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七夕风情文化节隆重举行
//www.buttkin.com    2010-08-24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望牛墩演绎七夕风情 乞巧节展现传统民俗

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七夕风情文化节隆重举行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广东省文联等主办

    8月16日至18日,在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到来之际,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文联、东莞市委宣传部、望牛墩镇委、镇政府等在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联合举办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仲呈祥,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近维,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白洁,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周雪静,中国民协副主席韦苏文、秘书长向云驹、副秘书长赵铁信,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东莞市委副书记黄双福、副市长严小康、市纪委书记甄瑞潮、市委宣传部部长王道平,望牛墩镇镇委书记胡浩举、镇长叶孔新等出席开幕式。

    仲呈祥宣布文化节开幕。罗杨、白洁、严小康等在开幕式上讲话。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授牌仪式。

    七夕乞巧文化源于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全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望牛墩镇自五代以来就有七夕节“做贡案赛巧”的习俗,乞巧风俗历史悠久。开幕式晚会以音、舞、诗、画唯美多姿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呈现了望牛墩天降福气、地显祥瑞、人间和谐的美好景象,通过舞蹈《飞天》、粤曲唱段《双星隔银河》、杂记《柔术》以及本届文化节的主题歌曲《浪漫千年》,将“梦圆七夕节,情定望牛墩”的主题完美呈现出来。

    作为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来自新疆、西藏、广西、甘肃、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河南、河北等26个省份、37支代表队的52件民间艺术精品于文化节期间参加山花奖·全国七夕女红手工艺品大赛,最终评出金、银、铜奖,并在此基础上评出3个“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七夕文化论坛、情定望牛墩情缘晚会、浪漫鹊桥会、情投许愿树、全国七夕风情楹联征集展览、七夕贡案制作流程展示和体验、闭幕式晚会暨颁奖典礼等多项活动,将全国各地富有特色的民间七夕文化荟萃在望牛墩,让观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体会七夕文化的魅力。

七夕让生活更美丽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这是一个难眠的夜晚,我们相聚在千年古镇望牛墩,星空缀满了温情,身边凝结着浪漫。大街小巷洋溢着“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七夕节景象。自五代以来形成的“做贡案赛巧”的七夕风俗,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惹来全国的民间文艺家云集荟萃,带着各地的七夕文艺作品在这方神奇的沃土上争奇斗艳,风光无限。

    当代社会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男耕女织的田园美景渐行渐远,现代人与牛郎织女的联系已中断,传统文化在淡化,民族记忆在遗忘,人间真情在消解,迷人韵味在消逝。浮躁的生活致使我们的心灵变得焦躁不安,精神恍惚漂泊不定。而勤劳智慧的望牛墩人始终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绵延不断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德,生生不息地演绎着七夕的文化精髓,使这里成为一片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净土。

    传统节日有着相应的文化阐释与精神表达,有着历史情怀和现实关怀。七夕从对自然的崇拜开始,最终形成为对牛郎织女的传颂、对忠贞爱情的赞扬、对勤劳智慧的信仰、对幸福生活的祈祷这一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地域不同又有着不同的侧重。望牛墩“做贡案赛巧”的七夕风俗则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的传统精神,让人们在回望农耕文化获得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获得当代人生的无尽的欢乐和无穷的向往,从而找到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我们来自何方,置身望牛墩七夕风情节都会感到自己不是匆匆的过客,都会身临其境地投入到浓浓的民俗乡情之中,充分享受这块深厚文化土壤赋予我们的文化情怀,体验七夕文化的精神传承和文化继承。本届七夕文化节力求为人民群众开启一个展现美丽心灵的窗口,搭建一个表现才华才艺的舞台,让人们在探寻牛郎织女生命历程的感悟中,去追求人生应有的壮美与崇高,去验证中华文化的博大与辉煌,去领略七夕文化透射的精神强光,去演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强大魅力。

    中华民族仰望天空,在灿烂的星空中幻化出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中华民族追求幸福,在迷人的传说中编织出劳动创造幸福的美丽经典;中华民族眺望明天,在天地的大美中搭建起通往未来的如虹鹊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让我们在美丽迷人、圣洁如梦的七夕佳期里,尽情享受节日的美好浪漫,用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的巧手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以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双转型

