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物别好心办坏事

时间:2013年11月09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剑一

  从去年底首次传出灵桥大修的消息开始,众多宁波市民一直高度关注维修进展,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几个月前,灵桥维修方案正式确定,灵桥大修领导小组办公室称,将坚持“原地维修,修旧如旧”的原则。据媒体报道,经过此次大修,这座1936年建成通车的单孔钢梁环形桥,使用寿命有望延长40年。不过,从网上舆论来看,当地一些网友对维修方案的某些细节仍有争议和疑虑。

  灵桥是宁波市最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之一,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灵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的东津浮桥,其形制变迁见证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上世纪30年代,灵桥改建工作由几位旅沪甬商发起,最终由上海工部局的英籍工程师设计、德国西门子洋行中标承建。尽管灵桥在战争年代饱经沧桑,但过去几十年中它一直在为宁波市民服务,且在2005年获评浙江省文保单位。

  桥梁工程涉及使用年限的问题,偶尔还会遭遇船舶撞击等突发事件,必要的维修不可避免。灵桥大修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这座桥已经成为索引宁波城市记忆和维系民众情感的文化线索,人们担心维修会让它变得面目全非;另一方面,无论是灵桥主桥还是有76年历史的松木斜桩桥基,本身都带有显著的历史价值和文物属性,维修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变成“维修性破坏”。

  灵桥此前也曾经历维修和改扩建,但维修工作的规模都没有这一次大——根据宁波市发改委对市城管局灵桥大修工程项目建议书所作的批复,此次大修的预期工期长达300天。然而,有关部门此前对灵桥大修工作的具体细节披露并不多,这使得坊间有一些猜测甚至不实传闻,更加激起了宁波市民和文保人士的担心。

  仅在新浪微博,宁波网友“独立观察员”就已经两次向宁波市委、市政府发公开信,呼吁“紧急叫停灵桥维修工程”,得到不少网友的响应;由一群关注热爱灵桥的热心网友运营的公用账号“阿拉灵桥”,也曾对灵桥大修方案提出质疑并呼吁有关部门公布更多信息。但网友“独立观察员”前不久在微博中透露,他就灵桥大修一事写了一封请愿书,在快递给宁波市信访局之后遭到对方拒收。

  综合目前已有的信息来看,网友对灵桥大修工程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有关部门虽公开承诺“原地维修,修旧如旧”,但在结构安全性检测、桥体加固、复位安装等环节,遵循的是兴修桥梁的“城-B级”标准,最终可能为达到桥梁活荷载标准而让灵桥“脱胎换骨”;其二,作为文物的灵桥有一定的特殊性,最初的建造工艺也与现在不同,贸然翻修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

  对这些质疑之声,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有理性认识。民众的质疑并非是给政府工作“添乱”,反而是试图在建言献策中寻求最佳方案,尽最大可能地降低维修工程的风险,力求实现桥梁维修与文物保护的“双赢”。对于这样一群理性表达关切和诉求的人,非但不能视而不见,反而应该积极听取意见——如果存在误会,那就澄清误会;如果请愿者所担忧的风险确实存在,那就对维修方案进行微调。

  前不久,原维修方案中“桥面两侧各拓宽一米,由双向四车道增至六车道”的表述,已经因为民众反应强烈而删除。这种虚心听取民意的做法,就得到了舆论的一致好评。在接下来的维修工作中,如果发现某些维修计划可能会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也应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调整,切莫将错就错。

  灵桥大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毕竟这是一座特殊的文物桥,因此必须警惕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尤其要注意的是,如今很多工程都存在缩短工期“献礼”的现象,但愿这股歪风不要吹进灵桥大修工程中。毕竟,这项工程要兼顾桥梁维修安全性和文物保护特殊性,如果确有必要,适当延长维修工期也未尝不可。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