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打造摄影版的北极人文生态“白皮书”

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涛

打造摄影版的

北极人文生态“白皮书”

——王建男环北极摄影观察

冰山与小舟

戴棒球帽的因纽特酋长

面对现代文明冲击,北极原住民文化何去何从?

王建男北极摄影行程图。红线以内为北极理事会2004年划定的北极原住民生活区域,又称为北极人文区。红点为王建男足迹所到处。

世界最北大学伊利萨维克学院的“汽油桶”教室外景

超长绒毛皮帽是因纽特人的标志

熠熠生辉的冰山下的狗拉爬犁

加拿大魁北克马德林纳岛上刚出生的小海豹

  今年5月15日,北极理事会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第八次部长级会议,批准中国成为该组织正式观察员国。这是王建男从事环北极摄影的第八个年头,忽然间他有了种天降大任的感觉。他说:“中国是观察员国了,中国国民就该了解北极。”2005年至今,王建男先后17次以经济型自助旅行方式进入北极8国的103个人居点和生态区,拍摄并存档北极人文生态摄影作品3万余幅,撰写考察札记上百万字,以独到的视角深刻解读了北极人的生存现状。他说:“在北极发生永久改变之前,用手中的相机拥抱那里的生命和自然,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

  第一次到北极,见到的竟然是戴棒球帽的酋长

  许多人心中,在神秘的北极生活着神秘的人类。但是王建男说,现在已经神秘不再。工业时代到资讯时代的急速转变,使这个小小的星球彻底告别了世外桃源,北极也不例外。走近北极人,你会发现,他们也是和你我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在他们身边,既有衣食住行的烦恼,也有喜怒哀乐的牵挂。现代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们的承受与享受之中。

  王建男第一次到北极,就见到了因纽特人的酋长,运气不错。

  酋长叫罗杰·格鲁本,是加拿大西北领地图克村因努维亚留特部落的酋长。“图克”在因纽特语中的意思为“许多许多驯鹿”。不过,王建男所见的罗杰是以导游身份出现的。

  那天,人高马大的罗杰头戴棒球帽,身穿夹克,脚蹬高筒厚底皮靴,驾驶一辆美国越野车到机场接王建男他们。罗杰和妻子温妮开了家旅行社,主要经营图克周边的旅游。

  “不管老或少都戴棒球帽”。刚刚见到罗杰,王建男有点失望。因为在他心中,因纽特人不该是这个样子,因纽特酋长更不该是这样子。

  但是后来王建男意识到,今天的北极,无论是在北美或北欧,无论是因纽特还是萨米,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新移民,北极人都已经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不管“圈外人”喜欢还是不喜欢。

  从“汽油桶”大学看北极教育

  王建男的北极人文之旅中提到的“汽油桶”大学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王建男介绍,北极荒芜,但不是文化的荒漠;北极酷寒,但不是教育的冻土。这里有世界最北、建筑样式别具一格的大学,也有“超豪华”的大学城。

  在阿拉斯加巴洛镇的北冰洋岸边,有七八个扣在地面上的巨大“汽油桶”。这些“汽油桶”就是伊利萨维克学院,世界最北的大学。这所公立社区学院,是阿拉斯加州唯一由原住民部落管理的大学,也是美国最北部获得国家认证的社区学院。

  王建男介绍,“汽油桶”其实是一种适应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建筑,这种拱形的模块化保温板建筑不仅防寒,而且可以防止暴风雪带来的灾害。尽管外观看起来很寒酸,但进到“汽油桶”里面却是别有洞天的感觉:宽敞、明亮、舒适、温馨。

  北极地区,王建男总共采访过五所高等院校。与“汽油桶”大学不同,北极圈里唯一的大学城,成立于1968年的挪威特罗姆瑟大学显得有些“超豪华”。虽然地处北极,但依靠现代化的校园、先进的技术和精良的装备,特罗姆瑟大学还是吸引了大批来自全球的人才。全校2500名教职员工,20%以上来自国外;9000名学生中,国际留学生占了10%。

  哈尔滨走出的“因纽特人”

