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2013“轻”电影元年!

时间:2013年11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海报

  2012年的某一天,青年电影学者沙丹在飞机上遇到了电影《小时代》的出品人安晓芬。在闲聊时,沙丹问安晓芬:“您觉得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最渴求什么类型的影片?”安晓芬想了想说:“青春题材和魔幻题材。”这位资深投资人简练的回答深深印刻在了沙丹的脑海中。2013年深秋,在由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的“新生代:‘轻’电影与思想能量”学术年会上,沙丹又遇到了安晓芬。“这一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态势,完全印证了您去年的说法。”沙丹不无敬佩地对安晓芬说道。

  的确,从年初公映的《西游降魔篇》开始,到随后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再到最近上线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2013年的卖座国产片,几乎都是青春片和魔幻片。而抛开一头一尾的两部大制作魔幻片,2013年春夏之交公映的几部卖座电影,全部都刻有浓厚的青春烙印。再联想到去年年底那部创造了票房奇迹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和更久之前的《失恋33天》,这一批中低成本、现实题材、话题性强的“轻”电影,已然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

  中国“轻”电影元年,忽然之间就到来了。

  电影之轻

  “‘轻’电影轻的是投资、是题材、是表现形式,却不是思想”

  《人再囧途之泰囧》公映前,身兼导演、主演二职的徐峥对影片票房的心理预期是1亿元左右。后来影片的票房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到12亿元,连他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狂喜过后便是冷静期,徐峥思前想后,为影片的成功找到了几个原因:“首先它的类型很明确,就是有趣的喜剧;其次它混搭了公路片的类型,对观众来说具有新鲜感;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嬉闹的外表下,它具有一个现实主义的内核,剧中三个主人公代表着当今中国社会的三类人,观众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共鸣。”

  影片的创意源自徐峥对生活的切身感受。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北京城有这么多的人和这么多的汽车,人们每天去上班、去奋斗、去努力、去拼搏,他们到底在拼什么?他们生命中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泰囧》中的人物和故事逐渐成形。“徐朗是一个中产阶级,他追求的是事业的成功和利益的最大化,生活却并不幸福;王宝是一个新时代的‘屌丝’,他没什么特别的追求,但幸福指数却很高。当一个事业狂碰上一个‘屌丝’,在旅途中囧到不堪,但内心的风景却越来越美好。”徐峥说,自己想表达的是一种“境由心生”的感觉。

  徐峥创作《泰囧》的初衷其实很简单,但正是这种最简单的想法,触动了大多数观众的心弦。在“新生代:‘轻’电影与思想能量”学术年会上,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汪天云坦言:“如今一部电影能否取得成功,已经不再完全取决于投资的多少、导演和演员的知名度,而更依赖于其本身的话题性。”继而他一一总结了近年来几部卖座“轻”电影的话题:《失恋33天》是失恋,然后疗伤;《北京遇上西雅图》是迷失,然后安全;《致青春》是任性,然后怀念;《中国合伙人》是失去尊严,然后找回尊严;《小时代》则是自恋,然后相互取暖。“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观众群不再需要教化式电影,他们需要的是平等交流的、能够获得共鸣的电影。”汪天云表示,“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就是:健康快乐、安全平衡、举重若轻。”

  《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张卫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电影评论家,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时常能够接触到一线的电影创作者,并在第一时间看到国产新片。他发现,《忠烈杨家将》《血滴子》《大上海》等一批由“80后”、“90后”观众喜欢的明星主演的影片,最后却落得票房惨淡的下场。“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影片选对了演员,却选错了题材。”张卫说,“面对缺乏话题性、创作观念陈腐的影片,再好的演员也无力回天。”相比那些只会堆砌大场面、不接地气的大片,《致青春》《小时代》等中小成本影片胜在了人物和故事的话题性上。“在这些‘轻’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青春期的奋斗,看到纯真或奢华的爱情,看到真挚或迷茫的友情,主流观众对这些话题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张卫分析道。

