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奏——通向“罗马”之路
上海音乐学院“棱境钢琴三重奏”组合获得金奖 张大勇 摄
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原指贵族宫廷中演奏、演唱的世俗音乐,区别于教堂音乐及歌剧。近代的室内乐发展为一种小型器乐合奏形式,通常每一个乐器各担任一个声部,各种乐器在相互配合时又各具一定的独立性,演奏时不需要指挥,依靠演奏家之间的默契配合。中国观众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主要还是集中在交响乐作品或者器乐的独奏作品当中,而重奏式的室内乐在国内发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让人觉得“冷门”。
一直以来中国的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大弊端:个人成绩以及比赛基本成为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支点,各类音乐学院几乎只重视独奏的培养。学生们都希望能够成为独奏家,只是到最后,当他们意识到其独奏家的梦想不能实现时,才转向乐队寻求一席职位,这也造成乐队队员缺少互相聆听和配合的经验。而业余学习者也多以个人训练为主,很少会成立组合“浪费时间”搞重奏或者合奏,更难发现“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学习音乐的新途径和乐趣。
近年来,随着不少世界知名室内乐团纷纷走进乐迷的视野,在不少乐团的首席、高校著名教授和独奏家的倾心推动下,中国的室内乐有着稳步的发展,中国音协成立了室内乐学会,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奖中也第三次增设了器乐重奏比赛,这无疑是一种导向。而在弦乐重奏项目上加入钢琴,也成为本次金钟奖突出的创新和亮点,以前两届设立过管乐重奏和弦乐重奏项目,对国内室内乐发展是非常好的促进,首次在重奏中加入钢琴,在改编纯弦乐重奏形式、增加比赛难度的同时,也是对室内乐更为重视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独奏家,但有大部分人能够成为合奏家”。这是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对参赛选手说的最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而实际上金钟奖设器乐组合比赛也正是希望用最专业级别的比赛方式为室内乐谋得一席之地。
其实单看本次评委会的评委阵容就可见一斑:由两位著名指挥家坐镇评委会主任一职,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团长及首席指挥谭利华和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张国勇;评委中则有中国爱乐乐团首席、中国音协室内乐学会会长陈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俞明清、李继武,著名中提琴演奏家苏贞、解路军,著名钢琴家杜泰航、唐哲、李民。
钢琴与弦乐比赛无疑也成为金钟奖中技术含金量最高也最具观赏性的比赛,看选手们表演就像在听一台小型音乐会,张国勇就把这项比赛比喻为一个“精密仪器”,极为考验组合选手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这次比赛的选手虽然组合时间都不长,但演奏技术和配合度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学校对于室内乐培养与训练越来越重视。谭利华说,虽然是第一次设立钢琴与弦乐重奏比赛,但选手的起点不低,水平都不错,这是评委们十分惊喜的地方。杜泰航则表示,之前很多人都认为钢琴要么是适合独奏,要么在乐队里处于伴奏地位,但这并不是作曲家的初衷,通过这次比赛,能让大家对钢琴与弦乐合作时钢琴的地位有新的认识。俞明清指出,钢琴与弦乐不同的演奏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得到完美的解决,因此平时的合作练习非常重要,金钟奖加入钢琴与弦乐项目,比赛的压力对选手们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和动力,可以说也促进了这样一种组合形式演奏上的进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更多的乐团工作者,这也体现出国内音乐院校教学思路‘质’的变化,很多人说,中国的交响乐发展极缺指挥人才,但实际上更缺少乐团的首席人才。”张国勇这样说。
虽然此次参赛的组合中也有几对交响乐团的组合,但最终金银铜奖仍然被“学院派”包揽,上海音乐学院“棱境钢琴三重奏”组合、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的“Ohrid三重奏”组合、上海音乐学院“Rococo三重奏”组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分获比赛的金银铜奖。金奖组合成员朱宛晨赛后接受采访时仍难掩激动的心情:“感觉非常荣幸,也非常幸运能在这么大型的比赛当中拿到金奖。我在第六届金钟奖中拿过钢琴独奏的金奖,这次又拿到钢琴与弦乐组合的金奖,这让我更自信。”而组合成员中的张润崯其实也在上届金钟奖小提琴比赛中拿过铜奖,可见实力相当雄厚。从这个获奖结果其实也可看出,既能独奏又能协奏的全面型人才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