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生长

时间:2013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 超

速读《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透视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生长

  从结绳记事到龟甲、牛骨刻字,从竹简、锦帛到纸质印刷,再到如今的电子图书。在人类文明的几千年里,文字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无论人们多么留恋翻书页时真实的触感,或者多么抗拒电子屏幕上冰冷的文字,数字出版都会像纸张取代竹简般势不可挡。种种迹象表明:数字出版的时代终会到来。

  近日,第五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会上发布的《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全年收入高达1935.49亿元,比2011年的1377.88亿元增长了40.47%。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与网络游戏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其中手机出版的收入规模从2006年的80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486.5亿元,发展势头强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书全年收入31亿元,是2011年7亿元年收入的4.43倍,也呈高速增长态势。

  在数字出版中,微传播的角色地位越来越高。微传播,是指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都以微为特征,以个人声音为主导,采用微话语表达,传递微内容的新型网络传播方式。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微传播使不同的观点在同一时空中发酵、交织,进而聚集弥散在民众中的细微力量,从而获得社会的持续关注力。

  现状

  数字出版销售大幅增加内容平台多样化

  数字出版高速发展是世界出版行业的未来趋势,2012年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整体迅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继续深入,数字出版对出版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公布的销售数据,2012年美国出版业整体销售额增长4.51亿美元,达到65.33亿美元,其中电子书销售额增幅达到42%。与此同时,欧美的一些传统出版社也积极寻求数字出版新模式,如德国学术出版社德古意特以其创新的PDA数字出版发行模式与图书馆带来了数字内容共赢的新方式。

  另外,移动互联网上升为主要传播渠道,我国的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建设也日趋多样化。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这为数字出版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出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并直接推动了阅读方式的改变。

  几年前,提到数字出版,许多传统出版从业者想到的是“媒体搬家”,认为只要和技术商合作,把内容数字化就是数字出版。现在,从业者已经摆脱了盲目跟随的角色,开始应用数字技术进行自主探索。在行动上有所突破之后,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也日渐清晰。例如,在专业出版领域,由此形成一些特色数据库;在教育领域,形成一些可盈利的在线教育平台;在大众出版领域,产生了许多广受欢迎的电子书和其他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从新型的数字出版领域来看,电商、技术商、运营商等都将触角伸向了内容生产领域,纷纷加大对数字出版的布局与投入。另外,数字出版方面多项标准的制订取得重大进展,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趋势

  数字阅读结合社交网络

  微传播需有效利用

  数字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络平台的进一步结合,将成为未来数字出版发展的重要趋势。早期的社交网站,都是以交友为主要功能,而从去年开始大热的社会化阅读则是将大众传播的内容嫁接到人际传播的平台上,即在传统的以内容为核心的架构上增加关系要素。这种“社交+内容”的传播方式,产生出惊人的传播效力,社交化传播已成为数字出版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也将走进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正步入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YB(信息存储量度单位)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的数据信息时代。随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基础的不断提升,海量数据在经过精确分析后会产生巨大的价值。比如,依据客户购买与阅读行为的全数据进行分析或进行精准内容投送、个性化、精确化营销定位;对数字内容进行定位与改进,以提升内容价值。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速成长,进一步促进了受众在媒体的参与度。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渠道在聚合散乱力量、表达碎片的思想方面体现出强大的力量。因此,如何利用微传播,在未来数字出版领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编辑:竹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