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选秀、不娱乐 专业艺术比赛怎么办

时间:2013年07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 原

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剧照。资料图片

2013年1月,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在杭州演出。资料图片

  比赛,这一从前很正经的事情,如今,在荧屏中正日益走向强烈的娱乐化,似乎不娱乐就没有看点,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娱乐需要比赛提气,比赛更需要娱乐促销,在此伏彼起的各类选秀节目里,二者已经显得密不可分。但是,还有一批没有娱乐、不是选秀的舞台艺术比赛又该如何生存,它们还能继续下去吗?这也成为7月12日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一个话题。  

  艺术比赛,在人们的心目中,过去都是放在剧场里,前面是评委,后面是观众,一个个选手依次登台表演,然后评委打分,最后公布名次。后来,有的比赛进入了荧屏,但也就多了个点评的环节,再加点场外解说。近些年,随着电视节目的日益娱乐化,比赛也成了荧屏娱乐的一种载体。“比赛的竞争性、悬念性可以为娱乐增加看点和刺激,选手的奋斗经历和亲友的高度关注可以为娱乐带来情节和点击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对时下的荧屏比赛深有感触。

  通过比赛可以为荧屏娱乐带来更多收视率,当这一“诀窍”被很多人发现并效仿后,大量荧屏比赛节目开始轮番上阵,而且还是从引进版发端。舞蹈比赛,过去的小众欣赏忽然间变成大众的最爱,一个接着一个在各卫视频频出现;演唱比赛,从前只有流行歌曲才受关注,而如今,美声、民族、戏曲,无所不包,在各电视节目里以各类名义遍地开花。在这娱乐比赛化、比赛娱乐化的大潮中,还有一批既无选秀、也不娱乐的重要艺术赛事仍在剧场内悄然进行,不过,外界的喧嚣也让他们不得不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大环境的影响。

  7月12日,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落幕,其间举办的舞蹈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蹈专家与中国舞蹈家们在探讨各类专业性议题的同时,也将目光对准了电视娱乐化大潮对艺术的冲击问题。

  专业比赛只能讲艺术

  北京舞蹈学院的青年教师刘严在舞蹈论坛上带着自己的疑惑发言说,他曾经有几次跟导师一起参加了一些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但最后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比赛,舞蹈只不过是一个载体,实际就是一种真人秀,带来的只是收视率。有些制作团体就公开宣称他们实际上是在做生意,因为有收视率就有广告,有了广告就有了钱。而对一些舞者来说,参加这些节目也是在赚钱,比如有一个舞蹈演员不断地去各电视台参赛,这里挣了20万,又跑到另一家出场,说是还想赚更多。

  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伊凡·利斯卡是“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评委会主席,他在论坛上介绍说,电视舞蹈在德国是属于一种商业的形式,而剧院的舞蹈是一种艺术的形式,带有鲜明的非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效果尽管非常好,但最终只是帮助人们在电视前消磨时间、打发日子而已。美籍华裔舞蹈家蒋齐也说,在欧美国家虽然也有一些荧屏舞蹈比赛,收视率很高,观众也非常喜欢,但大家分得很清楚,这些就是商业节目,是娱乐,真正的艺术比赛还是那些在剧场举行的单纯的艺术赛事,这些艺术赛事在文艺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观众中也有威望,选出的人才更会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经常担任专业比赛的评委,也出任过关注度极高的荧屏比赛的评委,听过论坛发言后,感慨颇多,“通过荧屏去追求收视率的那些带有明显娱乐性的比赛,其文化含量和艺术价值极其有限,商业目的十分鲜明。但如‘舞蹈荷花奖’、‘全国舞蹈大赛’这样的专业性很强的比赛,艺术价值却是第一位的,最终目标是为发现人才,为舞台输送人才,为时代留下舞台艺术发展的足迹。所以,在这些比赛中,必须以专业水准衡量选手,不能靠情绪化的点评和激情化的打分。评委严谨的评判和打分是比赛的最后结果,其他都会摒除在外。”

