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7年来批准注册近20家私人博物馆

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张静雅

北京私人博物馆一角

北京私人博物馆一角

  用了整整17年时间,北京陆续批准注册了约20家私人博物馆,并各自用鲜活的特点,吸引着“小众”的目光。这些纯粹依靠个人兴趣与民间资金组建起来的博物馆,无论传统还是新兴,多数仍在夹缝中艰难前行,有的甚至要面对门可罗雀的尴尬处境。在岁月流逝中,来自民间的“馆长”们,用自己的执著,坚守着北京寻常巷陌中这一缕文化清风。

拓荒岁月

“老派”私博渴望年轻人驻足

  1997年,第一批在北京市注册的私人博物馆就已开始面向市民展出,其中不少博物馆几次更换地址、扩大面积,逐渐尝试商业经营,也有一些博物馆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些“老派”私人博物馆,强调的是收藏特色,而且,里面的收藏,价值相当惊人。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怀念老院子里的好时光”

  一声声画眉鸟的叫声,开启了周末轻松惬意的一天。家住在广安门内大街的老张提着自己的鸟笼子,骑着自行车到琉璃厂大街逛逛。“我特别喜欢古家具,老物件,平时没事的时候总在这条街上转悠,但是现在来的次数和十多年前比,那可就差得远了。”让老张不常来的原因却是一间叫“观复”的私人博物馆的搬离。那是北京首家民办的博物馆,早在1997年就已对市民开放。

  老张说,他十多年前的最爱,就是拿个茶杯子,在琉璃厂西大街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聊天、欣赏老家具。“当时的观复古典博物馆是一个大院子,不收费,里面都是古色古香的老家具,老摆设。在院子里面有一棵大树,一到夏天叶子郁郁葱葱的,整天都能听见蝉鸣。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喝着自己在家沏好的茶聊一聊古玩、人生,真是一大美事。”老张提着鸟笼,半眯着眼睛向观复古典博物馆的旧址看,不无落寞地回忆。

  老张坦言,在2004年,当他得知博物馆要搬走的时候,心里着实难过了一阵子。“我们当时还经常能在馆里面见到马未都[微博]先生,在他空闲的时候会和来参观的人一起聊天,没有架子。我记得得知要迁馆是因为债务问题的消息时,马先生并没有多解释,还宽慰我们说他会将博物馆坚持下去。他说过:‘一个不好的时代,使我得以用微薄的工薪,购进了不少精美的藏品;而一个好的时代,又给予我机会向世人展示它们。’这话我一辈子都记得。”

  如今,朝阳区大山子文化园区中,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安静地居于一隅,名气远比当年大得多。但在老张心中,现在的展馆虽然确实漂亮大气,但是他依旧怀念老院子里的好时光。

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

“没有年轻人,我看不到未来”

  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位于东城区国子监大街3号的一处老宅子,宅子里面的木质房子雕梁画栋,充满古色古香。进到博物馆的宅子里,好像回到了民国时期。在金柱大门门口是一对元朝上马石,经过时间历练已经透出光亮的石花,台阶石上雕着一品文官团鹤祥云图案。石门两侧一对清光绪年间“丹凤朝阳”蹲腿压面石雕,东戗檐为乾隆年间“空城计”砖雕,西戗檐为乾隆年间“月下追韩信”砖雕。正值工作日的下午,博物馆中并没有游客,只是一名售票员在馆内安静地看书。虽然离雍和宫的繁华的确相隔不远,却能轻松地感受到这间老宅的安静。

  “虽然是私人博物馆,但依旧受到旅游淡旺季影响。像是你来的这个时候,一般馆里一天都可能等不到一名参观者。”馆里的郝女士说。她是在去年初到馆里工作,接受的第一项培训就是学习雕刻艺术的“皮毛”。“我之前也不是专门搞艺术的,对于这些雕刻艺术不是很了解,我和一些自愿来当讲解员的学生一起在馆长的培训下学习了一个星期的雕刻历史和鉴赏讲解。对于原本认为冷冰冰的大木雕也懂得去欣赏了。”郝女士一边说一边羞涩地笑着。“说实话,刚刚来的时候我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木雕所谓的艺术价值,看着他们动辄几十万的价钱,心里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过经过之后的学习,郝女士渐渐地明白一些基本的欣赏原则。“说白了,就是一股子作品里面的神韵。抓住了,就开窍了。”

