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新闻眼

现实题材与城市舞台(当代舞台艺术观察与思考)

时间:2013年07月12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章可

  现实题材的舞台艺术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地方特色、舞台形式和人物形象,在国内文艺创作中独树一帜。近年来,受各地政府支持舞台艺术发展,以特色舞台艺术作品树立城市良好形象的推动,现实题材的舞台艺术创作热情高涨,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加强对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的引导,也成为当前和今后文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以曾被称为“中国戏剧大码头”的武汉市为例,过去有汉剧大师陈伯华、京剧武生泰斗高盛麟、楚剧名家沈云陔、著名戏剧家龚啸岚等创造的辉煌,如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题材剧目创作也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鲜明的特色。2007年以来,武汉共创作、上演新剧目70余部,获国际奖项8个,国家奖项60余个。武汉的舞台艺术创作一方面有接地气的良好传统,善于从市井生活中提炼素材,真实生动,贴近群众,于日常的亲切幽默中传达宏大的社会主题,如方言话剧《搭白算数》、《杠上开花》、《海底捞月》等;另一方面,也擅长发掘地域特色资源,不断探索地域文化的舞台呈现,如现代京剧《吉庆街生活秀》改编自池莉的小说《生活秀》,以武汉吉庆街为背景,展现武汉市井文化,京剧《水上灯》改编自方方的小说《水在时间之下》,聚焦汉派文化,展现多位汉剧名家的传奇人生。

  同时,武汉的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发展瓶颈,其中不乏各地城市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共性问题:创作题材略显狭窄,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追寻与坚守不够;创作表演有待打磨,剧目制作略显粗糙,武汉的方言话剧尽管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但主要依靠本地“明星”演员吸引本地观众,难以得到外地演出市场的认同;创作评价标准有待健全,现在的评价标准存在两个倾向,一是唯评奖论,剧目生产只是为了参评获奖,之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二是唯市场论,剧目以市场反响、票房为唯一检验标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达到平衡的作品少;创作队伍有待充实,武汉现有艺术团体8个(含已转制的6个院团公司、1个地方剧目公益性传承机构、1个地方乐团),创作任务较重,难以集中精力打造精品,而对于社会上有较高创作积极性的文艺力量,又缺乏适当的引导。

  有鉴于此,丰富和发展现实题材舞台艺术的创作,需要围绕创作主题、艺术打磨、作品评价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加强题材引导。要想兼顾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实现统一协调、兼顾发展,一要坚守价值,文艺创作应聚焦于人类生活的“永恒价值”,以成熟心态,关护人的真实内心;二是要开掘常态题材,要把握生活本质规律,将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艺术的追求,融入到创作中来;三是要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状态,发挥方言剧等艺术形式的民间性、草根性特点,为最生动的生活呐喊。

  正确处理坚守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改进创作方法。舞台艺术绝非什么都可以、都应该表现,它自有其演进发展的轨迹和规律。范钧宏在《戏曲编剧论集》中指出关键问题在于“人物能不能‘虚起来’与‘动起来’”,这一虚一动,就是传统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特质,即超越现实生活、蕴涵强烈表现性的理性选择。舞台艺术需要不断优化、改善艺术元素的提炼和打磨,增强观赏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舞台手段进行创新。

  正确处理艺术和市场两个标准的关系,完善评价体系。舞台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应该贴近生活需要。它的创作和生产既要遵循艺术规律,也要符合市场要求,两个标准互为依托,不可偏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引导艺术家把握艺术特点,通过有效率的组织创作,产出有效益的艺术产品,寻找艺术创作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最佳结合点,使艺术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正确处理专业与民间文化资源的关系,充实创作力量。在文艺创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树立大文化意识,整合文艺创作资源。在支持国有院团创作舞台艺术精品的同时,抓好对各类文艺人才的服务工作,鼓励引导社会文艺力量的舞台创作。

  其实,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几乎是一切文艺生产都会碰到并需要妥善处理的关系,但是在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格外突出。相信城市舞台上的创作实践,会为现实题材的深入化提供有益的探索。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