  金依萌执导的“小妞”电影《一夜惊喜》是一部标准的‘轻’电影,影片中范冰冰饰演的女主角米歇尔,正是当下大都市中一群“白富美”金领的缩影。在影片中,米歇尔为了寻找腹中孩子的生父,兜兜转转一大圈,终于找到了真爱。“所有好电影都能够给人以希望。时下流行的‘轻’电影轻的是投资、是题材、是表现形式,却不是思想。”金依萌表示,“好莱坞电影的核心主题就是‘真善美’战胜‘假恶丑’,无论高投资的大片,还是中小成本影片,每一部成功的好莱坞电影都是在传达某种正能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勇敢地面对感情,不要贪慕虚荣……这些价值观时时刻刻都体现在片中的正面人物身上。轻了思想的‘轻’电影,终究会以失败告终”。

  导向之争

  “‘轻’电影中折射出的一些思想乱象,本质上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去年年底,《一九四二》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时上映,年轻观众对两部影片口碑的巨大反差令张卫记忆犹新。“这两部电影都是在表现苦难,但一部采取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另一部则采用了超现实手法。与年长观众对《一九四二》的普遍赞许不同,年轻观众大多认可《少年派》式的青春、唯美、轻快的表达方式,这也代表着当今主流观众对电影制作的要求。”张卫说。正因此,今年到目前为止仅有的两部票房成功的大制作国产片《西游降魔篇》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都采取了“魔幻+青春”的制片策略。

  与大制作国产片的“步履维艰”相比,如今的高质量“轻”电影可谓风生水起——票房破亿只是基本要求,超过5亿也不再算是奇迹。然而高企的票房却并不能掩盖多部“轻”电影饱受批评的现实,而“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伪现实题材”,则成为对“轻”电影最常用的批评话语。

  影评人周黎明对《小时代》系列的激烈批评,就曾引起过广泛关注。他评价小时代“对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恶趣味的……郭敬明对于富和美的观念,如同一个小时候挨过饿的人,长大后看到一桌子食品时垂涎欲滴,没有淡定或自发的快乐,只有病态的贪婪”。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周黎明以好莱坞同类型影片《时尚女魔头》为例,表明不是所有的炫富都具有恶趣味:“这部影片的上半部分一直在炫富,但在接近结尾处,却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段落。这个段落没有一句台词,但观众会突然发现已经在时尚界呼风唤雨的女主人公其实内心很孤独,这就一下子颠覆了前面所有的炫富情节。”周黎明曾在一次活动中当面对郭敬明说,自己看过很多炫富的电影,但从没看过一部拜金的电影。“《小时代》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类型片,自然无法承载多么深刻、具有创新性的思想,但它却有责任传达一种最浅显、最正面的公理。”周黎明表示。

  与周黎明对《小时代》的严厉批评不同,张卫更愿意相信郭敬明等一批“轻”电影创作者的本意是通过影片表达正面价值,但问题出在了对电影技法的不娴熟上。“比如在《小时代》里,老板之所以重用杨幂饰演的林萧,正是因为她是一个喜欢穿胶底鞋的女孩。胶底鞋代表着什么?我认为代表着传统的、朴素的价值观。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郭敬明还是希望表达一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返璞归真的正面价值观,但由于对类似‘胶底鞋’这样的细节表现过少,导致炫富的情节远远压过了他本想表达的观点,从而招致了传递‘负能量’的批评。”张卫分析道。

  一些“轻”电影创作者缺乏基本电影创作素养的问题,也受到了电影学者钟大丰的重视。“主创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的观察和积累时间可能长达三年,但反映到影片当中,也许只有三分钟。如何在短短的三分钟时间内充分而有效地表现自己三年来的艺术体验?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电影创作素养。主创如果欠缺这种基本功,就很难有效地与观众沟通,也就难以实现内容和主题的有效传递。”钟大丰表示,“‘轻’电影不能轻了思想,同样也不能轻了电影技法”。

  在中影集团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眼中,“轻”电影中折射出的一些思想乱象,本质上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棵树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它所在的那片树林繁茂蓬勃,因此在批评‘轻’电影所表达的观念时,我们不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周铁东表示,“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主流观众会高度接受、认同这些影片的价值观?任何一种类型的影片广受欢迎,都是因为它契合了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我们指责某部影片或某个类型出了问题的时候,更应该深切思索我们所处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观众之选

  “‘轻’电影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它满足了当下社会民众的普遍心理诉求”

