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音乐> 资讯

别又是一场讲故事大赛

时间:2013年03月22日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0

  好声音不如好故事,自打第一个歌唱选手因为讲述个人遭遇而成功博得评委同情以来,渲染自己的身世背景,对于想要在残酷的选秀节目中出人头地的选手来说,似乎已经从个例变为常态,榜样的力量是你想象不到的强大。

  近期,一项历史悠久的电视歌唱赛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分赛区的初赛,本届的特别之处在于,将增添“自荐小片”的环节,小片时长1分钟,由参赛选手自己创意制作,将会在选手演唱前播放,并接受专家点评。对于“小片”的功效,相信许多观众在《非诚勿扰》中早已见识过了,片中的某一个细节往往就会成为贴在男嘉宾身上的一个标签,影响着旁人对他的判断。这就不由得不让人担心,“自荐小片”恐怕为歌唱选手们“讲故事”提供了一个好平台,他们故事讲得是否悲惨感人,与他们的晋级、人气关联不浅。我们甚至可以联想,这没准会催生一个生意,职业编故事的“策划人”敲上门来,为参赛的选手量身打造一个既引人恻隐又合情合理还不露矫作之色的“好故事”。没有个“好故事”,恐怕你都不好意思拍这个“自荐小片”。

  不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项赛事的初赛阶段,参赛选手已显露出对“讲故事”技巧的娴熟掌握。在浙江赛区的比赛中,一位选手唱完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或许是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评委邱昱就忍不住“毒舌”了一把:“听你唱完歌,我真想揍你一拳。”那选手都快急哭了,于是赶紧讲故事:自己去年患病,多亏了妈妈悉心照料。可是这样依然没能打动评委,邱昱说:“如果情不够深,你就别选这首歌。”

  这样的表演并非个例,笔者的一位友人在赛事组委会工作,听她讲起种种自曝身世的选手,那怎是一个“悲惨世界”了得。在组委会的公共咨询邮箱(并非报名邮箱)中,几乎隔三差五就会收到这样的报名邮件——既无个人简历、也无作品小样,唯有自我介绍如下:“我从小就热爱音乐……但我家很穷很困难上网不方便……”而每天打来的电话及微博私信也充满了这样的“诉苦者”。一天组委会正在工作,一个20岁出头的男生突然闯进办公室,大声说:“大家好!我想报名!”工作人员连忙向他解释,大赛不接受单独报名,况且报名日期已过。然而这个男生却并不甘心,将自己家庭条件如何困难、自己报名如何被人拒绝、自己又如何心怀音乐梦等坎坷经历款款道来,工作人员只好苦口婆心地将他劝出了门。

  歌是由具有生命的人来演唱,歌唱与歌者的生活故事并非毫无关联。一个真正有过坎坷生活经历的歌手,丰厚的人生阅历会成为他的宝藏,往往能够付诸他的歌声更充沛的情感,让他更懂得如何用歌唱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成为一位真正挚爱音乐的人。想想我们所喜爱的许多歌手,他们首先是用歌声打动我们,我们才会循着歌声中的情绪去探究他的身世和故事。然而,如果悲情苦难的“好故事”是伪装的、是刻意的、是功利的,是可以作为弥补自己唱功不足的手段的话,歌唱比赛就渐渐变了味道,成了比拼煽情技艺的“讲故事大赛”了。这样的选手,即便唱功了得,我们也难以认可他对音乐的诚意和真挚。如果我们的歌唱比赛对这类“故事型选手”大开绿灯,无疑是一面消费着公众的善良和同情心,一面向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暗示着:放下你们苦练的歌谱,去准备一个好故事吧。

  听听曾经的选手怎么说吧。蔡国庆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自己做评委时的见闻:“故事编得好不好,迫不得已成为评选标准。父亲病故、亲戚重病治不好、孩子残疾、媳妇跟人跑了,选手编的故事五花八门,关键是观众还真信。要是谁因为悲惨的故事而没选上,那可不得了。”而谈到自己当选手的经历,他说,当年的比赛只评歌声,从不看背景,“选手身份没有造假一说,选手想多说句‘你好’、‘谢谢’都不让。”

  让那些清亮的歌喉中少些“故事”的杂音吧,如果好故事真的比好声音吸引人,电视台怎么不去办一场讲故事选秀节目呢?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