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民间文化的守护者

时间:2013年11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马知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冯骥才在贵州进行全国村落普查

  早在1994年始,冯骥才就发起了天津的老城保护运动。因为当时的政府并没有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在经济大潮中旧城成批地被拆毁,作为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对文化的前瞻性认识,他会对周围的世界视而不见。他完全可以继续他的散文和小说创作,作为当时早已成名于文坛的冯骥才,仍会一如既往地在文学道路上继续收获他的精彩,用他的画笔创造作为中国当代文人画代表人物的辉煌。但他走出书斋,走到了大地上,他注意到了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城市的变化。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为城市说话,很可能一夜间天津老城就会成为一片废墟,是他最早吹响了老城保护的号角。

  冯骥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行动力,他提出的就一定要亲力亲为。他必须将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实现。从历史的脉络中我们能看到过去20年前的场面,他用自己的稿费雇请专家、专业摄影师百人之众对天津老城进行彻底的拍照和记录。他甚至为了保护某处拆迁的老街到街头演讲,发动市民们一起保护自己的历史。他编辑出版了《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天津老房子·小洋楼风情》《天津老房子·东西南北》。在行动中实现思想,冯骥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随之而来的是他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呼吁,以及从2002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的近十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做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路。十年的历程,其中的艰难和辛酸只有冯骥才自己知道。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卖画从事他热爱的事业。一个思想一个行动持续了十多年,让他的文化遗产保护终于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帮助。承担起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任的那天,他就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工作,奔走呼喊。行动是最好的证明,他用行动说服了那些过去冷眼旁观者,也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民间文化保护队伍。如果给冯骥才的十年做一个大事年表,我们将充分认识到他十年的风雨,十年的奔波和艰辛。

  冯骥才是作家,在广大的读者中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他这个作家之所以比一般的作家影响要大得多,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他有三十余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外中小学教科书。中国一代一代的中小学生们在读书期间大多读过他的作品。这是一个作家值得骄傲的事情,也因此给广大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冯骥才作为画家和作家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唤起全民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这也是他产生影响的一个原因。当更多人意识到他所从事事业的高尚及艰巨,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要和重要后,冯骥才的影响力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增大。

  冯骥才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政策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贡献是巨大的。是他头一次提出对中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化进行盘清家底的地毯式的普查,是他提出中国的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半,是他提出为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谈并为他们立传。是他通过自己长期的田野经验,提出了“民间创造,精英挑选”的保护理念,提出了“把书桌扎根在田野”,提出了对中国的民间美术进行分类,提出了建立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建议。同时,他还提出了除夕放假的议案。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个建议,让这个宝贵的惠民建议成为国家法定的节日需要不断的努力。冯骥才已经前瞻性地意识到,当传统的节日得到保护的同时,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也会因此得到保护。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了四级保护体系,国家名录中的国家非遗项目达到近1300项时,当各级名录非遗项目达到7000多项时,冯骥才又清醒地认识到:数字不能表明非遗工作的成绩。他提出“建立非遗红黄牌制度”,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摘牌处理。他在201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又提出暂停非遗项目的审批,将“申遗”改为“审遗”,为的是保持国家非遗的纯正性。

  在十多年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仍旧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冯骥才”。他的视野是世界性的,他的工作是全国性的,他的足迹是遍及大江南北的,他的成果是带有典范意义的。他用知识分子的情怀,用对民间文化的一腔热爱,带动了全民的文化遗产保护,用自己的参政议政获得了一个个提案的落实,让全民共享自己的节日文化。他改变了过去知识分子只是将学问扎根书斋、不问天下的形象。

  冯骥才用行动打破了一个民族对民间文化的沉睡,也让中国文化获得了世界尊重。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他让中国的文化精神获得了世界声誉,同时也让更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当用10年时间亲自挂帅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化抢救的龙头工程“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和保护工程”之后,他又转身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抢救中来。

  传统村落是另一种文化遗产,这是冯骥才独立思考并带有创造性的思想。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在乡村,大量的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也遍及乡村各地。对乡村的生态文化、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就是为传统文化留住根,留下最后一道防线。而这个主张又是如此及时。以村落为考察对象,带动的也是一种新的学风:实地调查,实物取证,整体研究,为传统村落立档,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最为重要的是,村落的保留为今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也为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宝贵的人文风景。时间会告诉我们,冯骥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创见,在今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中的意义将越发彰显。


(编辑:苏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