  《泰囧》的首日票房只有3500万,根据这个并不十分突出的数字,很少有人能成功预测影片的最终票房。其实不只是《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等“轻”电影的首周排片率都不是很高,它们最终收获的高票房,大多源自于观众口口相传后影院排片量的相应增加。“高质量的‘轻’电影没有高投资和大明星,却拥有良好的观众缘和口碑。”电影学者尹鸿将口碑效应看成是“轻”电影抗衡大片的最大优势之一。

  与注重视听刺激的商业大片和强调宣传教化的主旋律电影迥异的是,“轻”电影更倾向于表达个体的喜怒哀乐。对于个性意识鲜明的“80后”、“90后”主流观众而言,“轻”电影的这一特质无比“对味儿”。“这些影片不会将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主题,而是着重表现个体在社会中的奋斗与挣扎、欢喜与悲伤,它们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即便是《小时代》中主人公对财富的权利甚至炫耀的权利的争夺,都会让一部分观众产生共鸣。”尹鸿表示。

  在表现个人权利的同时,“轻”电影也没有忘记表现个人的义务。“《泰囧》的结局说明,过多的欲望只会让财富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回归生活、回归责任,才是正途。”尹鸿分析道,“即便是以炫富为卖点的《小时代》,片中的人物也懂得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去获得他人的认可以及社会的接受”。

  心理学专家张晓辉曾对《泰囧》这样的影片火遍全国感到匪夷所思,于是就将这部影片当做范本,进行了深入的观众心理学研究。他发现,“屌丝”王宝对影片的票房贡献居功至伟。“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周围的很多人都自称‘屌丝’,哪怕他是年轻白领、高校教师甚至政府官员,哪怕他根本衣食无忧、物质丰裕,但仍然将自己归入‘屌丝’的行列。”张晓辉表示,“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公众普遍的弱势心态,他们在某些领域得不到足够的尊严、行使不了相应的权利、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便以‘屌丝’的称谓来自嘲和反讽”。也正因此,《泰囧》中“屌丝”王宝“逆袭”中产阶层徐朗的故事,才深深引发了观众的认同。“《泰囧》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它满足了当下社会民众的普遍心理诉求。”张晓辉说。

  营销之道

  “从影片的创意阶段就开始观众测评,将那些违背观众需求的立意‘扼杀’在摇篮里,是一种既节约又高效的制片模式”

  电影《致青春》公映前一个月,各种精致的广告就已遍及互联网的每个角落。由于影片的目标受众群是都市白领和在校学生,所以出品方对网络营销的投入和重视远远超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与《致青春》类似,《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等“轻”电影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多样化的线上营销策略。乐视影业宣传部总经理陈肃亲历了《小时代》营销的全过程,他认为如今的“轻”电影营销,已经从走“量”转向了走“质”。

  “营销每部电影都要找准它的个性。比如《小时代》,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导演郭敬明拥有大量粉丝,这些粉丝都是我们的潜在观众,因此研究他们的特点就是制定营销策略的重中之重。”陈肃表示,“郭敬明粉丝的特点有哪些?大多是‘85后’,习惯使用微博、微信……等等。这些粉丝在哪里,我们就把营销做到哪里,所以《小时代》并没有在投放硬广告、举办大型活动方面花费多少钱,而是着重进行网络营销。”

  陈肃最近营销的一部影片叫做《我想和你好好的》,也是一部典型的“轻”电影。宣发团队将这部低成本影片定性为表现“疼”的爱情片。“童话般甜蜜的爱情片不稀奇,讲述爱情之‘疼’的电影却并不多见,所以揭秘爱情‘疼’的真相,便成为《我想和你好好的》最大的卖点。”陈肃表示。影片目前已超过8000万元的票房,无疑证明了这一营销策略的成功。

  《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是电影市场研究专家,他始终认为,观众是中国电影产业链中最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在好莱坞,观众调研是一门大学问。据统计,去年好莱坞有480部影片是经过观众测评之后才进入市场的。但在中国,出品公司老板叫上几个亲朋好友和几十家媒体举办一场看片会,就能够断定影片的观众接受度。这几十个人是否能替几千万观众做决定?答案不言自明。再高明的营销,也无法使一部没有观众缘的电影获得成功。”朱玉卿表示。

