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思御史》中姚天福与夫人杨氏的舞台形象 赵明柱 摄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富有50余年辉煌历史的山西省晋剧院最近成功创作上演了以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监察御史姚天福事迹为题材的历史剧《巴尔思御史》,得到观众的赞誉和专家学者的认可。
姚天福(公元1229年—1302年),字君祥,山西稷山县南阳村人。幼读史书,通明大义。青年时,以过人才学被征召为怀仁县丞。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经代州太守杨阔阔举荐为御史台狱丞。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升任监察御史。姚天福任职期间刚毅正直,不畏强权,多次奏揭皇亲国戚的罪行,颇得元世祖忽必烈欣赏。一日,姚天福劾奏宰相阿合马不法行径,殿上群臣顿感震惊。忽必烈即召阿合马对质,姚天福当殿列其罪状,才念三条,忽必烈就说:“就此三条,已够斩首,何奈别余?”便当众赐天福为“巴尔思”。“巴尔思”为蒙古语“老虎”之意。忽必烈将姚天福称为巴尔思,除了赞扬其不畏权贵的精神外,还有以姚天福这样一个老虎御史震慑贪官污吏的意思。姚天福曾作过淮西道按察使、山北道按察使、平阳总管、刑部尚书、扬州路总管、真定路总管、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等要职。所到之处,兴利除弊,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爱戴。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正月,姚天福病逝大都,享年73岁。朝廷赠授其正奉大夫,追封平郡公,谥号忠肃。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三月,惠宗又为天福树神道碑一通,高4米,重10吨,诏命翰林学士虞集撰文,刻写天福事迹五千言于碑上。此碑现存于稷山博物馆。《元史·姚天福传》称其事迹可与宋代包拯媲美。《新元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一亦称:“汉之汲黯,宋之包拯,元之姚天福,所谓邦之司直者也。”但因种种原因,姚天福的影响远不如包拯。
山西省晋剧院的艺术家将姚天福的事迹搬上戏曲舞台,既具有历史、现实胆识,又具有艺术慧眼。姚天福是元代反腐倡廉的清官,为元初的吏治做出杰出贡献,其人其事可歌可颂;腐败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为反腐倡廉提供历史的借鉴,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以山西代表性剧种创作演出本地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戏剧,具有天时、地理、人和之优势。著名的剧作家梁波先生深知历史剧三昧,很巧妙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他没有按照姚天福的生平事迹结构剧情,而是依据姚天福刚正不阿的性格,围绕弹劾当朝宰相阿合马引发的姚天福与其子祖舜、其妻杨氏、其未过门的儿媳秦长娟、其顶头上司韩中丞的门官之间的矛盾纠葛展开剧情,把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全剧的重点,成功地塑造出多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充分显示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长于抒情、善于写意的艺术特点。剧中的人物,除了姚天福之外,其他人物如他的夫人、两个儿子、未过门的儿媳、韩府门官等都是作者虚构的,然而他(她)们作为姚天福弹劾阿合马过程中最接近、最密切、最能展示姚天福心灵的人物,不仅衬托出姚天福不畏强权、刚正不屈的性格,而且各具性格特点,如秦长娟的刚烈、祖舜的势利、杨夫人的柔弱、韩府门官的诙谐等,均在戏中得到很好的展现。作为姚天福的对手——阿合马虽然没有出场,但通过暗杀姚天福的打手之狠毒、祖舜对他的依附、韩中丞对他的畏惧,使观众处处感觉到他的存在。韩中丞也没有出场,但观众依然可以通过他家的门官传达出他圆滑的性格。剧作家要让观众看到的不是姚天福弹劾阿合马的故事,而是在观赏弹劾阿合马事件背景下一群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特写,这是此剧能成功立在戏曲舞台上的深厚文学基础。
晋剧《巴尔思御史》的二度创作也是比较成功的。导演石玉昆先生对全剧清雅意境的把握;音乐设计刘和仁先生对晋剧韵味的咂摸;舞美设计赵国良先生对人物和剧情的烘托等各尽其职,体现了“一棵菜”的精神。剧中的人物,有须生李建清扮演的姚天福、小生樊旭强扮演的祖舜、娃娃生雷永鹏扮演的小小、刀马旦苗洁扮演的秦长娟、青衣刘建平扮演的杨夫人、花脸金小毅扮演的欧阳坤、丑角郭学富扮演的门官等,行当齐全,人才济济,充分展示了山西省晋剧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核心传承单位强大的演出阵容。李建清扮相儒雅,嗓音洪亮,具有丁(果仙)派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的演唱风格;刘建平扮相清秀,嗓音甜美,具有婉转柔美的演唱风格;刀马旦苗洁扮相俊美,出手敏捷,动作利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各展其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特长,为此剧的成功上演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作为一部成功上演的原创剧目,可喜可贺。然而,以更高的标准看,我觉着在舞美上还有可改进的地方。如第一场姚天福回京途中马车的舞台装置,显得有些累赘。坐在车上的姚天福、欧阳坤的表演与卫队士兵的马舞表演不统一,破坏了戏曲以演员的歌舞表演反映时空转换的意境。戏曲舞台装置的目的和出发点是辅助演员表演,而不是营造一个生活的真实空间。这是目前许多新编剧目常犯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演出中能得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