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还没有做,中国做得特别好!”

时间:2013年09月1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邵 杰

 2013发展中国家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研修班学员走进贵州纪实 

来自智利的学员在民间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绘制蜡染作品

学员们与古镇居民交谈

  走入始建于明代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参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举办的“贵州民族风情展”和“中国彝族服饰文化展”,考察位于贵州省雷山县境内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吊脚木楼建筑群西江千户苗寨,观看由曾获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的洪福远先生及其家人创办的福远蜡染艺术馆、欣赏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展出的种类详尽的民族服饰……

  9月初,伴着时断时续的细雨,由商务部主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研修学院承办,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文艺研修院实施的2013发展中国家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研修班的学员们来到了爽爽的贵阳。来自缅甸、肯尼亚、智利、吉尔吉斯斯坦、尼日利亚、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13个国家的21名学员,继在北京开展的“案例分析:天津泥人张的传承”、“现场教学:昆剧的传承与保护”等活动之后,又深入到黔东南等地,通过形式多样的参观、交流与实践活动,走进曾被世人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的贵州省,感受其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的现状与通过实践做出的有益探索。

那些技艺会说话

  9月2日,刚到贵阳的当晚,学员们就在贵阳大剧院观看了由贵州省文化厅出品,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奖的贵阳大型民族歌舞剧《多彩贵州风》的演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原生态文化——舞蹈《水姑娘》、凳术、上刀山、侗族音乐家用树叶吹出乐曲等精彩纷呈的节目在现场热烈的歌舞气氛烘托下,将多民族的文化鲜活地展现出来。在互动环节,几位学员还在身着多民族传统服饰的演员们热情的邀请下上台与他们一同跳起舞来。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们均表示非常有趣,演出中既有现代元素融入,又体现出了对传统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良好保护。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碧川说:“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少数民族喜欢唱歌跳舞,也能歌善舞,所以在民间节庆时大家还会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有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整个文化的传承都是靠叙说、传说,靠唱歌来传承。歌舞就是靠长辈来教下一辈的年轻人,这样通过唱歌跳舞的形式把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风情传承下去。”

  在参观蜡染艺术馆时,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热情地为学员们讲解了当地传承蜡染技艺的情况。她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蜡染图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就是要继续传承我们祖先生活的故事,从那些图案中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生活的历史。另一类是现代的,他的技艺依然是传统的,但图案是现代的。蜡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蜡染的图案中有一种关于民族的记忆,其技艺在图案裂变时的每一个纹样都是不同的,并且不可复制。远看是花,近看是蝶。其图案里面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符号。”

  随后,学员们还亲手用刻刀、土布和蜡,手把手、面对面的与蜡染技艺传承人交流这种奇特瑰丽的民间技艺。他们用笔刀绘制出的富有各国文化与民族地域特色的图案,随着上蜡的过程慢慢的逐步呈现在大家眼前。从起稿、上蜡到选色,学员们不时地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赞叹声。其中一位来自智利的学员非常有意思,他希望绘制出一个“囍”字,这是几日前他在剪纸课程实践中学到的,他希望可以将这幅蜡染作品送给一位即将结婚的亲属作为新婚贺礼。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应不仅止于观看,更应是深入地走进去,去感受、去实践,才能更好地去发现、去传承。惟其如此,你才会真切的感受到,那些技艺是会说话的。

  来自尼日利亚的尼基塔,在谈及自己当天绘制的蜡染作品时说:“我绘制的是非洲当地的一种花,我觉得蜡染的整个制作过程非常有趣,通过亲身实践我知道了这种绘制技艺是非常难以掌控的。在我们国家由于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援助非洲行动,一些艺术家在当地教授过蜡染技艺。所以现在也有一些小孩在学习蜡染,我对此也知道一些,但不是很多。”“我在看到那些作品时,感受比较深的是整个画面制作得非常精细,相比较我们国家的很多这种在布艺上绘制出的图案,如窗帘等,就显得比较粗糙。而且在这里蜡染的用途还被拓展得非常广泛,例如制成衣服、围巾及其他一些日用品,在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做,所以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来自非洲的一名学员讲道。参观蜡染艺术馆、欣赏那些绘制好的蜡染艺术作品,构思精巧的花、鸟等图案化的纹样,灵活抽象却又生动形象,令学员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挑起大拇指说:“VERY GOOD”。