  郝女士说,在这里做了一年多的售票员,让她感觉最深刻的是现代人对于传统艺术的忽视和冷漠。“私人博物馆并不是意味着免费,我们对于游客参观的规定是参观古宅10元钱,参观瓷器以及木雕再交纳门票。”但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外来游客欣赏到古宅的魅力,博物馆的第一道门票已经作废。“当我说出木雕以及瓷器的展厅需要单独购票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继续参观,甚至连询问价格的人都少,绝大部分人都是转头就出去了。”郝女士说,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让她很难过。“这些传统的艺术还是需要年轻人一代代传下去,没有他们,我感觉看不到未来。”

新生时代

“新兴”私博渐离阳春白雪

  老北京摆设、铁皮玩具、收音机等新兴内容的私人博物馆在近两年也在北京城内兴起。博物馆之中展出的很多东西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艺术品,而是一些馆主们的“心头肉”。馆主们通过办博物馆的形式,交友传播自己所钟爱的物件和文化。

老物件陈列馆

拆掉的胡同,拆不掉的“京气神”

  “说这些锅碗瓢盆的看头在哪里?就在我们那些回不去的日子里。”家住在皇城根的老孙,经常溜达着就到旧鼓楼大街铃铛胡同4号的安定门京城老物件陈列馆里溜达。“这里展出的藏品全是咱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普通物件儿。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服饰响器,没有一个是咱们陌生的,有些东西,自己家里的老人们手里还能有个几样。”

  年过五十的老孙一进到展馆内,就像个孩子一样地奔着去看食盒和熨斗。“这饭盒,我小时候就看着妈妈把家里刚刚蒸好的菜团子放在里面,边上搁上点雪里红,让我大哥带着去上班。当时觉得这个饭盒装的吃的就特别的香。”说起来边上放的熨斗,他更是印象深刻。“这种熨斗和现在的电熨斗不一样,里面是要装着热水的,而且熨衣服要很抓紧,不然耽搁一会儿水就凉了。我小时候很皮,母亲熨衣服的时候总是成心过去捣乱,因为我喜欢看着她哭笑不得的样子。现在看着这个熨斗,就能想起已经去世了十多年的母亲。”

  让大家喜欢来这间小小的老物件陈列室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馆主,宋三爷。馆主叫做宋振忠,是“淘换圈”里的名人。“三爷”是大家给的绰号,原因是他为人爽快豪放,和谁都能当兄弟一样相处。平时的日子,只要宋三爷不外出“淘货”,他都会在馆里,和身边的朋友聊聊天,给来馆里的参观者讲讲物件的来历等等。

  “屋子南北通透,里面是冬暖夏凉,干坐着都舒服。咱们是喝茶还是喝老北京汽水?你自己随便啊,别客气。”三爷的几句话,就透出老北京人的热情和豪爽。“别看这地方有点小,但是五脏俱全。各种你能想到的生活用品咱这都能找出来。还有好多老北京人的玩意,这里也有。”这间博物馆面积不大,十几平方米的馆内满满当当地摆着老北京人日常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各种老物件。三爷一边说一边拿起手边的一个老拨浪鼓。“你看这拨浪鼓和平时在庙会上的从外表上看差不多,但是仔细看这鼓面,这珠子都差得很多。”三爷一边说,一边拿着拨浪鼓摇了摇,听见响声咧开嘴就乐了。“其实咱们北京人就是想得开,过了一天是一天,开心最关键,就算是逗自己玩也得玩啊。”

  在展室里的大部分物件都是在玻璃柜里展出的。但是,所有展柜都没上锁,参观者可随意推拉,亲手触摸这些物件。“我们这里呢,不像是其他的博物馆,展出的东西都可以随便看,也可以摸。只要不是恶意损坏,没人会来和您吆五喝六的。我们就是想让大家对老北京有个直接的感觉,别老是把老北京当成口号喊,其实根本不知道其中的精髓。虽然很多胡同都拆了,但是这些物件承载着的都是咱的‘京气神’。”