  很多“轻”电影的出品方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观众的重要性,开始成规模地邀请他们来测评影片,但在朱玉卿看来,这仍然不够。“影片剪辑完成后再让观众测评,最多只能做到小修小补。如果一部影片立意就存在问题,那么在拍摄完成后请再多的观众测评也无力回天。”朱玉卿说,“我们应该学习好莱坞,从影片的创意阶段就开始观众测评,将那些违背观众需求的立意‘扼杀’在摇篮里,这是一种既节约又高效的制片模式”。

  记者观察

  抗衡好莱坞,只有“轻”电影还不够

  □ 本报记者 李 博

  去年的这个时候,凶猛的“好莱虎”还在让中国电影人胆寒;而如今,够不上一定级别的好莱坞影片似乎已无法对国产片构成威胁。数字最说明问题。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影市场共产生约164亿元票房,其中国产片约96亿元,远远超过进口片。在到目前为止的2013年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前10名中有6部国产片,4部进口片——这与过去票房十强榜上进口片动辄占据七八席的情况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今年进口片普遍质量平平固然是造成这种局势的原因之一,但并非关键。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除了《西游降魔篇》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两部大片级别的魔幻片和一部差评如潮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今年的卖座国产片全部都可被归入中小成本行列。两部《小时代》7.8亿元,《致青春》7.2亿元,《中国合伙人》5.4亿元,《北京遇上西雅图》5.2亿元……就连《101次求婚》和《分手合约》这两部关注度并不高的影片,也分别博取了2亿元票房。

  这一大批“轻”电影,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成为中国电影的救世主。苦苦思索抗衡好莱坞策略多年的中国电影,也终于找到了最有效的“灵丹妙药”。这剂灵丹妙药,可以被简单地归纳成三个字——接地气。的确,就目前中国电影的体量而言,与好莱坞大片硬碰硬地拼投资、拼特效,最后注定只会落得惨败而归的下场。我们的电影制作者拥有什么好莱坞不具备的优势?自然是与中国的观众血脉相融、最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以极具本土特色的电影抗衡好莱坞大片,从来都是世界各国电影制作者的首选策略——这也是法国的文艺片、英国的喜剧片、印度的歌舞片、中国香港的黑帮片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然而在欣慰过后,我们却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愿意投资国产大片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国产大片青黄不接的现象,在古装片日渐式微后表现得更加明显。资本永远逐利,投资低的电影能够“以小博大”,谁还愿意冒着高风险去投资大片?在2013年剩下的两个月中,观众能够看到的国产大片掰着手指都能数得过来——如果将《私人定制》《警察故事2013》等投资规模并不大但关注度较高的影片排除出去,那么贺岁档国产大片的数量就会趋近于零。回想去年贺岁档《十二生肖》《一九四二》《血滴子》《大上海》等大片扎堆上映的盛况,你更会惊奇地发现,从大片满天飞到大片无踪可寻,原来只需要短短一年的间隔。

  “矫枉过正”这四个字,似乎很适合用来形容目前的中国电影行业。任何事物都是物极必反。可以试想,如果全国所有制片机构、制片人和主创都以“以小博大”为目标,中国电影产业将会走入怎样可怕的死胡同?多元化发展,永远都是一个健康的电影产业必须具备的特质。造成投资者离弃大制作的原因,在于中国电影产业化10年间生产出的一大批高票房、低口碑的国产大片,“国产大片=烂片”似已成为一个无可逃避的公式。既然如此费力不讨好,干吗不投资名利双收的“轻”电影?然而“烂”绝不是大片的原罪——否则世界各国的观众也不会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事实上,无论美国的《星球大战》、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还是日本的《乱》、韩国的《汉江怪物》,精品大片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国家电影产业最耀眼的名片。

  中国的电影从业者不该以创作接地气的“轻”电影为理由,而排斥制作大片;“轻”电影繁盛,也并不意味着大片就一定要走向衰败。“轻”电影和大片绝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共荣共损的关系,不论二者中的哪一个陷入低谷甚至走向灭亡,都会对电影产业链条产生致命性的打击。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