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2013,世界如此生动

时间:2014年01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菲 张婷

  流光容易把人抛,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太多人和事渐行渐远,却也有一些使我们无法忘怀。盘点五花八门,不妨将眼界放宽,列出全球范围内的艺文热点,梳理、点评之余亦可再度回味。国际民间艺术节让观众在家门口也可以与不同国家的作品“相约”;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的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展让无数人流连;金秋时节,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收获了沉甸甸的诺贝尔文学奖;寒冬不愿出门,就缩在温暖的屋里回味小津安二郎光影的魅力吧。  

关键词:广接地气——

 各国民间艺术闪亮中国民间

◆推介理由:2013年9月16日至9月25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湖北宜昌和北京等地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14个国家艺术团体的300多位艺术家汇聚一堂,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场场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盛宴。国际民间艺术节不仅为中外艺术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切磋技艺搭建了平台,更让观众在家门口就领略到世界各国顶尖的民间艺术。

◆点评: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来自澳大利亚、捷克两国的民间艺术团走进宜昌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他们站在屈原、昭君的展牌前,向讲解员不断发问,还不忘跟着当地艺术家学吹唢呐,兴致盎然。巴基斯坦的艺术家则来到宜昌解放路社区的广场上,为当地居民表演歌舞,在现场给大家指导动作。艺术节接近尾声时的中外艺术家大联欢活动,各个国家的艺术家更是次第登台,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视听盛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艺术家们虽然语言不通,却共同用艺术的形式分享彼此的快乐,也许正如蒙古国国家歌舞团艺术总监阿·达瓦呼所说,“只有贴近大众,能把艺术中的快乐带给人们才是真正的艺术,民间艺术节不仅让艺术绽放在剧院里,还能呈现在广场上,让来自民间的艺术回到民间,提供给世界各国了解彼此艺术的可能性。不用这种形式怎么能把我们的艺术带到这么远的中国,怎么让相距这么远的人看到世界各国的艺术?”

  无论是时长只有10分钟的简短开、闭幕式,还是前往各地“广接地气”的文艺巡演,都让艺术节变成了真正的全民大联欢;无论是参观、感受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是独具异域风情的民间文化展示,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真正体现了其强烈的国际性、民间性和巨大的参与度,彰显出民间文化外交的魅力。 

关键词:鲁本斯“到访”中国——

  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展海报

◆推介理由:2013年11月5日至2014年2月15日,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品私人收藏之一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的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系统地为观众梳理、展示了佛兰德斯画派的发展历程,再现了16世纪、17世纪尼德兰南部地区的人文风貌、历史概况与城镇景观。为此,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元多样的,只有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机。显然,2013年多个大型高规格、高品质的国际艺术精品展的引进,对于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点评:早在2013年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就与大名鼎鼎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携手推出了“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涵盖了4000年来描绘自然景观及百态生灵的127件艺术珍品和经典之作,可谓纵横东西的大手笔之作。更为重要的是,两馆还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多个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无独有偶,为纪念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诞辰200周年,2013年9月17日至11月15日举办的“创建真实:人类情感大师威尔第”专题展览,同样是基于中意两国文化部部长签署的《关于促进文化遗产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意两国在对方国家级博物馆互设5年常设展厅,用于展示反映对方国家文明发展和艺术创造的文物精品而举办的。

  将丰富馆藏与世界各国观众分享,正是举办此类展览的目的所在。近年来,无论是与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还是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成功合作的系列展览,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观众不出国门也能够亲身感受和欣赏到诸多经典艺术原作的魅力,同时,通过更多展示国际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的活动,也较好地弥补了中国博物馆领域国际艺术品馆藏的不足,而国际博物馆界同仁如此这般展开持久深入的对话和交流的意义更加不能忽略。当下正在展出的“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览,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亲自担任策展人精选展品,并来华充当“讲解员”,双方工作人员也都谈到,在整个展览的筹备过程中,彼此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习惯的同行之间的互补与互助,受益匪浅。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进入倒计时,今年将使用吉尔吉斯斯坦的申遗名额。这条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持续至公元16世纪的古代亚欧大陆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不正是东西方文明自古而今融合与交流的见证者吗?  