铁皮玩具博物馆

中国的铁皮玩具,世界的收藏

  在鼓楼西绦胡同一片普通的平房里,有一间橙红色的高房子。墙上画着一辆拖拉机,门上挂着繁体的“铁皮”二字。中国印样的红色“藏”字,以及彩色英文字母的“tintoy”让这间房子显得格外不同。这就是铁皮玩具博物馆。在这间收藏馆里,三面墙都是两三米高的大架子,上面分着小格子,无数大大小小的玩具被有序地摆在上面。像是80后熟悉的熊猫玩偶、活眼跳蛙、喷漆火车等玩具,一应俱全。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这间博物馆的名字是网友们以及“粉丝”们起的,馆主张洋更愿意叫它“铁皮玩具收藏馆”。张洋是一名电视导演,平时上班之余的时间都用来收集和修缮自己的最爱“铁皮玩具”。“我和我爱人小丸子都是80后,在我们的那个年代,玩具很多都是用铁皮制作的,不像现在都是塑料的。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这些铁皮玩具,等到长大了,发现它们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代表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文化和感觉。”自1999年起,张洋开始有意识地收藏铁皮玩具,后来和爱人小丸子结识后,两人对家中收藏的玩具展开了一次“重见天日”的行动。

  “我现在的家中一共有小2000件收藏,还有一些很好的,我舍不得拿出来放在了别的地方。在收拾之前,这些玩具都堆得没地方放了,很多被我打包放在了箱子里。我爱人说这样太可惜了,我们便寻思着开始找地方让他们也见见光,接接地气儿。于是,最后决定利用自家这个闲置小院,把铁皮玩具都摆了出来,开了个收藏馆。”张洋说自己开这个收藏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看见这些可爱的“小家伙”。

  由于张洋和小丸子白天都各自上班,收藏馆大多情况下都是在他们的业余时间和周六日开放。“很多时候,工作日都是在晚上8点之后开门。我们这里原来是要门票的,但是后来看见喜欢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不收费了。因为大家都有相同的爱好,我们看见来参观的人就像是见到了老朋友,聊天经常聊到深夜,我们都还意犹未尽。”

  对于铁皮玩具和其他老玩具的喜爱,让张洋夫妇想到了将它们发扬到国外市场。这个决定一下,张洋花在收藏玩具上的钱多出了几倍。“我原本都是在旧货市场淘换,现在收外国的藏品,他们都知道是好东西,价钱要得很高。现在我们藏馆里一辆全新‘手扶拖拉机’就是我在几年前花了500英镑从英国买回来的。”

  在这一间小小的房间中,所有玩具的总价值已经上百万元。“这件品相已经不算好的‘万吨水压机’是以1962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型水压机为原形制造的铁皮玩具,由于存世量稀少,是镇店之宝,现在已经值20万元。”

  虽然开这间收藏馆不是为了赚钱,但是张洋夫妇却坚定会一直将收藏事业坚持下去。“人的回忆和感情赋予了老玩具现在的价值。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旧时光的感情越浓,对于老玩具的热爱就会越深。”

■发展前景

私博需要全社会关注

  对于私人博物馆的成立和发展,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先生表示,这是一个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国家现在出现了许多的私人博物馆,申请下来和正在申请的私人博物馆的数字都在很快地增长。这对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也是社会在发展进步的象征。但毕竟咱们国家成立私人博物馆的时间还是比较短,在很多实际问题上都会遇到问题,比如,资金、场地、物权问题等。”安来顺表示,在目前,北京注册的私人博物馆中大部分的场地和资金都是馆主私人负责,很少有能通过政府解决的。“私人博物馆作为中国博物馆的新生力量,目前的经营和管理都不像公立博物馆一样那么有序和完善。这样就需要有关部门和相关法律法规对私人博物馆来扶持和管理。”对于业务上的增强,公立博物馆中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时地在工作技巧和公关服务方面对私人博物馆的员工进行辅导和帮助。“也是希望能尽快地通过各方力量使得私人博物馆尽快成长起来。尽到对社会应该尽的义务和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在对于私人博物馆的管理上,安来顺表示,出于私人博物馆自身存在的差异性,管理起来也采取了多样化管理。“私人博物馆在出资、建馆目的、自身底蕴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不能像是公立博物馆一样统一管理。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分别管理。但是都会本着丰富公众文化生活服务的目的来进行规范。”他希望社会上的各界力量能够给予私人博物馆帮助和扶持。“我相信,私人博物馆也会为了能给社会大众提供无差别的文化享受而尽力完善和改进自己。”


(编辑:黄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