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夫:可敬的人民音乐家

时间:2013年09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樊发稼

可敬的人民音乐家

纪念劫夫诞辰一百周年

  1949年冬天,我读初二。新来的青年音乐教师陈伯琛先生(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广为传唱的歌曲《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的作者)给我们上音乐课,教唱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陈先生有个习惯,教唱一支歌前,先简介词曲作者的情况。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作曲家劫夫的名字。

  劫夫,即李劫夫,原名李云龙(1913—1976),吉林农安县人。早年投奔延安参加革命,是著名诗人郭小川的老战友、好朋友。他一生创作歌曲两千多首,代表作有《歌唱二小放牛郎》、《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1949年后,劫夫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副主席等职务。我认为,他是继聂耳、冼星海之后的又一位业绩卓越、英名理应永垂革命青史的人民音乐家。但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原因,他一生坎坷,说来令人唏嘘。

  1957年那个令人迷惘困惑的非常夏天,只因得到老战友(省领导)的保护,劫夫才得以涉险过关,幸免“划右”之难;但两年后的1959年仍然在劫难逃,虽然最终未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组织上”仍然为他做出了“犯有严重右倾错误”的结论。十年浩劫中,因所谓创作歌颂“林主席”歌曲(1971年“9.13事件”后,劫夫误信毛泽东病危,林彪很快要接班,遂赶写了此歌。得知实情后,劫夫立即将歌曲稿付之一炬),长期被关押审查,1976年12月17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年仅63岁。

  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曾创作、发表过歌曲作品。在此不想详述劫夫的杰出音乐成就。我只想说,劫夫具有罕见的音乐创作天赋。很多作曲家都为毛泽东诗词谱过曲,唯劫夫的曲子最优秀、流传最广。现在看来,“语录歌”是一种畸形政治产物,但我们无法否认劫夫在为“语录”谱曲上显示出的非凡音乐才艺。“语录” ,一般地讲,其词句、节奏、结构、音韵等等,并无音乐特质,但劫夫能够运用一切音乐手段予以特殊处理,使他谱曲的语录歌居然具有“对比” 、“递进” 、“复沓” 、“高潮”等良好音乐效应,有时甚至将某些口号穿插其中,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劫夫了不起的音乐智慧和才艺的显现。

  说起劫夫的代表作,人们自然会想起他作词作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 (原名《我们走在广阔的大路上》 ) 。此歌写于1962年春夏之交, 1963年反复修改后在“音乐国刊” 《歌曲》杂志上发表,一经电台电视播出后,立即风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是一支旋律激昂、气势雄伟的进行曲。周恩来总理曾当面对劫夫说:“你的歌,很多我都会唱。 《我们走在大路上》四段歌词我都会唱。 ”可惜这首歌有个美中不足,就是它的“主旋律”严重相似于苏联歌曲《你好,莫斯科》 ,特别是“向前进!向前进! ”这个乐句,和《你好,莫斯科》中的“莫斯科瓦!莫斯科瓦! ”完全一样。 (上世纪50年代,我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读书时,曾上台演唱过《你好,莫斯科》这首俄文歌)现在,劫夫早已往生,我们已无从了解他的创作过程。据我半个多世纪的文艺创作实践经验,创作中的局部“撞车”现象确是有的。但真正艺术的最可贵价值,就在于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或曰独创性。关于劫夫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这一美中不足,我曾在一篇文章(载2008年3月12日《中华读书报》 ,题为《我学会的第一首革命歌曲》 )中顺便提到,说得可能有点言重。一件艺术品无意而出的瑕疵,绝不影响艺术家的万丈光辉。

  我倒是万分不解和痛心:对劫夫那样心中装满人民、虔诚爱党爱国、步步紧跟革命的天才音乐家,上苍为什么如此不公!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