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河山东临清段出土绞关石

时间:2013年07月1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秋丽 王会

考古人员在测量新出土的绞关石。(资料照片)

  日前,在会通河山东临清段的会通闸和临清闸分别出土了两根绞关石。其中在会通闸淤泥中出土的绞关石,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有明确纪年的会通河船闸构建水工遗存。专家认为它对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闸的建制、建筑模式,以及当年会通河沿岸经济状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信息。同时,该项发现也为运河申遗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文物专家马鲁奎介绍,会通闸始建于元代大德2年(1298年),保存较为完整,总长度在120米以上,临清会通闸应当是目前所能看到的保存最好的大型元代古闸,规模之大,全国仅见。而会通闸上的绞关石是成对出现的,通过绞绳拉升(类似辘轳),提升闸板,来蓄水泄水,放行船只,是船闸不可或缺的部件。

  马鲁奎还介绍,出土的绞关石与会通闸同年,长(残)2.1米;宽48厘米,厚均37厘米,绞口直径15厘米。碑刻文字如下:“郡伯妣李氏赠平□□□□,人正承直郎□陇西金□□,二人曰俨曰佑安一纫□□,有礼其后可无憾已铭曰。玄造攸在清平□□,鼎鼎季雁□□,善庆之洽,翁出□□方远驰鹜,口良□□,藏是玄室,龟趾□□……至顺四年(1333)岁次癸酉五月”。根据其上文字记载该绞关石是在漫长使用过程中磨损断裂的。元至顺四年(1333),临清当地一李氏捐资添设了新的绞关石将其替下,并将废弃的绞关石改为李氏捐资碑。碑文记载了她的善行及会通闸开关闸的情景。

  另外一根绞关石,在临清闸出土,其上无文字记载,长(残)1.9米,宽42厘米,厚35厘米。

  自今年4月以来,临清对全国仅存的1.2公里会通河临清段进行清淤、试掘和修缮。继会通闸和会通河第一闸(临清闸)重见天日后,现在又开始对河道进行探底。从河底到会通闸桥面有9.7米,会通闸东河底为水泥铺地,以西河底铺有8—10厘米的厚木板。专家说,会通河流经临清已经属于末端,加之船闸较高,为船的安全起见,才会铺有木板。同时,经过精细查看,会通闸内侧,北面的闸槽清晰可见;元明清三朝石砖叠加有序,完好的保存了会通河历史信息,有较丰厚的文化内涵。迄今为止,临清闸至会通闸清淤接近尾声;会通闸、临清闸全部出土;会通桥、问津桥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修缮。


(编辑:高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