向云驹(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今夜的望牛墩文化广场华灯璀璨,万象呈辉。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在组委会的组织统筹下,在兄弟省市民间艺术家的广泛参与下,在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展示女红风采,弘扬七夕文化,促进艺术交流”的活动宗旨。这是一场创意新颖、特色鲜明、群众欢迎的盛会,一场大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盛会,一场迎宾朋、叙友情、谋发展的盛会。

    本届文化节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除了纳入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之外,还被纳入中国民协以及东莞市“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以挖掘七夕文化内涵、体验七夕文化风情、展示各地七夕民俗三大板块为主线,举办了包括开幕式闭幕式晚会、山花奖·全国七夕女红手工艺大赛、中国七夕文化论坛、全国七夕风情楹联展等12项活动,大力营造了传承技艺、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全面展现了中华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充分展示了望牛墩的七夕文化底蕴。

    本届文化节名家云集、规模宏大。文化节共吸引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37支代表队52件作品参加全国七夕女红手工艺大赛,参评山花奖;中国七夕文化论坛名家荟萃,发言富于启发性;全国七夕风情楹联展,佳作连篇,反响强烈。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现场每天吸引近8万中外宾客观摩游玩,成为了望牛墩有史以来民俗风情大聚汇、民间工艺大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示、优秀节日文化大保护、民族传统精神大宣传的一场文化盛典。

    本届文化节影响广泛、效益突出。文化节活动期间,望牛墩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充分展示了望牛墩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作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文化魅力和人民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大力推介了望牛墩打造东莞西部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滨江水城的城市形象、城市风貌和人文风情;本次文化节也成为望牛墩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强镇建设、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有效载体。

    我们的民间文化博大精深,而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在我们收获沉甸甸果实的时候,也让我们总结在文化节筹备和举办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继续谱写友谊、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用心体会民族节日的精彩

白洁(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七夕佳节,秋风送爽。今天,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文艺代表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是一次全国民间节日文化的盛会,其中既有广东独特的“七夕贡案”,也有各地极富民族与地区特色的“女红”手工艺,这些作品无一不表达出“七夕”儿女丰富的情感、美好的祝愿、高超的技艺,展示出我国各地多姿多彩的七夕文化艺术!

    东莞市望牛墩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成果丰硕,一年一度的七月七民俗风情节已成为闻名各地的盛大节日,使望牛墩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相信这次盛会必将会对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推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中国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能够在广东举办,体现了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对广东的支持和关心,体现了广大来宾和专家对广东的关注与厚爱。传统节日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弘扬民族文化,挖掘节日精华,赋予时代内容,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希望与社会各界继续努力,为繁荣民族民间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民间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严小康(东莞市副市长)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这是描绘唐朝乞巧盛会的诗句。今晚,千年光景,重现莞邑,我们迎来了“我们的节日”——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的隆重开幕。

    望牛墩镇委、镇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七夕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自2004年举办望牛墩首届七夕风情节以来,经过6年的发展,望牛墩七夕文化品牌从小到大、由镇级的文化节发展成为今年全国性的盛会,成为全国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取得了显著成绩。望牛墩“七夕贡案”先后代表东莞参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保护展、广东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望牛墩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望牛墩镇荣获广东省首个“乞巧之乡”。今天,望牛墩镇又荣获“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荣誉称号,充分证明了望牛墩镇在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获得了省和国家的认可,成绩可喜可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保护和发展好民间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一个月前,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实现广东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新跨越,东莞建设文化名城的号角也已经吹响。衷心希望望牛墩镇能再接再厉,以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节的举办为契机,不断锻造文化精品,塑造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推动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挖掘乞巧文化 建设文化名镇

胡浩举(东莞市望牛墩镇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

    天上佳期圆七夕,人间乞巧聚望溪。今晚,我们相约浪漫,隆重举行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在此,我谨代表望牛墩镇镇委、镇政府向亲临本次盛会的各级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望牛墩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望牛墩是广东省乞巧之乡,七夕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祈愿和美和谐、共圆美好美满的七夕文化内涵也一直影响着望牛墩人,形成了“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望牛墩精神,为望牛墩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望牛墩镇委、镇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七夕文化保护力度,深化七夕文化内涵研究,着力把七夕文化打造成全国的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

    本届风情文化节既是东莞及岭南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盛会,也是全国民间艺术奇葩的交流盛会,更是全国人民共享民间艺术欢乐的文化盛典。我们将以本届风情文化节的举办和荣获“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望牛墩“文化名镇”、“文化强镇”的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推动望牛墩后发争先,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在此,我们也诚挚地希望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望牛墩的发展,携手共创望牛墩美好明天。

