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免税,杯水车薪还是救命稻草

时间:2014年01月14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黎姣

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

  1月11日,正是周六,位于北京市北四环外的雨枫书馆清华馆并不像其他书店那样安静。

  130平方米的书店更像是朋友家的书房,有读者在狭窄的过道坐着读书、有几个年轻女孩在接受一日店员的培训、小屋里还有一本民间杂志在举办年终读者见面会。书馆的馆长赵山君里外忙乎着,好不容易他得闲,和他聊起近日令书业振奋的一个消息时,他却顿了一下,笑说自己并不知道。

  这个被媒体和图书业热议的消息,是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这意味着,无论是国有书店还是民营书店,网上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将享受过去只有新华书店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长期以来,在不同的图书销售渠道中,实体书店的经营最艰难,每年都有书店“倒下”。通知下发后,大家的问题几乎一致:实体书店的春天要来了吗?

  免税的账不止一种算法

  就在2013年年末,经营了18年的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正式向它的读者告别,这间躲在楼里的书店曾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广告专业书店,它曾在不同城市设有6家直营店。

  徐智明是这家书店的创办人,当被问到书店为何关张时,徐智明显得很无奈:“一是我没精力继续开下去。二是它确实不挣钱,有时一天也没有几个顾客。三是由于网络阅读、数字化阅读的冲击,许多广告类的专业图书已经不再出版了。”做了这么多年的实体书店,徐智明认为,当下,许多书店只有“死路一条”。

  面对免税的新政策,徐智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一本书的进价是60元,售出价格是80元,书店要交的增值税是差价20元的13%,这13%就是要免的部分。

但免税的账不止这一种算法。

  “并不是所有书店都可免这么多。”徐智明补充说道:“书店分两种,一种称为小规模,一种是一般纳税人,一般纳税人指年营业额超过80万元的,他们交增值税要交13%,而营业额低于80万元的,只按营业额的4%交增值税。”

  因此,不同规模的书店,实际享受到的优惠并不相同。

  2006年创办的社区书店“读易洞”,由邱小石和阮丛这对夫妻创办,用邱小石的话说,创办7年,书店只有一个守店人——阮丛。“她一个人守了7年,没有招聘任何的外来员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书店业的一个纪录。”据邱小石介绍,这样一间书店,由于图书零售额比较小,免税对它并没有什么影响。

  厦门的“不在书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间书店的店长曾高兴表示,减少这个增值税是个好消息,但对书店的帮助并不大,因为“不在书店”规模较小,主要缴纳的是营业税。

  同时,曾高兴称:“在过去的10年里,不管是厦门地区还是全国范围内,不少民营的书店倒闭或者勉强支撑,无法盈利。但免税对于大型实体书店会有很大的帮助,书店会多出一部分流动资金更好地为买书的朋友服务。”

  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民营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免税对于多数书店目前面临的窘境来讲,只是杯水车薪,谁都不愿看着实体书店死,但免税却救不活这些书店。

 光卖书谁都不赚钱

  “大部分书都是从甜水园批发市场买的,或者顾客有需求,我就直接从当当网等网店上买。”赵山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雨枫书馆常会根据顾客需求从网上购书,“毕竟它便宜”。

  “一般零售业在终端的利润是比较高的,但图书在终端的利润率是比较低。同时又有各种渠道。我们只能走民营渠道,进书一般在六五折到七折之间,如果和出版社有合作可能会有五折的折扣,但是一般出版社是不会同我们这些比较小的民营书店直接合作。”如此一来,自己想办法拿到更便宜的书就是一些民营书店的无奈之举。

  据徐智明分析,现在整个图书市场的“盘子”大概有七八百亿元,其中,教材教辅就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剩下大概300亿元,有三分之一被网上书店包揽。虽说网上书店所占的比例并没有实体书店高,可是目前网上书店只有几家,但实体书店的数量却不可估计,因此,许多书店分不到多少“蛋糕”,只能退出。徐智明说:“消费者才不管你减税不减税,哪儿价格低我就去哪儿买。”

那么网上书店是否好过些?

  徐智明目前的身份是“快书包”的创始人,这个网上便利商店曾经只卖纸质书。“我们的图书每天都要和亚马逊网、当当网等网站进行比价,他们定价多少,我就标多少。”后来徐智明发现,图书生意并不能获得太多收益。如今,“快书包”的图书销售只占20%,它的经营范围已经扩展到日用百货等各个领域。“图书的毛利润已经很低了,基本上是17%左右。光靠卖书,哪个网站也赚不了钱。”徐智明如是说。

  除了免税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能让书店的日子好过些?

  赵山君认为,让书店走进商场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现在的商场同质化严重,书店可以成为商场文化类活动的出口,不少商场已经这样做,并为书店提供一些优惠,比如减免租金、帮助推广等。这种模式是现在大部分书店扩张的原因,但如果书店开了十多家店都一模一样,商场也不会喜欢你,书店还要有个性。”

开书店不是浪漫的事

  如果免税不能挽救所有实体书店,那么最终谁能熬过寒冬呢?

  徐智明看好的只有三类书店:一是运营能力特别强的,如万圣书园、西西弗书店等。二是生活形态类书店,经营者不靠它挣钱,比如“读易洞”,单向街书店等。徐智明认为,这类书店会越来越多,“许多人从其他领域赚钱,开店只是兴趣,这将是一种新的生活形态”。第三类就只有新华书店了。

  如果不能靠卖书挣钱,究竟书店该如何生存?

  赵山君介绍,目前,这间雨枫书馆的房租是一个月1.4万元,每个月会亏一点,但因为雨枫是会员制,会员续费率、新会员加入率都比较高,所以足够维持。

  相较于其他书店只能提供打折服务的会员制,雨枫书馆有自己的特色,它的会员可以从雨枫借书回去读,也可以在店里的会员阅读区读,新书、旧书、馆藏书,甚至没有开封的书,都可以借阅。此外为了优化图书,雨枫书馆设立了选书委员会,让读者选择应该上架的好书。如果会员有特殊需求,也可以实现,比如在一个想学古琴的客人的提议下,书店开设了古琴课程。

  “读易洞”的方式就不太相同,两年前,它成立了“阅读邻居”读书会,让书店从家庭走向社区。“阅读邻居每个月举办一次,它的特点是活动形式,每个月的阅读书目提前公布,读书是参加活动的门槛,现场的每个人都要发言。年末我们还评选阅读邻居的年度优质书单。”邱小石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阅读邻居因为其内容品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其所在的社区在2013年被评为北京十大阅读示范社区,还获奖一万元。

  相较于以上尝试,“不在书店”的想法更贴近年轻人。“我们尝试做出一间电子书书房,来迎合现在年轻读者的需求。现在年轻人也追求个性化的阅读,我们也在考虑是否出版属于“不在书店”的出版物。但这还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只能从我们平时的少量的盈利中慢慢积累。”曾高兴如是说。

  免税或许无法改变更多书店的命运,正如赵山君所说:“开书店时认为这是件浪漫的事,但真正开起来却困难重重。”

  由于尚处月中,各家书店还未到交税时间,因此谁都没尝到免税带来的甜头,但更多人书店的“守店人”还在坚守,期待着一场“寒冬”之后能够“回春”。


(编辑:苏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