想用手绘的形式,给孩子们编个系列故事,丰富孩子们的生活,为他们增添更多的快乐,故事目前正在编制中。
我和我的老师
作“树洞画”传递正能量,源于学校给予我的专业培养和艺术想象力拓展。
还记得2009年9月考入大学时,我的专业认知几乎为零。然而大学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形态认知》,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学习兴趣。课上,胡阔老师让大家画樱桃、花生等常见植物,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再联想它们的抽象形态和人化形态,这和以前单纯的模仿多么的不同!我就曾经把花生画成一个穿旗袍的女人,把植物的根系想象成女人们化妆用的刷子。大学二年级,宋永胜老师在《计算机设计基础》课上教会我如何制作flash动画,并将我推荐给后来成为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之一的于吉震老师,帮他在工作室里制作动画。一年的时间,于老师的专业和真诚深深感染了我,让我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公共形象导视》这门课的期末作业带给我更多的启发。张子健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改造学校周围的一个破旧小区。我们利用废弃的钢管、剥落的墙皮、突出的砖块等物理形态进行美化,希望带给人美和乐趣。由此,我产生了“废墟艺术”的设计思路,也才有了“树洞画”。
在我和“树洞画”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后,学校还专门召开了“艺路花开”教学成果交流会,院长王守平对我执着的艺术追求印象深刻,他表示,学院的基础课教学从不为学生限定专业和方向,这种开放式课程结构正是使我和我的同学们真正获益之处。于吉震老师强调学生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走自己的路”,学校要培养的不是“易拉罐”,而是独具个性的“种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原动力。胡阔老师说,“树洞画”是我的一次爆发,我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来支撑今后的发展。希望我不要被媒体和世俗所淹没,加深理论根基,成为一个有深度的艺术家。
我的老师们,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时时关心我、鼓励我、培养我,感动着我的感动,喜悦着我的喜悦,用关爱、用专业精神支持我走得更远、更踏实。
我和我的学校
我的学校大连工业大学是一所艺术氛围浓厚的工科院校,在这里,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着我,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塑造着我。在专业学习之外,还有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延伸我们的知识领域;“博慧讲坛”邀请国内外名家前来讲座,让我们有机会倾听名家、大师的精神世界,汲取优秀文化的精髓,感悟人生智慧,修身明德,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锻炼我们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丰富多样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教育我们,要修身济世、实践创新,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新时代全人。
学校倡导搭建学科基础平台,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甚至跨学科交叉互补为我们打造坚实的专业基础,并向我们打开多层次的专业视角,培养我们的实践创新能力。我和我的同学们深深受益于学院的“生态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以形态类课程为基础平台,教学成果显著,2009年专业获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它不仅促进了不同专业的教师间相互研讨,碰撞出更多的设计火花,也为我们学生打下扎实的艺术基础,让我们的艺术视野多元化。
我是一个被学校和老师们用艺术激情感染的学生,未来3年研究生学习,我将更加努力。
(编辑:伟伟)
· | 扮美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