  王建男1950年出生于哈尔滨。学过版画,当过搬运工、农民、中学教师。1976年进入哈尔滨日报社,任摄影记者、评论编辑,直至总编辑、社长……“冰城”哈尔滨的独特文化,为他后来的北极情结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出任加拿大华人电视台董事长——在加拿大的工作经历,为他进入北极创造了机会。

  王建男的北极之行,围绕着一个大大的“环”:北极人文圈。当其他人的北极摄影大多聚焦北极风光和动物时,王建男的眼睛却盯住了北极的人文生态。他被人们称为哈尔滨走出的“因纽特人”。早年在北极拍摄时,友好的外国朋友会问:“你是日本人吗?”“你是韩国人吗?”这让王建男感到自己被羞辱了。现在,随着中国影响力的逐渐增强以及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他希望这一状况能够有所改变。

  王建男说,他还要继续在北极地区“环”下去,计划未来再用8至10年走遍北极原住民永久居住点。“感谢命运,它不仅让我的前半生成功阅历了现代文明的沧海桑田,又让我的后半生幸运体验了远北极地的博大空灵。一切都是‘ing’(进行中)。希望若干年后,我的环北极摄影考察能为21世纪初的北极打造一部摄影版的人文生态‘白皮书’。”王建男说。

  软禁的母语折射北极人文之惑

  在只有1500人的加拿大北极小镇剑桥湾,王建男除了听到雪地摩托、四轮摩托、皮卡以及飞机起降的声音,还听到了无处不在的英语。王建男说,对于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来说,这些声音都是噪音。

  在剑桥湾文化中心,十多位60到80岁的因纽特老妇常年在这里制作因纽特工艺品和传统服装。王建男曾遇到了她们中的四位。这些老人讲因纽特的方言,这是她们愿意聚集在一起的重要原因。她们的家庭大多数是几代人共享同一个镇屋,一户住家里有十多名成员,家家人满为患。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是因纽特人的传统乐趣,那时的因纽特人过着简单的生活。漫漫极夜,雪屋里昏暗的海豹油灯下,儿孙围坐在长者周围,听他们传授因纽特的历史与生存技能,以及富有想象力的神话。这个温馨的场景,老人们永远不能忘怀,因为这是他们当时最大的乐趣。

  王建男了解到,现在,因纽特的长者仍然受到尊重,但七八十岁的因纽特老人只能讲蹩脚的英语,无法将丰富的知识准确传授出去,他们已经很难与周围的人沟通。他们认为不久的将来因纽特人的母语将不复存在,尽管对他们而言,那是令人欣慰的声音。

  “软黄金”争夺百年盛衰

  在王建男的北京摄影展上,一个巨幅人物面部特写特别引人瞩目。这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年女性,头上戴着厚厚的超长绒皮帽。这样的皮帽是因纽特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裘皮这种“软黄金”的追逐,要追溯到17世纪,与之相伴随的是是非非持续了几百年。

  王建男说,渔猎为生的北极原住民,对猎获的动物,历来是食其肉、穿其皮。如今被视为奢侈品的海狸皮、狐狸皮、海豹皮都仅仅是原住民的御寒衣而已。原本欧洲人对裘皮也没有特殊的兴趣,但17世纪初,海狸裘皮帽子突然在贵族圈子里时髦起来,疯狂的抢购使得海狸迅速在欧洲绝迹。此时,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河的法国商船,遇到驾驶独木舟的原住民,他们手中有海狸皮,并热切希望得到铁刀和铁锅。

  此后,裘皮行情看涨。经英国皇室批准,约占北美洲所有种植面积15%的哈德逊湾江河流域,全部划归HBC公司(总督和英格兰冒险家进入哈德逊湾贸易公司)名下。几百年过去,HBC已经成为和北极原住民保持长期贸易关系最久的公司,同时也垄断了英国与北美的皮毛贸易市场长达几个世纪之久。

  20世纪后期,随着国际上动物保护组织对裘皮抵制行动不断升级,在裘皮市场上举步维艰的HBC及时转向,出售了在哈德逊湾的裘皮销售和拍卖业务。如今,走进加拿大北极地区任何一个社区,都会看到在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型连锁超市——北方商场。这些同时兼营收购土特产业务的边远村镇商业网点,都曾是HBC旗下的子公司,作为裘皮收购点,1987年被金盆洗手的HBC与其他裘皮生意一并卖出。


(编辑:单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