关键词:拉美的浪漫 杜尚 菲利普·约丹——

  “相约北京”与“法国文化之春”

三个人的咖啡馆(布面油画) 罗伯特·萨班

◆推荐理由:春天给人浪漫的感觉,艺术的气氛更是格外浓郁。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春季艺术节,2013年的第13届“相约北京”活动以“浪漫春天”为主题,并首次推出“拉美艺术季”,通过演出、展览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乌拉圭、墨西哥、格林纳达、古巴等18个拉美国家的文化与艺术。另外,法国境外最大的法国艺术节以及中国境内最大的外国艺术节——中法文化之春,从2013年4月10日至7月3日,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等23座城市,为中国的观众带来了160场演出。

◆点评:“拉美艺术季”中,“东方探戈——乌拉圭探戈的三种形式”作品展,3位来自乌拉圭的艺术家佩德罗·隆巴迪、罗伯特·萨班与丹尼尔·马查多,通过油画与摄影等艺术形式,让观众得以换一种角度,从视觉上感受探戈的艺术魅力,并领略乌拉圭的人文精神。之后,厄瓜多尔当代艺术大师埃尔南·伊耶斯卡斯的“梦想的符号”绘画展,以及胡安·安东尼奥·塞拉诺题为“有人在看着你”的摄影展亮相中华世纪坛。展览中,两位艺术家的83件绘画、摄影作品,为观众了解赤道之国厄瓜多尔的视觉艺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其中,曾在埃菲通讯社北京分社工作的胡安·安东尼奥·塞拉诺更是在工作之余,行走于北京以及中国其他城市的大街小巷,拍摄了大量的作品。平时在我们看来无比寻常的场景,却被善于发现的胡安用镜头捕捉并记录下来,成为了最美的风景。2013年6月,作为“拉美艺术季”的闭幕展览,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用她的装置作品“镜像连接”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为观众诠释出南美风情的现代感,更别具匠心地将传统与现代不同的文化意蕴通过她的创作连接在了一起。生活在一个被人工环绕的世界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但通过她的作品,我们不难回想起自己质朴、美丽的故乡,或是童年时曾有的梦想。

  跟往年一样,2013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中,大师之作不可或缺。法国著名指挥家菲利普·约丹执棒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绎了众多经典曲目。视觉艺术方面,一场关于马塞尔·杜尚对于中国艺术影响的盛大展览,有多件大师的微缩作品参展。这场围绕着“手提箱中的盒子”的展览,囊括了杜尚的32件作品,它们还与曾经在杜尚精神影响下的中国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进行了“对话”。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

  短篇小说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爱丽丝·门罗

◆推荐理由: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少颁奖典礼也会选在此时进行。2013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她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13位女性获奖者。爱丽斯·门罗1931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著有《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你以为你是谁?》《爱的进程》《石城远望》等作品,曾是2009年(第三届)布克国际奖得主。有意思的是,就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位居博彩公司赔率榜单首位,成为最大热门。而近五六年来,村上春树连续入围诺奖预测榜单前列,去年他曾和莫言交错“领跑”诺奖,成为呼声最高的人选之一,但最终还是不敌莫言。年年入围却年年“陪跑”,村上春树也被人们称为诺奖史上“最悲壮的入围者”。

◆点评:在爱丽丝·门罗的笔下,大多是发生在普通小镇中的平淡故事,讨论的却是和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这位女作家的笔触朴素简单,却细腻刻画出生活真实的面貌,给读者带来真挚深沉的感觉,她的作品也恰好显示出文学最本质的能量,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更是曾将爱丽丝·门罗誉为“当代契诃夫”。

  2013年仍未有“诺奖”加身的村上春树,自己倒不介意,他曾公开表示如果得奖,生活节奏反而会被打乱。而且他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也丝毫没有因为未获“诺奖”而受到影响,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刚面世,便在日本创下7天突破100万册的销售奇迹,推出不久的中文版也位居国内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

