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片《兰梅记》: 像于兰一样好看
《兰梅记》海报
于兰近照
如何把一出戏曲舞台作品拍成一部成功的戏曲影片,是一个大学问。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确有大导演取得过成功。比如《姐妹易嫁》、《红楼梦》、《徐九经升官记》,很经典,很生动。然而,成功的例子屈指可数。优秀的舞台戏曲作品来之不易,传之更不易,让它走上银幕,是传承传播中国戏曲艺术很好的渠道。偏偏,机会少,难度大,特别是在言必谈效益的年代,院线对于不是好莱坞大片不合大众消遣口味的影片是多么苛刻。
那又怎样呢?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责任心、对中国戏曲艺术情有独钟的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中国剧协还是启动了梅花奖优秀舞台戏曲作品数字化工程,弄得好,将会功德无量。戏曲名家裴艳玲以相对高的年纪和绝对高的艺术水准成为工程的第一个项目受益人,水墨象形的《响九霄》引得了业内较为广泛的关注。陆续地,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的领军人物获得了同样的机会。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于兰就是其中之一。由她主演的《兰梅记》是一出为她量身打造的戏,走上银幕的过程也全权由她本人打理,演戏、拍戏的过程,甚至组织研讨会的过程,都让人对于兰刮目相看,这个在戏曲界可谓美得叫人惊叹的女子,原来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么大的底气这么大的耐力,她的美,不止美在表面而已。
于是,关于于兰与《兰梅记》,就有了如下的内容。
京剧艺术片《兰梅记》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东方一处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可以看出,首先在制作程序和运作方式上,《兰梅记》已经比一般的戏曲影片多了勇气和新意。结果,《兰梅记》不仅在戏曲界引发关注,还引得电影、戏曲两路精兵强将在北京的一个周末于中国电影资料馆集体观赏了《兰梅记》,并留下安心座谈。
座谈会引发了很多话题,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一致的意见是:《兰梅记》虽然算不上中国戏曲电影艺术片中最棒的一部,但肯定是近年来拍摄的新戏曲片中一部十分讲究十分好看的电影。《兰梅记》美得跟于兰似的。换句话说,如果主演不是于兰,《兰梅记》不可能拍成这个样子。
故事是新编的,讲的是老套的婆媳关系,塑造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儿媳妇和一个前后不一样的婆婆——一个逆来顺受,一个巧舌如簧,婆婆还是那个婆婆,但先是刁钻,后是无奈,三个女人一出戏,跌宕起伏。于兰一人分饰两角,大儿媳妇春兰,二儿媳妇冬梅。故事一点也不深奥,但很有看头,春兰贤孝,却未能为婆家续香火,横竖被婆婆小瞧甚至百般虐待,还在次子娶亲之前被驱逐出家门。次媳冬梅未嫁之前对于婆婆的刁钻已有耳闻,与安二爷商量出对付婆婆的妙计,花烛之夜大闹洞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令安母吃尽苦头,幡然悔悟,最后将春兰也接了回来,夫妻重聚,阖家团圆。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朴实、典型,但浓缩了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情感,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兰梅记》的时候,戏曲专家傅谨七八岁的儿子笑得嘎嘎响,那是在看到冬梅整治恶婆婆的时候。这说明,《兰梅记》老少咸宜。它的确在尊重传统艺术、弘扬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挥了京剧艺术的本体之美。整部戏人物8个,演员7人,用最少的人物结构涵盖了京剧生、旦、净、丑4个行当,等于用最节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京剧的国粹之韵。若影片能得到比较多上映的机会,它一定会为普通百姓喜欢,甚至前仰后合地笑,在城镇社区,在乡村田野,春兰与冬梅的两种性格两种命运会给年轻的媳妇和总是不满意的婆婆有益的启发,这对于和谐家庭的建设是一个多好的样本。
座谈会上,《兰梅记》编剧埋头记录所有人的发言,仿佛她只是《兰梅记》专家座谈会的速记,其实她讲的故事很有灵气。《兰梅记》的导演也谦逊得很,总是笑笑地边听边记,好像电影不是门遗憾的艺术,《兰梅记》还可以在下一轮演出后再打磨一遍。其实,纵使带着遗憾,《兰梅记》也很好看。谦逊的导演其实很有资本,他是凭借戏曲电影《程婴救孤》、《清风亭》连续获得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华表奖的朱赵伟。除此之外,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亲自担任此剧的音乐唱腔设计,来自于国家京剧院的表演艺术家寇春华在剧中饰演婆婆,北京京剧院表演艺术家马增寿饰演安二爷,还有知名演员赵华、李昕、刘金泉、张薇,他们表演非常传神。
于兰过足了戏瘾。这位梅花奖获奖演员,真是没有辜负梅花二字,连续多年,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每有召唤,她定跟随艺术团上山下乡、走南闯北,是梅花奖艺术团队伍中最美的青衣。为了表示对爱徒的支持,美丽的柯湘、杨春霞老师全程听完了座谈会,听到大家对于兰的赞美,春霞老师笑得欣慰而妩媚,一群“50后”“60后”专家也没有忘记恭维柯湘,追忆当年的迷醉,感叹今日的欣慰,“京剧人永远是年轻”。于兰与杨春霞,相拥着合了个影,美得仿佛出了响动——想低调都不成。
不得不叫人感佩:中国有一种美,叫中国戏曲;中国电影有一种美,叫中国戏曲艺术片;中国女人有一种美,叫于兰,因为于兰为大家创造了春兰和冬梅——《兰梅记》单纯而又有深远的意义。
(编辑:单鸣)
· | 梅花奖得主分饰二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