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业,中国出版“走出去”尖兵

时间:2013年07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游客在参观用3D技术打印出来的龟兹石窟。资料图片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古代中国先进的印刷技术为保存和弘扬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从儿童图书到摄影画册,从药品奶粉的包装到宜家的宣传手册,正在升级换代的我国印刷业不但满足了国内出版包装事业的飞速发展,也为全世界提供了高质量的印制服务。在信息技术和数字出版方兴未艾的今天,传统的印刷业能否实现华丽转身,2013上海国际印刷周可以告诉你答案。  

千年佛窟“打印出来”

  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印刷业升级换代

  7月10日,在上海新国际展览馆N5馆,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窟令前来参观国际印刷周的观众既惊讶又好奇。置身石窟,一抬头便可看见栩栩如生的飞天画像和佛像雕塑。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不是出自画家和雕塑家的巧手,而是用打印机一点一点打印出来的。

  从2011年起,新疆龟兹研究院与上海印刷集团联合开展龟兹石窟数字化及还原工程。上海印刷集团所属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与数字印刷技术,立体“克隆”龟兹石窟。公司总经理张晓迁说:“制作完成后,我们用三维扫描仪做立体扫描,和实物做对比,几乎100%吻合。这种精度是任何高明的艺术家也做不到的。”不过,仅两尊佛像的材料费就高达10万元,“现在3D打印的成本还很高,不是一般家庭和个人能负担的,但未来3D打印机的价格一定会降下来,就像现在普通打印机一样,厂家赚的不是机器的钱,而是材料和油墨的钱。”张晓迁说。

  上海国际印刷周上,众多新技术极大地颠覆了人们对于印刷业的传统认识,轰轰作响的印刷机、浓烈的油墨味、高高的纸堆……不再是印刷厂唯一的形象。江苏凤凰集团2012年刚刚建立亚洲第一条按需出版数字印刷连线,产值就达到了1亿元。“一本起印,客户需要多少就印多少,出版零库存”从梦想变成了现实。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和美国柯达公司合作,在高速印刷机上加装了一台小型打印机,可以使同时印刷的每份报纸的内容都不一样。《晶报》试用这项技术13天零售量提高了18%。在鹤山雅图仕展台,剃须刀和手表广告悬停在半空中,以360度全面展示内外结构,全息投影技术令观众有穿越时空之感。

  “中国印刷业这些年已经鸟枪换炮了,以数字印刷和3D打印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素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王岩镔说,2012年我国数字印刷企业共有738家,比上一年增长40%。同时,随着绿色印刷的推广,无毒环保的绿色教材已占全国教科书总量的30%。

  王岩镔认为,技术进步不一定是大设备大投入,有些小环节小投入,也可以解决生产实际的大问题。去年国家实施为每个中小学生免费配备一本《新华字典》的利民政策,全国的需求量达到近亿册,时间短、印量大,山东一家印刷企业通过改进印后“锁线”设备与工艺这一小环节,大大提高了装订效率,创造了100天印制1000万册《新华字典》的纪录。

外国订单纷至沓来

  中国印刷业成“走出去”尖兵

  据统计,2012年我国印刷业实现总产值9510.13亿元,约占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60%、文化产业总产值的20%。印刷业是我国制造业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高超的产品质量、较低的生产成本、及时的供货服务使国外出版社和相关企业纷纷把订单投向中国。在我国版权输出依然处于逆差的今天,印刷业已大步走进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尖兵。

  “我们现在是挑单做的,如果量小或者利润不大,这样的单子我们就不接了,否则真的做不完。”周运如是鹤山雅图仕印刷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副部长,她说即使在欧美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订单依然保持了增长,去年产值达26亿元。DK等国际知名大型出版社的儿童图书都是在他们那里印制的。

  “现在许多国外出版社的艺术类图书、画册、摄影集都是在中国印刷的,像宜家家居的宣传册就是我们印的,那是一笔5000万元的单子。”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敏从事印刷行业18年了,一步一步看着公司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日本设立办事处。如今,朱敏把工作重点放在开拓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新兴市场上。她说,这些国家轻工业不发达,印刷质量不如中国,而且这些国家进口铜版纸等高档纸需要缴纳高额进口税,而进口图书缴税很低,所以非常乐意委托中国公司替他们印书。“虽然欧美发达国家这几年经济不景气,但我们几乎没有受影响,订单还有所增长。”朱敏说。

