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哥伦比亚艺术家的美丽中国梦

时间:2013年08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邵 杰

 摄影家李戈新闻见面会侧记

监生 李 戈 摄

混沌里的秩序 李 戈 摄

  “2006年11月27日的早上5点,我来到中国。”李戈的话让大家出乎意料,如此具体的时间他都一直铭记在心,足见这对他来说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近日,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的“__in China”在中国外国摄影家影像作品展让观众看到了哥伦比亚艺术家李戈的摄影作品,而随后的见面会又使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这位来自遥远国度的艺术家,并感知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孙悟空”带他到中国

  “我首先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我所说的‘哥伦比亚’不是那个闻名遐迩的服装品牌、大学或者电影公司的名字,而是我的祖国,它位于南美。”见面会一开始李戈为大家介绍起他的故乡,并拿出一幅世界地图,不同于我们在中国常见的地图,它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将南美置于地图的左侧而中国位于画面的右侧。对此,李戈幽默地解释道:“地图不一样,时间不一样,观念也不一样。”相较于其他艺术家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态度,李戈表现得很是特别,他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不否认差异,也不会刻意去选取融合或是单独强调某一方面的个性特征。李戈说:“我的祖国在很远的地方,它在很久以前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国土面积小于中国数倍,却有着几十种不同的语言,以及很多民族,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混血,所以是很复杂的一个国家,也很特别。在西班牙人来以前哥伦比亚就有很多种的文化,现在依旧如此。”

  带着对祖国的眷恋,李戈来到中国已有7个年头,谈到他与中国的缘起还真是很有传奇色彩。李戈说:“我妈妈很早之前就来过中国,那是1979年,她来这里进行为期1个月的文化交流。家里的很多小说都是来自中国的,那时我还小,在我的想象里中国人都可以飞,还会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在他为观众展示的一幅绘画作品中,画面右下方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形象引起了大家的赞叹,他介绍说:“这是我7岁的时候画的,那个时候就很想到中国来。从哥伦比亚来中国很不容易,后来正好有一个奖学金项目才使我有机会到这里读书。看到这幅画,你们肯定知道这是孙悟空,但我遇到的最大问题正是语言,大家说什么我都听不懂,为此我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中文,一年之后终于渐渐明白了大家的话。”对于决定留在中国,李戈说:“因为我想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我的祖国,正如有时候你要拍一个东西,离得太近反而容易看不清。”

 北京的拍片效果更好

  对于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李戈说:“我是哥伦比亚人,哥伦比亚有很特别的文化,所以这些作品也体现了哥伦比亚文化。在艺术创作上我发现了对称,这种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能够见到,对称很重要,因为对称能给人们带来完美的感觉。比如最美的人其右边和左边的关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对称。”李戈一边说一边拿起笔为记者画了一个人形作为示范,他觉得对称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去发现那些美的形象。

  展览中李戈的摄影作品充满着树的灵性,他说:“我去散步时到了孔庙,无意中发现了一棵树,他使我联想到孔子及古代的人。孔庙里的树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那些树的树疖子有的像人的眼睛,有的像鼻子,都很有神秘感。于是我对同一位置的景物进行明暗对比的拍摄,然后将图片对接合成,结果就如同大家所看到的这些作品:天空很蓝,叶子是绿色的,对比效果被削弱了,在黑色的阴影里依旧可以看到清晰的细节。”对于自己的作品,李戈说其中有一部分是他在拍摄时就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另一些则是他在大量地随机拍摄后到电脑制作时又偶然间产生的新发现、新构想。

  观看李戈的作品,首先被吸引的就是那些瑰丽明晰的亮色和美妙奇幻的画面感。对此,李戈解释说:“哥伦比亚作为热带的国家,经常使用的颜色都是比较亮的,在我们那里阳光很强,所以色彩会表现得很鲜艳。当然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拍东西不容易,因为对比度很大,所以拍出的效果是白的地方非常白,而阴影又会特别黑。但在北京拍摄的画面就会很好,因为太阳不是那么强烈,而且北京有时还有风沙,使作品看起来就像加了滤镜,反而有很美的效果出来。”

  摄影、纪录片、实验音乐、用废弃物做雕塑、自由随性地画画……不拘形式的艺术多维探索,李戈用自己的经历、生活和想法来诠释艺术,并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和记录中国。


(编辑:苏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