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面临挑战 既要见赛又要见节目

时间:2013年08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月玲

青歌赛30年,推出过无数中国一流歌手,如今也面对选秀节目的挑战

难题——既要见赛又要见节目

  中国电视走过的路不过50余年,能在这50多年中,经受住观众的挑剔而保留下来的品牌节目并不多,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和青歌赛就是其中之一。在青歌赛走过了30年之后,这个品牌如何发展下去,尤其是面对其他上星卫视引进模式节目的激烈竞争时,这一推出过无数一流歌手的电视音乐赛事如何吸引今天的观众,是青歌赛的制作团队时刻在考虑的问题。8月13日,由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音协、中央电视台在北京共同举办的“坚守与创新——中央视台青歌赛30年大型研讨会”,邀请了“外脑”来为他们参详未来之路。

不断创新的30年

  青歌赛30年,是一个形式不断创新的30年,1984年,第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不分专业组、业余组,不分唱法,用录像的方式隆重播出。当时参赛的选手均是全国最优秀的青年歌手,通过第一届青歌赛奠定了他们各自未来在中国歌坛的地位。第二届大赛,根据专家和观众的建议,开始按专业和业余划分组别,同时首次划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并且将录像播出改为现场直播。这三项改革确立了本项赛事的基本格局和样式,一直沿用到第11届。三种唱法的划分改变了中国声乐赛事的历史,并影响到了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和大众歌唱活动的繁荣。

  这是个梦想的舞台。《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舞台,是有志于歌唱的年轻人圆梦的地方。只要稍加梳理就可以发现,如今在歌坛享有盛誉的中坚力量大都经过这个舞台的洗礼,大都是从这个舞台开始为大众所认识的,大都是在这个舞台圆了他们最初的音乐梦想。”半岛游戏官方登录长向云驹说:“青歌赛是我们自己创出的电视模式节目,电视平台可以制造、呈现、创造新的节目样式,这几种功能都聚集于青歌赛一身,青歌赛本身就是新闻事件,可以吸引新闻观感的需求。这些都是青歌赛非常有特点的创作模式。青歌赛雅俗共赏,它的雅在于选手的专业性、选手的尖端性、选手的竞技性;评委的名家、名人、名言;还有专业的伴奏、专业的知识测评;俗的方面,包括听名曲、看名人、评委的即兴演唱、示范演唱、文化知识测评、《百家讲坛》老师的知识点评、马拉松式的赛事制度,还有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青歌赛在电视模式上是一种贡献,是我们独创的,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定位。”

  历史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证明未来,央视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说:“在当前各类选秀节目的不断冲击下,如何坚守国家级声乐赛事的品质、品位、品格,坚守全面性和大众性并举,坚持三贴近的创作要求;如何在全媒体传播时代强化时代特色,增强与观众的贴近性,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唯有坚持走继续创新之路。”

  于是青歌赛在停办一年之后,今年的第15届全面创新了赛制。央视大型节目中心主任张晓海参与过每一届青歌赛的举办,他说,今年的青歌赛在赛程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为了解决青歌赛过于简单,或者说没有悬念的困难,于是在赛程中加入了快问快答、金牌主考、节奏考试,同时这几个环节又增强了比赛的可视性。快问快答能够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答题。金牌主考,对于有一定演唱水准或者是想学习声乐艺术的观众来说,也会非常感兴趣,对于现场歌手而言又有咄咄逼人的感觉。节奏考核,这次引进了一套与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系统,所有现场观众的反映让我们知道在电视机前也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渲染节目效果是关键

  在青歌赛的主办方对于节目不断创新有所焦虑的时候,却也有专家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中国音协副主席孟卫东说:“全民选秀是电视节目,青歌赛是比赛,这是两档子事。全民选秀是录制好了录播的,声音可以反复修校,是一种表演,青歌赛是真正的比赛。”他认为,“青歌赛有自己固定的观众群和爱好者,就算是没有选秀节目有的观众也不会选择看青歌赛。”他坦言自己就从来不看选秀节目。也有学者不太认同他的看法,认为如果不抓住今天的年轻观众,就不会有明天的主流观众群。所以,“创新”仍任重而道远。

  青歌赛承担的选拔歌手的职责,无形中与电视节目要求的艺术性有着矛盾之处。这也是摆在青歌赛主创们面前的难题。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说:“艺术比赛是比方法,还是比艺术表现?比艺术表现和比方法基本是悖论,比方法就要求严丝合缝,比艺术表现就是谁更能感动观众。如果没有统一的方法怎么比赛,又根据什么打分?如果强调方法,可能会忽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表达,尤其是多样性的表达。这是青歌赛进一步发展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直言不讳:“选秀节目,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它图新求异的本能是特别强烈的,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对现场进行烘托,这与青歌赛形成了对比。”但他也认为,这是青歌赛可以加强的一点,例如参加决赛的选手是怎么产生的?经过什么样的程序?之前是不是很惨烈?竞争是不是很激烈?经过怎样的评判程序进入到这个平台?评委和观众都有兴趣了解这些信息,这些也是渲染节目很好的方式。参加过三届青歌赛最终拿到金奖的雷佳说,其实每个参赛选手背后也都有故事,青歌赛可以深度挖掘,从而让更多的老百姓从头到尾参与。“好像这是我自己家的孩子,我就会关注,拿到金奖了也会为你高兴,这样可能会更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雷佳建议。

  文化学者张颐武甚至对青歌赛提出了四个跨越的方向:跨平台,让新媒体成为节目的重要支柱;跨代际,让郭敬明的受众也能感受到青歌赛的魅力;跨群体,让看热闹和看门道的都来看青歌赛;跨文化,让青歌赛走出国门。

  一个品牌栏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除了节目本身的创新外,节目的后产品推广也很关键,李春林、阎晶明、张颐武等都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是要以组团、巡回演唱会、上央视其他节目等方式全方位用活青歌赛获奖选手这一中国最顶尖歌手的资源,这是青歌赛的成果,也是青歌赛运营的资源。

  老音乐人阎肃说过:“人生易老,青歌赛难老。”以开放的心态办节目,青歌赛一定“难老”。


(编辑:晓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