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新闻眼

“质疑”能否成为“动力”

时间:2013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毕 玺

  本周,一篇《8000件文物捐赠后的维权困境》的报道再次引起人们对于艺术捐赠问题的关注。已故收藏家杨鲁安曾在2000年将个人收藏的青铜器、甲骨片、字画、陶器等8000多件文物捐赠给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并决定从政府奖励的150万元奖金中拿出100万建立“杨鲁安文化奖励基金”。直至今日这批捐赠品一直未能展出,甚至一度让捐赠者以为不知去向。今年6月,在当地相关部门和媒体协助下,杨先生后人获准到储存文物的仓库查看,其中一些相较脆弱的书画藏品状况让人担忧。至于老先生当年提议的基金会事宜,也因“《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的原因迟迟未能实现。面对媒体的介入和质疑,呼和浩特市文化局对相关情况做出了解释和说明。问题虽然得到了回应,但也实在难让人高兴得起来。针对文物、艺术捐赠的法律、法规不得到进一步完善,缺少统一规范的艺术捐赠操作细则,这样的问题仍然难以避免。

  同样面对质疑的还有陕西西安投入380亿元建设“首创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因此前曾有一个经营不善的人造景点“阿房宫景区”,这项投资一度被媒体误读为西安投巨资“重建或再造阿房宫景区”,以致官方不得不出面辟谣:此乃一个涵盖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人文旅游等在内的产业基地,将建设博物馆、艺术中心等项目,但不是“重建阿房宫”。时下流行以文化产业之名大兴土木,此事尽管因误读而产生质疑,但总让人觉得这样“误读的”质疑还是太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本周同样面对质疑的还有两位,“野狗”方力钧带着质疑悄然上任中国国家画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女馆长谢素贞带着质疑闪电离开北京今日美术馆。方力钧曾在《像野狗一样生存》的自传中说自己“从美院毕业后,像野狗一样地生活,没人管你,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制约你,你也不向任何人献殷勤,你献也没有用,因为你找不到对象,也找不到目标”。因此又有人对此提出“招安”之说,坦白讲,这样的质疑有点低级而过时,何谓“体制”内外,谁又在招谁的安呢?方力钧自然对此不屑一顾,“泼皮”有权利榨干其应有的利益。

  曾在多家艺术机构任职的谢素贞上任仅仅10月旋即离职,上任之初的多项宏伟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不得不面临赞助资金撤离、大批员工辞职等棘手问题。管理一家美术馆,确实需要较为全面的能力,而在董事会赞助机制下的美术馆,“不合适即离开”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人应该能上不能下地一直享受权利。公立美术馆馆长的遴选和淘汰机制,也亟待更新。

  今天的中国社会,质疑之声蜂起,某种意义上这自然因为表达日益自由,但光有质疑显然不够。面对质疑,方力钧说,质疑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在“开门听意见”的今天,质疑能否真正成为改变的动力?这个问题需要好好回答一下了。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