  村上春树称这部作品是继多年前的《挪威的森林》之后,第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他有意摒弃自己擅长的魔幻色彩,希望写出百分之百的现实。将多部村上春树作品翻译成中文的施小炜认为,孤独作为村上春树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这部作品中更为突出。这一点和现代人的处境非常契合,而且这种孤独感不仅是在日本,在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都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在施小炜看来,村上春树擅长从生活中最日常的部分入手,因此他笔下的人与事跟读者们所生活的世界没有隔膜。学者戴锦华则认为,村上春树是一个为全球读者写作的作家,无论你是否了解、是否喜欢日本文化,都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  

关键词:小津安二郎诞辰110周年——

  “小津年”再品经典

《东京物语》剧照

◆推荐理由:时光匆匆,2013年又如此迅疾地走过。生于1903年12月12日、于1963年12月12日逝世的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离开人世已半个世纪。与黑泽明或者沟口健二这样在世界影坛地位显赫的导演不同,小津的影响力长期局限在日本。不过有趣的是,2013年却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津年”:为纪念小津诞辰110周年,松竹电影公司特意修复了一大批他的作品;《东京物语》《彼岸花》《秋刀鱼之味》在柏林、戛纳、威尼斯电影节上轮番登场;小津的随笔集《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中文译本出版,让中国的观众与读者又得到一个机会,从光影之外走近这位大师。

◆点评:乍看起来,小津的电影既没有宏观博大的历史与哲学思考,也缺少立场鲜明的道德与社会评判,几乎全是些寻常不过的家庭琐事。不过再度重温《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等作品,那清简静穆的风格依然让人叹服。更重要的是,小津电影中那一幕幕的日常人生,那些生老病死的离别场景,不论多么残酷与无奈,也不论任何时代与社会,都是每个人最终要面对与接受的现实。

  一生讲求“以余味定输赢”的小津,历经了半个世纪,如今的我们仍能从他的光影间品读余味,坐看时光之美。  

关键词:乌镇嘉年华——

中国古镇看莎士比亚

◆推荐理由:2013年5月9日,首届乌镇戏剧节开幕。为期11天的戏剧节由“国际邀请”、“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3个各具特色的单元构成。步入古色古香的乌镇别具特色的剧院,来自世界各地的好戏轮番上演,热爱戏剧的人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躲开大城市的烦嚣与燥热。

 ◆点评:在乌镇戏剧节的“国际邀请”单元中,开幕大戏是来自台湾的赖声川导演的《如梦之梦》,这部作品的演出长达8小时,也因为有许晴、李宇春、胡歌等众多明星的参演成为2013年话剧舞台的一大热点。整部剧共有30多个演员,舞台包括8个方位、3个楼层,穿越时间(民国初年、现代)与空间(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诺曼底),给观众带来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观赏体验。另外,尤金诺·芭芭导演的《鲸鱼骨骸内》、罗伯特·布鲁斯汀的《最后的遗嘱》也获得了不少好评。尤金诺·芭芭与英国的彼得·布鲁克、波兰的果托夫斯基被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3位戏剧导演。早在1964年他便在挪威奥斯陆创立欧丁剧场,号召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一起投入剧场艺术。《鲸鱼骨骸内》改编自卡夫卡的寓言剧《在法律门前》,剧名则来自圣经《旧约》中,约拿被鲸鱼吞到肚子里的故事。导演将卡夫卡寓言剧中抽象和虚无的主题、隐秘的情节同《圣经》段落编织在一起,让戏剧的公共空间变成了一个分享孤独的矛盾空间。罗伯特·布鲁斯汀的《最后的遗嘱》在乌镇西栅的国乐剧院演出,这座传统剧院建在水上,可谓古意盎然。在这样的演出空间内,上演的也是一段历史故事:戏剧巨匠莎士比亚在临终前经历的狂乱,又在癫狂中希求最后的爱与温暖。国乐剧院别具古典东方的舞台演绎着英国人的故事,有1300年建镇史的乌镇映衬着莎士比亚时代的古老,巨大的中西差异却因相似的历史感而消弭。罗伯特·布鲁斯汀集编剧、导演及戏剧教育家于一身,被誉为“当代剧场的传奇人物”。《最后的遗嘱》结合艺术与生活,更以浓缩的手法全景式再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


(编辑:苏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