  不但国家大剧院的舞蹈论坛关注专业比赛的生存状况,还有更多的艺术家也在为比赛的艺术纯洁性而呼吁。“在大量荧屏选秀节目四下喧闹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些专业比赛需要坚守,这些比赛是国家选拔人才、发现人才的主渠道,一旦丧失,那么多艺术团体和艺术舞台就失去了艺术人才的后继之路,后果不堪设想。在这些比赛里,一定要讲求艺术标准,不能考虑商业利益。如果都是依靠选秀获得人才,那国家舞台的艺术水准就会不断降低。”作曲家、总政歌舞团团长张千一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认为。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也说,在大量荧屏选秀节目的冲击下,各专业比赛的主办者必须坚持自己的专业性,不能被非艺术的利益所诱惑,无论资金支持还是人才的选择上都应该向专业艺术赛事倾斜。对观众,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娱乐与艺术的区别,逐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情趣。

 荧屏比赛只是传播手段

  谁都明白,荧屏的那些选秀节目,说是比赛,但艺术竞技的分量只占其一,现场激情互动,幕后故事的一再煽情,明星评委的言谈举止,“毒舌”评委的唇枪舌剑,观众打分的欢腾一片,喜极而泣或悲极而泣带来的相拥互抱,网络的疯狂点击和报纸的跟进解读,才是节目的重点。因为这些艺术之外的内容,更容易带来收视率。

  不过,目前观众的观念比较模糊、无法分清专业选拔和娱乐节目的界限、选秀节目确实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收视率的现状下,利用选秀节目,推广艺术、传播文化,也是一种国情。冯双白介绍说,有的选秀节目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介入后,引进了许多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选手,提升了节目的艺术性,通过电视和一些有效的传播手段,让观众从中了解了舞蹈艺术的艰辛、中国舞蹈的水平,推广了舞蹈艺术。

  刘严认为,电视选秀与电视舞蹈还是有区别的,不能看作为同一个概念,通过荧幕传播舞蹈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能否定。有的电视舞蹈节目或者舞蹈比赛,还是讲究专业性的,并没有让娱乐变为主导。但法国舞蹈家美琪·弗耶尔说:推广艺术必须通过好的手法,而不是只顾其收视效果,过度娱乐化就可能会冲击其艺术效果。

  荧屏中的艺术比赛,在我国大多数人还没有养成进剧场欣赏艺术的情形下,对推广艺术虽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因为一旦进入荧屏就不能不讲收视率,而一讲收视率就必然要采用许多非艺术的刺激方式,结果,艺术本身反倒成了次要。

  此外,当电视选秀节目被大量引进、复制、模仿时,不但许多观众分不清这与严肃的专业比赛有什么区别,错将娱乐选秀当作人才选拔的主要渠道,而且一些专业艺术团体也从此轻视专业比赛,将选秀作为人才的来源。“有的团体看到电视选秀选出来的人物有市场效应和票房价值,就全力去追逐那些明星,让专业比赛的社会地位和人才价值受到严重影响,冲击了专业比赛对艺术界的吸引力。”舞蹈家赵明认为,“荧屏只是一种传播手段,这点一定要认清。”

  艺术赛事自身存在缺陷

  我国文联下属各艺术协会都拥有自己的赛事,定期举办,文化部也经常举办各类艺术比赛,舞蹈、音乐、杂技、魔术、戏曲等等,涌现了大批人才,但有的赛事平平,有的赛事日渐衰微,即便没有选秀节目的冲击,这些赛事也常年不出人才,社会影响力一直提升不起来。如今在选秀节目的强势面前,更显得毫无生气,选出的获奖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央视的星光大道节目早已经替代了其他比赛,成为发现舞台人才的重要渠道,这并不能只归结于其娱乐性,还在于其他类似的歌唱比赛自身的缺陷过多,创新虽然不少,但成事不足,导致获奖者的社会知名度一直处于下滑趋势。

  2012年在青岛举办的全国指挥大赛,赛了半天,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全在美国,这表明中国舞台指挥的后继乏人,也表现出指挥教育的现状。

  中国合唱事业蓬蓬勃勃,生机盎然,但合唱指挥严重不足,全国合唱指挥比赛暴露出专业指挥凤毛麟角的状况,许多指挥居然没有受过严格的职业训练,这样的比赛,水平自然也有限。

  目前我国多数艺术赛事的知名度偏低,既是娱乐选秀带来的冲击导致,人们只关心那些秀出来的明星,也是艺术比赛选手来源太窄、框框太多的缘故。由于渠道所限,许多选手只能走向选秀节目,那里相对宽松,形式多样,选择面大。结果,选秀越来越出名,专业比赛越来越落败,更让人气向选秀聚集,出现了娱乐人才层出不穷,而专业人才默默无闻的尴尬局面。


(编辑:单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