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音乐> 资讯

喜看交响南音《陈三五娘》

时间:2013年05月1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毓熙
0

  很高兴看了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的演出,我认为它的成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继承与发展的创新之举,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探索和推进的进程中实施保护的实践性的新成果。我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交响乐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盛宴,而且让我们思考了很多问题。

  这部音乐的创作者及这个创作集体有两个文化自信。一是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化自信。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南音,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丰富感情,是当代文化发展、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更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对它自觉地进行继承、维护、保护,这是艺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是对具有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的自信。南音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和他的创作集体对福建的南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创造性的创作。八闽大地是戏剧大省,而南音又是在闽南盛传的一种音乐,将南音与交响乐结合,这是对南音文化的自信,对它的表现本体的艺术魅力的文化自信。

  通过交响乐《陈三五娘》的演出,我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有三点感受:第一,古韵新声的南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应该在动态当中、在革新当中赋予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新的艺术生命。《陈三五娘》和古老南音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是博物馆艺术,它不是化石,它作为戏剧文化,要在群众中生根,要在传播中间发芽,如果把它封闭、把它保守只能导致南音的灭亡。而这次的创作实践使我们看到了它的中西合璧,它将南音的音乐素材运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合唱,戏曲的演唱,把多种因素复合性地表现出来,从而我认为是产生一种新的交响乐的《陈三五娘》,不是简单的南音的演唱,也不是《陈三五娘》在舞台的呈现,而是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这个新的艺术生命是着眼于变动、革新、发展的。交响乐《陈三五娘》既保留了南音清婉的音乐,又有激昂的桥段,它的节奏不是那么缓慢,在节奏变化当中演绎出人物的性格。所以《陈三五娘》不是简单的演唱会,也不是简单的音乐演奏,而是戏剧文化和音乐元素的中西合璧、完美结合。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通过《陈三五娘》的创作实践,我深深感到这次组织者所具有的智慧和胆识。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传承,这胆识就体现在它需要集优势创作群体,何占豪先生、凃堤先生和卓圣翔先生,都是音乐大家,正因为有对南音文化的这种热爱、这种顽强的执著精神,才促成了这一盛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传承人,这个传承人既可以是本剧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应该是与具有当代创新意识、具有艺术功力的传承人的强强联合,它给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文化的传播。这次的实践不仅是继承,而且是传播,文化就要传播,而且必须和时代同步,和群众审美观念的变化相适应。戏曲界有一句老话,那就是创新要让老观众喜欢,新观众欢迎,这是我们戏曲在传统剧目推陈出新中遵循的一个标准。所以只有用创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运用新的现代的艺术手段,使我们传统的艺术宝库能够加以丰富,而且这个举动本身就是对南音文化的传播,所以我认为它是成功的。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