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者”眼中的“融合与前瞻”

时间:2013年07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林 宁

  声名在外的宋庄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已是一个响当当的艺术品牌。这里是来自全国各地画家们抒发热情、追求梦想的栖息地。他们奔着潜心创作、开阔眼界、打开市场而来,力求在画坛中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聚集在宋庄的画家们来说,他们是寄托着梦想的文化漂泊者,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把自己全部的才华和能量释放出来。由北京油画学会主办的“融合与前瞻”油画精品展日前在北京宋庄镇小堡村宝珍苑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居住在宋庄的油画艺术家们的百余幅作品,让我们得以从艺术的角度触摸他们内心的真实和对艺术的思考。

  和人们想象中的当代艺术家的聚居地不同,宋庄艺术家的创作主体还是造型艺术。据不完全统计,在宋庄生活创作的多位艺术家中,青年人占大多数。在当下美术圈仍被前辈们竖起一座座丰碑的时候,他们对艺术的坚守和突破更加显得难能可贵。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们充分践行着展览“融合与前瞻”的主题,凭借认真虔诚的执著精神,在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技术优势并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成果的创作实践中,力所能及地探寻着油画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努力寻求自己所要表达的形式并逐步积累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语汇。正是“融合与前瞻”使他们认识到,继承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保守和封闭,而是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养分,创作更多具有时代性与艺术性、地域性与民族化特色的艺术作品。

  相对于他们的家乡,他们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漂泊者,但是对于传统文化、创作技巧来说,他们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他们大多都有学院教育的经历或背景,年龄虽然跨度很大,但仍然以“60后”和“70后”居多。就油画艺术语言来讲,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为主,兼及意象、表现、抽象和综合材料。这些画作试图运用写实形象呈现现实社会对于他们心理的干预,那些画面往往在貌似真实的表象背后拼接出某种暗示性的空间或物体,以此指涉他们对于生命与生存这些基本哲学命题的追问。画面中似乎都闪现出教父或信徒般的神色,这种画室内的“自我”揭示,多少都体现了漂泊者作为社会思想者与人生哲学家那种独特的禀赋。

  乡村题材成为多位画家表现的主题,这些主题油画真诚朴实、自然清新、宁静深情。从描写家乡风土的何树海的《峰山夕照》、李藻华的《向日葵》、王海军的《暖阳依旧之三》、贾见罡的《韵律》,到捕捉时光不再的邓正立的《红色经典》、黄康的《永恒的老门——老门之一》和兰玉芝的《城》等,他们即使漂在北京的城郊,但情感依然留存在曾经生活的渐渐远去了的乡村。这些作品既有炽热的阳光也有纯净的雪野,既有古城的沧桑也有老墙的“文革”遗迹。来到京城淘梦的艺术家,似乎都走过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他们只有在漂泊的动荡中才能更加感怀故乡,他们也只有远离故土才能更真切、更真实地画出那份独特的乡村情感。这些作品,或许也可以说,是漂泊者对于已高度城市化了的中国社会一种乡村集体记忆的涂写。

  这次展览展示了近年来宋庄优秀油画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吸引了多位收藏家。这是宋庄众多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上的一次体验和历练,也是艺术家团体和艺术机构、收藏家近距离接触的窗口。许多艺术家在听闻这次展览后主动要求参加,毕竟这样的展览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与公众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引起公众对艺术的关注度。


(编辑:竹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