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乞巧瑰宝 传承乞巧文化

时间:2013年08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珍爱乞巧瑰宝 传承乞巧文化

——“珠村乞巧大家谈”发言摘要

  8月7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文广新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3·广州乞巧文化节”开幕式在天河珠村七夕文化广场开幕。此前,“珠村乞巧大家谈”活动在珠江新城广州新闻中心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10多位专家各抒己见,围绕乞巧文化的“活态”传承、广东非遗保护的本土经验以及国内非遗保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书画名家及民间文艺家乔平、李晓白、任桂森、胡锦雄、于中民、潘尧珊分别向广州乞巧文化节组委会赠送了《鹊桥仙·纤云弄巧》等以乞巧为主题的书法、绘画、剪纸、刺绣作品,表达了文艺界对广州乞巧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美好祝愿。现将此次座谈会的部分专家发言摘要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编 者

  广州文艺界全力支持乞巧文化节

  乔平(广州市文联主席):在“2013·广州乞巧文化节”即将开幕之际,我们邀请了社会各界的专家们参加“珠村乞巧大家谈”活动,就广州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广州民俗文化、天河珠村的乞巧文化在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中发挥的影响力等问题进行共同探讨。

  下面由我代表广州市文联向全市文艺界倡议:

  民族民间文化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基础。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州文艺界全力支持乞巧文化节。

  打造岭南乞巧文化品牌

  童慧(广州市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广州乞巧文化节今年是第九次举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下,本届乞巧文化节以“七巧联动”全面彰显乞巧文化,以“幸福祈愿”创造温暖的城市节日,以天河珠村乞巧民俗文化为阵地,将乞巧活动打造成岭南文化品牌,让新岭南文化走向世界。本届乞巧文化节实现三大突破,包括兴建以乞巧文化为主题的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博物馆藏品公开征集、通过“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珠村村容村貌将得到大幅提升。此外,今年乞巧节也是首次邀请日本、马来西亚、英国、美国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和内地专家学者一道就实现乞巧传承和非遗保护等话题展开国际交流。

  民俗文化要在民间扎根

  徐南铁(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州乞巧文化节已经办到第九届,说明我们很早就意识到民俗文化的需求,它不是单纯地为经济服务,而是为了老百姓、为了文化生活、为了发扬一种好的民间精神来开展,我们要把民俗还给百姓。乞巧文化怎样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长久做下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认为民俗文化非常重要,但是一定要在民间扎根,而不是变成鱼和水的关系。

  拓展乞巧文化的外延和内涵

  李哲夫(广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任何传统,绝不会都是原汁原味的,总是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它的内容,增添它的含量。乞巧文化有特定的含义,能不能在外延和内涵上作一些扩展。我们既要坚持传统,同时又要创新。既让它把以前的好东西发扬光大,同时又拓展它的新的内涵、新的形式。如果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我相信我们的乞巧文化节会越办越好、越办越大、越办越丰富多彩,越有生命力。

  乞巧文化重要的不是创新,而在于坚持

  江冰(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广州的文化表达,是广东最重要的文化使命。广州是一个特别有文化的地方,我们中原文化里已经没有的东西在广东保留下来了。但是这种文化表达,在广东大量的文艺作品中都表达得不太好,我感觉广东的文化始终被北方的文化主导。所以,广州乞巧文化节应该下功夫,乞巧文化重要的不是创新,而在于坚持。

  乞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钟晓毅(广东省社科院哲文所所长):乞巧的外延,不单指金风玉露一相逢,一年见一次面,太短了。我专门跟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关于乞巧,很多人只记得鹊桥会,一年一次,跟我们现在年轻人的爱情祈求相比,好像有一点传统了。我的学生说,外延是否可以扩大一下,是否可以把传统的乞巧跟现代的乞巧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所有的百姓尤其是年轻人,融进文化节的打造之中。这对我们的主题认知、传承、融合,可能拓展得更加大。

  民俗文化需要资源整合

  曾应枫(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广州市民协名誉主席):民俗文化需要资源整合,具有大局意识。这种大局意识其实以前也有,广州天河就叫广州乞巧文化节,广东的七夕文化包括天河、黄埔甚至东莞。现在广州天河区把这种资源整合起来,比如要成立广州乞巧交流协会。广州的七夕文化跟其他地方不同,广东是工艺大省,我们的工艺特别棒,所以工艺的创新要实现研讨、培训、展览、赛巧相结合,要把这些活动作为常态化的项目,就像我们的赛龙舟一样。

  民俗文化是地方精神、城市品格的反映

  梁凤莲(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民俗文化是地方精神、城市品格的反映,它有深厚的呈现。我们生活中的诗意一直在进行着,乞巧节一直没有断裂,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非常强。对美好生活诗情画意的营造和在自己双手中创造出来的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这个节庆里得到最好的呈现。民俗文化背后的生活途径跟我们密切相关,关键是我们怎样让它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现代化,不断把以前的东西覆盖掉。

文艺家乔平、于中民、潘尧珊为乞巧文化节捐赠的书法作品《鹊桥会》、剪纸作品《七夕喜相逢》、广绣作品《喜上眉梢》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