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中国书法“在转身”

时间:2013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2013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努力打造中国书法的精品工程

  “要华丽转身。”在岁末的上海,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中国书协举办的“书写时代——全国名家作品书法展”上,一直持续关注书法的文本意义、书法的可阅读性的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看到众多作者在书写内容上的丰富突破与拓展,直言“有期待,有未知感”,又感慨:“这是当代中国书法‘华丽转身’的重要一步。”

  他说的“转身”,恰好亦是2013年中国书坛的关键词。在创作、展览、研究、惠民、机制建设诸方面,中国书坛的大事、闹事,引过眼球、受过风波、惹过争议、得过赞美,但最终实现的是开启现代中国书法事业的重要征程。

兰亭“回家”:中国书法的圣地和向往

  “三月天高柳絮轻,梦怀烟景入兰亭。修竹满目随风舞,渌水一池荡影行。”1660年前,王羲之挥毫写下《兰亭序》这如行云流水的行书后,兰亭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符号,成为人们崇敬的文化圣地。

  2013年4月,第4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在浙江绍兴举办,同时,持续了12年的兰亭奖首次“回家”,而在未来,这一中国书法最高奖将永久落户兰亭。

  本次兰亭奖上,终身成就奖3人、艺术奖10人、佳作奖28人、理论奖19人……获奖者皆是在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等领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工作者。其实,“回家”不算本届兰亭奖的最大看点,评奖本身的突破才是——为了避免以往艺术奖因甚少知名作者参与而演变成“新人兰亭奖”的尴尬,此次主办方在奖项设置上作出相应调整,将艺术奖分为佳作奖和艺术奖两部分:佳作奖以作者投稿作品为对象进行评奖,艺术奖则是通过对从业30年以上书家的综合素质、艺术业绩进行整体考察评出。此次,奖项的变革与“转身”,亦是中国书法界对于当下书法创作形势和出精品、出人才的时代要求的整体研判。

  “中国书法兰亭奖回到了故里,将会有新起点、新发展。”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认为。兰亭奖在兰亭“变身”,绍兴因兰亭奖而更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绍兴、兰亭、中国书法,正在形成中国文化的又一高地。

  协会机制:扩张与瘦身

  2013年1月21日,陕西省书协换届,一共选出了11名名誉主席、1名主席、16名常务副主席、18名副主席、10名副秘书长以及6名顾问。62人的主席团阵容史无前例地臃肿。这次换届最令人称奇的是副主席人数翻倍:原来的15位书协副主席加上一位秘书长,全数升格为16人的常务副主席团。另外18个人挤入了副主席团,中间有多位官员。扩容的还有理事会,2006年陕西省书协换届时有60名理事,这一次换届后,理事会成员达到138人。

  在书画市场,尤其是书法市场上,人亡迹显的例子并不太多,反而是名字上挂一个主席、副主席,字就能好卖甚至狂卖;而退休之后,价格直线下跌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这在书法界已经不是秘密,反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陕西省书协的“主席团增肥”,原因不言自明。而这在书法大省陕西也不是孤例——2006年6月,陕西省书协刚刚才结束了16年未换届的历史。

  年初陕西书协惊爆大家眼球,年尾江苏为书法界协会机制建设画下新的结尾和开端。第四届江苏省书协代表大会产生新一届主席团和理事会,走了一条“精简”的道路,“领导不入选、年龄不放宽、职数不突破”的“三不”原则、一正三副主席的人员配备,简单“瘦身”,令人眼前一亮。

  长期以来,各省书协和各级各类书协组织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对推动书法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公众逐渐也发现,书协组织原有的体制机制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甚至出现了“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官员涌入书协主席团,令专业协会异化成了“官场”;领导职数不受限制,导致“班子臃肿”;一些书法家不是为人民创作,而是为人民币创作……种种乱象引发了社会公众一再诟病,不仅弱化了书法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2013年,公众能够看到各省级和地方书法组织在机构建设、提高工作民主性和工作有效性方面的探索与改进,正在将机构“瘦身”、将服务功能“扩张”:逐步规范和完善理事、会员的考察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会员艺术创作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加强监督检查,积极组织展览、评奖和文化惠民活动……在“扩张”与“瘦身”的道路上,映射的是中国书法界思索民间艺术团体生存与发展之路的初步成果。

  精品工程:破解“钱学森之问”

  历时3年,在年终总结中,中国书协负责人每每提及的“神秘的”“三名工程”,终于在2013年秋天揭开面纱。“三名工程”包含了“名篇、名家、名作”3个部分。

  其中,“名篇”部分是由名篇遴选委员会和社会公众共同选出古往今来脍炙人口,同时适宜书法创作的150篇经典文学名作;“名家”部分是由书法名家组成的候选人提名委员会从300人的候选名单中投票选出的120位书法名家;“名作”部分则是被提名的120位名家选择名篇所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

  这个历时3年打磨出来的项目,是中国书协立足传统、着眼当代,建立起以“当代名家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推介体系的项目。这一展览将文字的艺术与语言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努力打造出中国书法的精品工程。除展览外,主办方还对50位参展书法家进行了创作访谈,出版了《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作品集》《首届全国“三名工程”入选名家访谈录》两部相关著作。“‘三名工程’是中国书协近几年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广大书法工作者艺术道路上的一件大事。举办此项展览将有利于激发当代书家的创作热情,不断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希望‘三名工程’的实施能为人民大众留下丰厚的精神产品,能为国家留下一批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奏响‘中国梦·书法梦’的时代最强音作出应有贡献。”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表示。

  旨在向广大观众呈现当代中国书法魅力,通过当代书法家笔下的经典名篇,以高古的笔墨、真挚的感情和奋进的精神向观众呈现一批精品力作的“三名工程”,并不是中国书法界对于“精品、人才”问题的第一次思索和讨论。5年前,张海曾撰文,专门就“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命题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而今,5年过去,“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精品大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书法界的“钱学森之问”,各种书法团体、协会组织、艺术院校、书法家个人,都在执著探索如何“破解”这个问题。

  中国书法界目前的“解题思路”主要在展览上下功夫:除了“三名工程”之外,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书写时代——全国名家作品书法展”等各书法专业委员会、各书法团体主办的展览的征稿和举办,都在展览细则中展现出对出精品、出人才的关切。

  精品之问,探究老一辈艺术名家的艺术历程和学养成果,亦是捷径。“探索与追求——权希军书法艺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四老书法遗作展暨四老书画学术研讨会、王学仲艺术研讨会、纪念费新我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的举办,是书法界向先贤和名家学习、汲取学养的重要途径。


(编辑:黄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