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江南”韵味犹在

时间:2013年12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彭 莱

正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行的“墨色倾城:2013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水墨邀请展”上,展示了洪健作品《春水向东 苏河NO.2》(纸本设色)

  多元共生的特点在当代上海水墨艺术界尤为显著。也许正因为缺乏悠久的学院教育的积淀与传承的原因,上海并不像其江南邻居南京、杭州等地那样有着依托于学院的强大地方传统,这里的艺术创作环境让艺术家感到自由的同时也略感孤独。在上海重要的水墨艺术家当中,既有陈心懋、王天德、仇德树那样打破媒介与架上的形式的实验者,也有像卢辅圣、张培成这样折中中西的架上水墨创新者,更有如陈佩秋、刘旦宅这样直接承袭海派笔墨余绪的传统派。不同的创作流派并行而相互尊重,这一代的海派水墨艺术家为这个城市的水墨文脉延展出新的契机,在他们身上,依稀能看到遥远时代江南绘画的革命性、学者气与灵动秀逸的形式趣味。

  当一个多元的格局已然形成,水墨的课题却在不断地变更。近十多年来都市化的建设进程既改变了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生活,也改变了水墨艺术的精神指向。如果说,与“现实”的错综纠缠的关系是延续艺术自身生命与活力的根本所在,那么,当人类生活从山林、乡村、城镇迁至都市,与都市之间的关系也就必然成为当下水墨艺术众多有趣言说中重要的一章,“都市水墨”也正是顺应这个逻辑而成为近十年来水墨艺术中的新话题。

  水墨能否表达都市?又如何表现都市?如果说,“八五”以来围绕水墨艺术的种种实验性探索的成果之一,就是将水墨艺术从以笔墨为价值评判的传统批评体系中突围,那么,在今天开放多元的艺术时空之下,众多青年水墨画家致力于从材料与形式语言的角度发掘水墨对当代都市文化与生活的表现力,不妨可以看作是这一成果的深化,亦可以看作突围之后对水墨艺术审美体系的重建。

  饶有兴味的是,在2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中,上海再度成为了焦点,它在江南的文化前沿地位亦正在不断凸显。当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正在重新崛起,水墨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文脉连接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而对于从事水墨艺术的艺术家来说,又将如何在个人对这座城市的认知、情感、经验与水墨表达之间形成自然、自在的“自我”?无论如何,当这种自我形成,“水墨江南”,这个由来已久的文脉也就自然地具备了彰显这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的能量。


(编辑:黄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