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类真人秀”

时间:2013年06月2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歌舞、相亲、跳水、年代秀、梦想秀……真人秀已经成了当下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流,对真人秀节目的争议也不绝于耳。几年前,对“家庭调解”类节目聘请演员扮演纠纷家庭成员的做法,社会舆论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曾几何时,媒体还对选秀歌手编造悲惨经历博取同情的行为进行了曝光。如此种种,舆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真人秀”三个字上。

  人们为什么爱看“真人秀”?因为从中能够看到生活中真实人物参与某种游戏的反应、行为和情感,其中常常带着观众自我的心理投射。同时,既然是“秀”,一定强调戏剧性,二者的叠加更加重了观众的好奇心。这就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故事的发生、发展受制于外界所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悬念感。

  尽管“真人秀”节目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已久,但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更多是“类真人秀”节目,它们大多会设计各种桥段,并按导演们希望的故事方向去设计人物、情境和情节。这类节目虽然也是“真人”,但其“秀”即戏剧性其实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其实质与“真人秀”之“真”恰恰是背离的,如果没有告知观众,这种“真人秀”甚至具有欺骗的嫌疑,它对观众是不诚实的,对播出媒体的公信力也具有极大的伤害。

  可以说,“真人秀”的形态,不仅关系到节目的质量,更涉及“娱乐道德”,因此从“类真人秀”到“真人秀”的转型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转型?首先是观念,要认识到“真人秀”的本质,尊重观众的智商,遵守娱乐的道德;另一方面,也需要制作力量的提升。

  真人的秀,既强调真实,也强调戏剧性,如何做到二者兼顾?一是靠有趣的创意,制定有效的游戏规则,尽量调动真实人物在节目中展现自己的多侧面;另一方面,需要用大量的人工和技术设备记录尽可能多的现场素材,并从大量的素材中去“挖掘”戏剧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集结大量的财力物力,需要更大的制作队伍付出更多的劳动。

  以最近播放的《中国最强音》为例。每期节目是用三十几个机位来记录比赛现场,素材量多达300个小时,而节目最终呈现的是90分钟,进入观众眼睛的人物表情、语言、角度都是从众多素材中精心挑选剪辑出来的。同时,制作者在本真地还原即时面貌的同时,按当时所发生的事件所产生的逻辑线索,强化即时发生的故事以及故事发展的主线,再进而塑造真实故事中的人物。其中的矛盾、冲突、笑料、悬念等戏剧元素,导师和选手的个性,都在赛程的进展中被层层剥开。

  近两年来,通过国外引进和国内原创,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真人秀”节目制作水准正在逐步提升,使观众的收视体验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内容、形式、品位更加高级,中国特色更为鲜明的真人秀节目也越来越让观众充满期待。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