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的使命——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园景观

  10月18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40年,是人生的壮年,也是一所大学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40年里,山东工艺美院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办学道路?如今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该怎样发展?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民协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记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建于1973年,目前是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工艺美术学院,您怎么看工艺美院的40年发展历程?

  潘鲁生:今年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40年里,我们经历了工艺美术教育从蓬勃发展到转型变迁的过程。可以看到,在工艺美术教育蓬勃兴起的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大批工艺美术学校纷纷成立,但随着工业设计兴起,国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争论,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演进中,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都转型发展、踪迹难觅,而我们始终坚守教育阵地,为工艺美术正名,其间不无转型冲击的阵痛,但学校坚定工艺美术理想,将教育目标从面向产业需求提升到文化发展的层次,坚持开展传统工艺教学,进行不间断的社会调研,积极倡导并投身于工艺美术传承和设计创新事业。我们坚信,只有守住文化的根脉,才有发展的潜力;只有做好文化的传承,才有发展的根基。可以看到,2011年“工艺美术”重回本科专业目录。而早在2004年,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内销就开始超过外贸,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在国内市场的需求不断升温。应该说,这种坚守经受了历史的检验。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科研成果“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成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40年里,我们也经历了高等艺术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这个过程充满了竞争和挑战。我们努力探索设计传承与创新之路,面向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设计教育。特别是近十年,从教育的规律出发探索学校的发展道路,从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焦点着手,求解设计教育的现实问题,在国内外合作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广泛而立体化的架构里,努力实现学校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比较扎实的成果。

  记者:经过多年的坚守,今天的山东工艺美院是一所怎样的设计类大学?

  潘鲁生:如今我校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附中教育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市招生,现有26个本科专业、48个专业方向,设有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服装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应用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等13个教学单位,建有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中国民艺研究所、设计策略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近年来,我们努力强化办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模式,率先提出了“实践教学型”的类型定位,全面构建并不断优化“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艺术设计人才”。近年来,不仅在国家教学评估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而且建成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成为山东省首批名校工程建设单位。

  记者:随着“设计”行业不断升温,竞争越来越激烈,山东工艺美院如何突出自己?

  潘鲁生:过去的十年是国家寻求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的十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自觉意识不断提升的十年,是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的十年,是信息技术、虚拟交通突飞猛进、深刻改写生活方式的十年。正因为如此,“设计”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设计教育空前发展,开办设计类专业的院校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705所高校开设设计类专业,设计类专业入学新生逾51万人,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设计教育规模”。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挑战,规模庞大的设计教育能否充分担当起设计造血功能,是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一所省属普通高校,在庞大的设计教育格局里,我们如何定位?当文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文化资源保护到文化产业发展全面展开,作为以“工艺美术”立校的设计大学,我们如何作为?当科技不断更新产业业态、改写生活方式,作为一所培养设计人才的高校,我们又该如何发展?这一系列问题,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上认识和解答,而且必须在理念凝炼和升华的同时付诸实践。中流击水,不进则退。如果不能以特色强校,将陷入趋同化的危机;如果不能在文化传承上有所担当,将失去立业发展的宝贵根基;如果不能以教育的形式动态地充实和诠释工艺美术与当代设计的内涵,则难以实现设计引领的使命。所以,我们不断找寻特色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只强调人才培养层次、研究层次,将忽略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功能,我国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大学。所以我们从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突破既定的类型划分,提出“实践教学型”的定位,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功能,并进一步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艺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实践教学的探索,根本目标是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专业招生考试现场

  记者:在传统工艺美术和当代创意设计之间,山东工艺美院如何定位?

  潘鲁生:我们认为,应当在传统工艺美术和当代设计之间搭建沟通转化的桥梁,可以说,加强传统文化资源设计转化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农耕时代中华民族有许多智慧原创,但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模仿多于创新。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传统手工艺在向高端艺术市场发展的同时,另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是作为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甚至以其本来的形态融入,成为这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显著的文化标识。手工艺因此也成为现代产业运作中的一种知识资产,能够创造更大的附加值,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边际收益不断上升,提升文化价值。我国有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且具备“手工艺+设计创意”模式发展工艺文化产业的条件,应当加强设计转化,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

  就山东工艺美院而言,目前建立了以设计学为主体,美术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相互支撑的学科布局。我们希望以传统和前沿为两端,带动学科专业整体发展。同时,一个关键的着力点是建立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体系。一直以来,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教学与研究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建有中国民艺研究所、民艺博物馆、现代手工艺术学院,我们以此为基础,深化相关理论研究,努力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创作重塑手工艺术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样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用与设计转化。同时,在数字传媒、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不断加强传承文化资源的设计传承,充实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设计语言和设计理念,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发展。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实践教学场景

  记者:近年来,山东工艺美院参与承担了一系列重大设计项目,如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等为大家熟知。学院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有怎样的规划和理念?

  潘鲁生: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设计服务社会,设计引领生活”,作为一所设计专业院校,要在社会服务中发挥独特作用。我们希望面向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端设计创意平台,主动承担和参与重大课题,为行业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和技术支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相关行业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学术基地。目前,我校与济南、淄博等14个地市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海尔集团、浪潮集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山东省艺术与设计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促进学科建设,构建适应学校发展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专业集合,提高科研创作水平,并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使设计人才培养与经济规律、市场规则、产业现实相联系,切实提高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当前设计理念、技术、文化都在不断更新,根据设计发展的趋势,山东工艺美院有怎样的人才培养计划?

  潘鲁生:当前,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兴起,欧美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实体经济”回归;信息技术领域发生新变革,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我们需要重新考量当代中国设计人才的需求与类型,具体包括四种类型的设计人才:一是关系传统手工艺等中华造物文明传承的工艺传承型设计人才,二是致力创新驱动的科技创新型设计人才,三是面向经济发展的产业服务型设计人才,四是着眼生态文明大局、侧重理论研究与战略规划的策略研究型设计人才。我们将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策略研究等方面重点出发,加强人才培养,服务相关产业和文化发展。

  记者:对工艺美院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期待?

  潘鲁生:我们的校训是“天工开物 匠心独运”,说的是造物与设计,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境界。我想,设计教育直接关系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未来设计人才资源的构成和创新发展的潜力。如果说,21世纪是一个属于发明创意者和设计专利拥有者的“概念创意的时代”,设计作为一种创新型生产力将广泛渗透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我们更要把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设计人才提出的多元化需求,在把握设计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分析设计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基本趋势、探讨设计人才类型和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明确设计教育的发展思路,求解当下问题,从关注教育层面实现设计格局的优化与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肩负起设计教育的使命。要而言之,设计创新生活方式,我们将始终守护工艺美术的境界去创意创新生活;设计引领时代风尚,我们将始终践行设计服务社会、设计引领生活的理念;设计融会科学与艺术,我们将始终传递设计的人文情怀,坚持设计的文化理想和追求。


(编辑:高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