  在驱车前往天龙古镇、西江苗寨等地的旅途中,一路上随行的贵州省文联联络部主任李雯为大家细心的讲解有关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参观了天龙古镇的石砌屋舍与深具地方特色的地戏《千里走单骑》之后,演员们的独特唱腔、“一人唱众人合”的表演方式深深地感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在演出结束后回程的旅途中,他们还模仿着那原始而自然地流露出几分神秘色彩的“呜呜呀呀”的音调,旅途的距离因此好像也并不遥远了,一路的欢声笑语相伴未曾停歇。

 感受传承的凝聚力

  民间艺术专家余学军带来的讲座,由黔东南地理与民族、黔东南民间文化遗产、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入手,深入讲解黔东南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状况。从黔东南地区一山两江、河网密集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种类及其分布,到广泛涵盖制度、建筑、农耕、服饰、节日、歌舞等方面的多元文化都让来自异域的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余学军讲到:“黔东南民间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包括苗族、侗族、畲族、水族、瑶族的等,所以我们来探究其民间文化现状、保护方略和传承对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地理、民族现状与保护措施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有关活态传承、活态生态等动态保护模式在黔东南地区的实践中做得比较好,做得还是比较成熟的。这些经验应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在其后举行的贵州省文联与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研修班交流座谈会上,与会领导、有关专家和学员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学员们纷纷就自己的观察提出疑问。有的学员说:“通过这几天的参观教学,使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在西江苗寨前看到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等,在这些表演中有许多当地的老人参加进去了,这在我的国家是不被允许的,那么中国是如何让这些老人参与进来,并把传统文化保存得这么好的呢?”有的学员提问道:“我们去过好几个不同的地方,在村寨、剧院里面都有表演,这些表演是不是每天都在进行?如果是的话,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真的非常感兴趣,会有很多人去看,这与我的国家不同,我的国家总是希望把这些传统的东西卖给外国人,让他们去购买,我们往往还会设立一个很高的价格,这使得人们买不起。我希望可以了解在这里是如何做到让普通中国人都愿意来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许多彼此共同遇到的问题,如传承民族文化的继承方式和继承人问题等,大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如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谈到:“在中国的各个省份都有一种情况,即民族文化的东西,如剪纸、蜡染等,是由多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年轻人渐渐不愿意去接受这些东西,而更愿意去学习一些新兴的东西,或去外面从事其他收入较高的工作。但与此同时又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传承人更愿意把这些东西传给他的直系亲属等。此外,还有许多老的传承人不愿意接受用现代化的一些工艺去扩大规模、走向市场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的新型模式,因为他们觉得那会改变其制作工艺中的一些传统的技艺要素。”对这一问题许多学员也纷纷表示认同,他们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如在现代化公司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他们国家的一些老人却往往不愿意将其在医药方面的秘方公布出来,而是想由自己来保有。还有很多国家的年轻人表现出不是很喜欢他们本国的传统音乐等。

  对于此次贵州之行,研修班的班长来自尼日利亚国家文化艺术委员会的纳瓦卡表示:“研修让我学到了很多,而且非常快乐。使我看到了在中国有更好的文化在发展,我所看到的许多东西本身就使我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去西江苗寨时,沿途路上看到的和在西江苗寨了解到的一些当地农耕的文化,如他们的梯田等,我了解到当地人是有自己的组织来进行这种农耕活动的。来到中国以后,我确实的看到了中国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并且感受到在今天这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还保存得特别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使我深深的感觉到其能够流传下去的力量。”


(编辑:苏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