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新闻眼

文化当远离粗鄙

时间:2013年07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姜泓冰

  文化,算得上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被高举也最被滥用的词汇之一。

  走遍全国,时时处处都可以听到、看到各种文化节庆的喧天锣鼓和招展旗帜。从“茶文化”、“酒文化”、“虫文化”到“梁祝文化”、“张飞文化”,不一而足。这样的现象,往好处理解,是充分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优厚文化传统,老百姓普遍对于文化始终心存敬意,不论什么样的人和事,一旦钤着“文化”的标记,就要被高看一眼。另一方面,经济繁荣起来之后,各类文化节庆与活动,不论其目的是否只在于招商、卖货,至少,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对某一类亚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往坏处说,则可以见出我们对于“文化”的轻慢与功利——大多数张扬“某文化”的办节者,真实的意图,不过是打着文化的名号招徕顾客,给自己的商品添点“文化附加值”。倘若某种文化超出了这一现实功效,要么会任其冷落蒙垢,要么可能遭遇裁长就短的随意改造。

  最有代表性且让人哭笑不得的,要数“性文化”。在我们这个一向以含蓄端方为上、讳言性事、“性文化”远算不上普及和发达的东方社会里,当代的性文化节、性文化博览会忽如一夜春风来,愈办愈红火,还颇有打破大俗大雅之既有区隔、广受关注的趋势。在日本自成一类、难与其他影视艺员身份混同的AV女优,可以在中国的成人展上大跳艳舞,还有大学教师打着“文化”的旗号,要将她们请上讲台与大学生交流。除此之外,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汽车展上,穿着越来越轻薄怪异、触及道德底线的嫩模们也成了最惹眼、最有号召力的“地方特色文化”,甚至需要地方政府出面来为车模着装的覆盖面积做出明确规定。充斥大小屏幕和网络空间的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中间,也总有那么多毫无必要的粗鄙、低俗的调味在上演。

  所有这些以文化或艺术为名上演的闹剧里,其实既有悖于东方民族的文化传统,又缺乏崇尚自然的西方文化所滋养的健康的性观念,一味地迎合乃至激发着某些鄙俗心理和低级趣味,只是对于物欲的纵容和对健康社会道德与文化的肆意践踏,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恐怕更是危害甚深。

  文化的粗鄙化,绝不止张扬低俗色情旨趣一点,还有拆除真古董、建设粗糙不堪的“仿古一条街”;每年天量出版物里好书不多、应考指南和“厚黑学”汹涌;网络上,不论是大V或小民,打着错别字、发着过激言论、一味爆粗骂人,还被奉为时尚有理……

  每一个社会、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联系着民间底层风习、鄙俗却也可爱的地方。留传民俗,重视大众文化,与整个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中间对鄙俗旨趣和庸俗品位的纵容、利用是两码事。当代许多文化节的操办者,多少也该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人,甚至还是文化界的精英。如果我们的文化自觉,仅仅是对于文化的物质收益、功利效能的自觉和利用,而没有内心深处对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真正认同,对中华民族未来文化建设、传承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自觉与担当,无疑是最可悲哀的事。

  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进步与膨胀,让我们变得十分擅长、也十分能够包容粗制滥造与囫囵吞枣,忽略着平衡、细致、创新与长远等价值。但文化的生产与建设不是化了妆的GDP,必须立足于长远、群众,不能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分层与守序,可以多元却不容混淆,不容许粗鄙低劣的货色以“文化”的名义招摇获利,并且误导、贻害着更多人。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