    最后,预祝本届风情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望牛墩度过一个愉快的文化之旅,领略南国浪漫新城的风情魅力。

七夕节的今与昔

    《诗经·小雅·大东》中已有关于牵牛织女星的记载,而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最晚也可以追溯到汉代。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且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它在历史上是什么样子?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我们今天怎么过七夕?8月17日,在望牛墩召开的中国七夕文化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叶春生(广东省民协顾问、中山大学教授):七夕节是由古时的星辰崇拜发展而来的,七夕的风俗是“乞巧”,即人们乞求天地让人能够心灵手巧。广东人自古就非常重视七夕,南宋时有诗人写过“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的诗句。现在,七夕风俗保存得最好的有广州珠村、东莞望牛墩等地。七夕之“巧”,在于思想巧、工艺巧、手工巧,而如今的年轻人往往浮躁,违背了这个传统,从“巧女”变成“超女”了。

    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根据古籍记载,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周秦之地形成的,牵牛来自周人之祖,织女来自秦人之祖。经客家人五次迁徙而将七夕乞巧风俗由中原带至岭南,形成广州乞巧节、东莞乞巧节、化州乞巧节、佛山摆七夕、雷州乞巧节、五邑七夕仙拜、番禺拜七姐等各具特色的七夕文化。时至今日,如何去保护弘扬我们的七夕文化?记得当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时,我们国内出现了“谁偷吃了我们的粽子”的声音。你自己不吃,别人怎么可能不吃呢?我们需要对传统七夕投入更多关注,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杨荣国(河北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七夕也称七七,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巧节会。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被称为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它与女性崇拜、自然崇拜、时间崇拜和数字崇拜有关。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这种情感观的写照。在漫长历史中,它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这是我们今天过七夕所不能淡忘的。

    曾应枫(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广州市民协主席):在以前的广东,重男轻女,女子是不能进入祠堂的,只有在七夕这天能在祠堂里面当一回主人。可以说,七夕是名副其实的妇女节,女性的聪明智慧在乞巧习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随着时代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改善,乞巧文化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内涵和现代的元素,像矿泉水瓶、纸杯等废旧材料在巧手艺人的手中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比如用来布置会场,比鲜花之类要更为实用,对我们今天提倡低碳生活不无启示。

    谭运长(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研究员):七夕节所体现的情感是中国人特有的。如果说西方的情人节所表达的是“我爱你”,而七夕节则是“我想你”,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思念之情。西方的情人节送的是玫瑰,如果说七夕节应当送点什么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红豆,因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向云驹(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七夕节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一个简单的概念很难对它进行概括。七夕节是传统但又不乏现代感的妇女节,是赞美女红和手工的节日。七夕也是夫妻节,强调的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夫妻感情。七夕节当然也是爱情节,但与西方情人节不同,它强调的是忠贞。七夕节也是天文节,它通过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灾难的抗争。人们在七夕这天用粮食做出各种各样的贡品,神人共享,因此也是丰收节。我们今天过七夕节,传统固然不能抛弃,同时也要对传统的七夕文化进行现代解读,为当代的生活服务。

“七夕贡案”尽显乞巧风情

    “贡案”是七夕节乞巧文化传至岭南而形成的独特表现形式。以望牛墩为例,“贡案”按规模大小分为家庭式、七家姐妹联合式与村(生产队)合作式。其主体包括斋菜果品、工艺展示、香烛祭拜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四个部分。贡案的取材大多源自生活中常见废弃物、农作物等元素,如泡沫、毛线、谷物、瓜子等,为作品平添几分生活气息。如今,人们在制作“贡案”中大胆创新,融入声光电等元素,作品也与时俱进,但“乞巧”的文化精髓却丝毫不减。

    文化广场上的“贡案”展区格外引人注目,作品题材丰富,巧夺天工,且富有浓重的地方特色与民俗风情。作品中那珠片镶嵌的孔雀,米粒缀成的花朵,泡沫制成的人偶……无不栩栩如生。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代表队作品《长生殿》,向观众展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那段广为传颂的凄美爱情,暗合七夕爱情的主题;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石排村代表队作品《农家乐》则既表现了传统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又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广东省广州市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作品中,以红毛线、泡沫等制成的荔枝树,将广州西关一幅“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画卷铺陈在人们眼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