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涅茨:请以孩子的眼光看待绘本
麦克·格雷涅茨(Michael Gregniec)
1955年生于波兰,1985年赴美国,开始独立从事图画书创作。1996年他以《月亮的味道》获得日本绘本奖,并在日本待了10年从事创作。作品包括《为什么伤心/你在哪儿》、《小卡车,我等你》、《泰迪熊》。国内出版过《月亮的味道》《彩虹色的花》《9只小猫呼呼呼》等作品
金秋九月的一个下午,建外SOHO蒲蒲兰绘本馆,波兰绘本作家麦克·格雷涅茨(Michael Gregniec)的签售现场,家长孩子们人手一本《月亮的味道》,排成了长龙。57岁的麦克身着黑色T恤,是一位面部轮廓分明、头发乌黑卷曲的老帅哥。他细致地一本本签名作画,原本半个小时的签售时间,延长至1个小时后,长队依然未见消减。记者约他的专访,不得不一次次延迟。
创作要拒绝平庸和习惯
从2005年开始,麦克·格雷涅茨共有7、8本图画书引进到国内。其中,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月亮的味道》——动物们想尝尝月亮的味道,于是一个个地叠高起来,终于够到并咬着了好吃的月亮。一条水里的小鱼觉得真奇怪:“为什么它们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吗,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
这个故事,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中国的古老童话《猴子捞月亮》。同样是对月亮的想象,一个尽力要揭示事情的真相,一个描述的是不合常理的浪漫想象。对于庸常和习惯的颠覆,也许是麦克·格雷涅茨图画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在签售会之前的讲座和随后的专访中,一直强调的是,如果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非理性的问题,看待创作,就没有意义了。他希望,大家能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绘本和故事。
麦克·格雷涅茨没有看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他觉得,这也许是一种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不过,《月亮的味道》的最后一页,鱼儿在水中的画面,跟《猴子捞月亮》其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动物叠加起来的过程中,讲述一个故事,在西方是一个常见的叙事套路。麦克·格雷涅茨说,《月亮的味道》一书,最重要的是最后一页,对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颠覆——动物们够月亮的过程,其实是那条鱼的想象。鱼首先有这个想法,动物们才会去做这件事情。所以,这本书可以从后往前看,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够月亮的目的。
因为“月亮”爱上东方
有一年,麦克·格雷涅茨在美国的书店做活动,将《月亮的味道》讲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听。读到最后一页时,一个美国小孩突然站起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个影子而已!而同样的故事在日本,一个五六十岁的日本老太太,阅读后天真地向麦克·格雷涅茨提问:那条鱼真的吃到月亮了吗?巨大的反差,让麦克·格雷涅茨觉得,这也许就是思维的差异。日本老人的想法和角度,非常地儿童化。反而是那个美国孩子,经过了教育,变成一个大人,从此再也回不去了。
麦克·格雷涅茨后来去了日本,整整待了10年时间进行图画书创作。他说,到了日本,感觉仿佛是前世来过似的,非常地熟悉。这也许是艺术家的另外一种浪漫想象,在日本,他能找到更多的读者和知音。
对于自己创作的作品,麦克·格雷涅茨最喜欢的是《九只小猫呼呼呼》:9只睡觉的小猫,分批次地睁开眼睛醒来,最后全部聚集到妈妈身边吃奶。这本书最大的颠覆,是用倒减的方式,来教孩子数数。而一般的方式,是加法。
麦克·格雷涅茨曾经想创作一只青蛙想要尾巴的故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朋友们后,他们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青蛙会想要一只尾巴呢?麦克·格雷涅茨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们要问这样的问题?如果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非理性的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有些问题其实问起来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那样做,但是如果要提这样的问题的话,那我们就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出生?如果你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的话,其他的问题你怎么去回答?”对于图画书创作时常常遇到的逻辑和推理困惑,麦克·格雷涅茨如此作答。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