  据统计,2012年中国印刷业对外加工贸易额为772.0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5%,远高于全国对外加工贸易3%的增幅,实现了逆势增长。王岩镔说:“我国印刷业仍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还可以考虑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下游”闯到“上游”

  印刷企业开辟“新战场”

  “纸上创意设计展”是本届上海国际印刷周的一大亮点。各种以纸为载体的创意作品争奇斗妍,在颠覆了对图书、包装的认知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印刷业未来的信心。

  “将来纸质书可以成为艺术品、奢侈品和收藏品。”图书设计师陈楠坚信,不管电子书如何冲击人们的阅读习惯,纸质书永远不会消亡。她的信心就来自印刷理念和印刷技术的进步。陈楠一边说一边拿起一本特殊的书。乍一看,这本名为《角落》的书根本不像书,倒像是一块被人随意丢弃的纸板,就连装书的袋子也是缺了一角的蛇皮袋。“书里讲的是那些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所以设计者采用了废纸板做封面,每个孩子的故事结束后都可以打开书页上一个暗藏的小袋子,里面是这个孩子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便于人们伸出援手。”陈楠说,就工艺而言,生产这样的书已不是问题,她希望出版社能在设计上多下功夫,使纸质书变成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艺术品。

  深圳雅昌印刷公司号称是中国印刷业的“得奖专业户”,仅美国印刷工业协会颁发的最佳印刷奖就拿了30多个。但这家靠印刷起家的企业如今却成了中国最大的艺术品门户网站的所有者,拥有中国最大的艺术品数据库,囊括从1992年中国第一次艺术品拍卖以来历次拍卖的全部数据。公司华东区负责人戴虎说,现在除了继续抓印刷之外,公司也涉足图书设计、艺术品交易和艺术品数据库。凭借以往和艺术家的良好合作,雅昌收集了目前在世的6000多位艺术家的创作信息,将其作品用高像素扫描仪记录下来,把纸张、颜色等信息完整保存下来,如同一张基因身份证一样,可以避免将来仿制品滥竽充数。

  鹤山雅图仕以往代工的儿童图书100%外销,虽然技术高超,但也深感国内儿童图书的设计和制作与先进国家差距巨大。周运如说,“国内很难找到对儿童心理有精准把握的图书设计师和图画师,内容和设计往往是脱节的。所以孩子们都不爱看。而且,国外的发行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而国内的发行则以价格为导向,越便宜的卖的越好,不太顾及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兴趣。”为此,雅图仕准备在自己的职业技术学校里开设儿童图书设计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王岩镔说:“印刷是薄利行业,如果只靠印刷,未来发展就受限制,所以我们特别鼓励企业从单纯的印刷向印刷服务转型升级,做设计、物流、数字资产管理,延长产业链。”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印刷周”体现政府职能转变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从事出版业20多年,在他的印象里,今年的上海国际印刷周是第一次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为供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与前几届不同,本届印刷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目前,我国每年举办30多个印刷展,但这些展会基本是印刷设备展,印刷企业和出版社很少在这样的展会上扮演主角。“对出版社和印刷厂来说,特别需要一个对接的平台,上海国际印刷周是唯一一个不以设备为主而以印刷厂和出版社为主的展会。”黎波说。

  两年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位总干事访华时曾参观了一家北京的印刷企业,他纳闷:“为什么你们的印刷水平这么高、质量这么好、价格这么低,欧美出版企业知道你们的却不多?你们本来应该拿到更多的订单啊。”这个疑问成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思考的问题,也直接促成了今年上海国际印刷周的一系列转变。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下去调研就发现,尽管我们本土企业水平很高,但搞外贸不行。首先语言不行,其次信息渠道不畅。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政府搭建一个供需对接的平台。上海国际印刷周基础不错,以往都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今年就由我们和上海方面联合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复制处处长路洲说。

  对于参展企业而言,今年上海国际印刷周的吸引力除了供需直接见面,另一个就是展位免费。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印刷发行管理处处长钱薇说,江苏这次来了45家企业,展台面积1000平方米,因为免费,省了一大笔钱,所以企业非常踊跃。“我觉得,政府转变职能就要为企业做实事。像这样的展会,单靠企业自己是搞不起来的,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把各方面的人都请来。”

  “当前正值国务院机构调整时期,认真组织好今年的印刷周,是我们落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为行业服务’要求的一项具体举措。”王岩镔说,“我们将把工作重心放在简政放权、主动服务、加强监管上。企业来参展如果有收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编辑:单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