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举办第二届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文艺批评要以为人民代言为担当
在文艺现实精神力量缺失的当下,文艺评论界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如何使艺术有效地实现对当代人精神状况的关注,以其向上的精神力量温暖人心、激励人心?面对当今社会和文艺的开放多元发展,面对各种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文艺现象,文艺评论者又该如何作为?近日,在辽宁省文联、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上,李春晓、洪兆惠、刘伟才、赵慧平、宋伟等20余位文艺评论界人士对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保持清醒的认识
读书班上,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刘伟才指出,当今批评界存在五种不良现象:一是没有远大理想;二是沽名钓誉,唯利是图;三是对艺术现实疏离,零度情感,价值中立,高高挂起;四是故弄玄虚,把玩概念;五是刻意唱反调,挑战权威和经典。
针对这五种不良现象,刘伟才认为,批评家应该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在方向上把握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以鼓舞人、教育人为评论工作的立足点,服务于群众文化,响应省委宣传部提出的建设辽宁文化强省的号召,共同努力,树立辽宁文化的新形象。
如何做个合格的有艺术担当、历史担当、社会责任担当的批评家?辽宁省文联党组书记李春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名合格的文艺批评家首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多涉猎各种理论,并进行科学比较,尤其是年轻同志要有计划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其次,要有独立的批判精神。文艺批评者对当下社会的浮躁现象,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头脑,否则就是在制造艺术的谎言、评论的谎言,要用冷静的批评态度和激情的创作唤起民众的觉悟。再次,文艺批评者应具备强大的理性思维,重视学习哲学,训练缜密的逻辑思维。最后,要有胸怀,宽厚大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倡多种文艺主张并存、兼容、共生。
“文艺批评的标准绝对不是由个人的喜好决定,而是应以人性和为人民代言为标准。伴随民族文化复兴的现实需要,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不断突显,文化作为软实力,应具有硬力量、硬作用。面对中国文化需求不断高涨、文化产品质量滑坡的现状,批评家、理论家应主动担当文化为人民、为社会的铁肩道义。”刘伟才说。
重塑价值理想
商品经济社会有着文化层面的相应要求,一些现实的文化诉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发生内在冲突,人们的价值理想、伦理道德、精神世界都发生了危机。如何形成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辽宁省颇具思想活力的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赵慧平在读书班上以《浪漫精神与文艺批评》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认为,文学艺术肩负着重塑价值理想的重要使命。“文艺的浪漫精神以理想的方式超越现实生活的有限性,超越现实的物质利益原则;文艺的浪漫精神与自我反思和批判紧密联系在一起,批评家应反思自我,坚持批判现实、担当道义的文化立场。”
文艺评论者宋伟以《资本时代的艺术价值思考》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从理论上以马克思、韦伯、西美尔三位西方理论家的思想资源为背景,重新审视当下的文学与批评。宋伟指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现实,对资本主义物质化、欲望化、妖魔化的文化想象存在偏差,如何真实有效地重新理解“资本”,摆脱对资本主义的误读,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宋伟认为,面对现实,当下的文艺批评家应重寻文学艺术中强大的精神力量,重新确立当代社会的艺术价值。
回归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
“在这个文学常识丢失的年代,我们要重新寻找文学艺术的根本。”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在读书班上指出。他感性地描述了“文学与自我”的关系,以个体生命的丰厚体验印证——文学作为一种信仰,是人自我生存的方式。洪兆惠说:“信仰之所以能生成出激情和动力,成为人生的精神支撑,关键在于信仰的超越性。艺术具有与信仰相同的超越性。艺术的超越性,涉及到艺术的现实性和神圣性,涉及到艺术的高度和艺术永恒的理由。艺术作为一种信仰,体现了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信仰,体现了人对彼岸的信仰。”
洪兆惠的演讲旨在重申和呼唤艺术的审美价值,这是艺术承担社会责任的独特方式和有效方式,文学艺术中的向上力量通过此种方式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重申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即是强调文学艺术的审美批评立场。与会者表示,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但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价值。文学审美批评的重建既是对文学独立性、主体性的维护,也是对某些文化批评理论狭隘性和局限性的匡正。
与会者认为,当代艺术精神力量的缺失,表明维护艺术审美主体性、独立性的必要。要使文学回归文学,艺术回归艺术。审美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经济、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社会学的本质所在。重申艺术的审美精神实质是维护艺术的独立存在。文学艺术中巨大的精神力量“化”人、“养”心,使人超越现实,建构理想,不断塑造和完善生命个体,这是文学艺术承载精神力量的独特方式,也是文学艺术承担社会责任的独特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