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文,1930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多年从事佛教、敦煌学、目录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在有关佛经、佛寺与佛像的问题、敦煌遗书目录和敦煌变文的问题等研究领域有深厚造诣。其文章文笔生动,语言通俗,古奥艰深的学术问题在他的笔下常常变得浅显且妙趣横生,深受读者欢迎。
佛教兴起前好些世纪,古代南亚次大陆宗教如婆罗门教等均信奉多神教,据说,众神有三亿三千万之多,简直和后来大乘佛教的佛一样,有“恒河沙数”了。“诸天”究竟有多少位?情况复杂。视时代、经卷所述安置部位、部派、所起作用等等之不同,有种种安排,列位顺序的安排也不尽相同。大体上说,是由少变多,越来越多,变到五代宋辽金之时,初步固定,成为“二十诸天”。
古代的人接纳诸天,是把陆续进入视野的一批批“天”们,经过挑选,区别对待。大体上说,有以下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完全是古代南亚次大陆老神而难以纳入中国神系列,也就是说很难改造的,基本上保持原样,但照顾到中国人的审美观,尽可能地使之幻化为中国帝王后妃将帅形象。
第二种方式是,中国原有同样执掌的神灵,就把他们捏合在一起,重新组合。
第三种方式是,经过中国神魔小说等创造,佛寺中“天王殿”供奉的“四大天王”,以汉语修辞学的方式,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第四种方式是,大致由南北朝起始,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志怪、传奇等笔记、小说,讲因果报应的善书,以及自宋金元以下的戏曲等等,将佛寺中的二十天以外的水中、地下,彻底改造为中国的龙王水族、阴曹地府。
1
供佛斋天,是佛家事。汉化佛教挑选出原古代南亚次大陆护法神“诸天”尽可能地汉化后,供奉于佛寺中。但他们绝不是主尊,更不是出家人,只是“居士”级别的“护法神”而已。
天,梵语Deva-loka中Deva的意译,音译为“提婆”。
一般说来,梵语单数意义上的“天”,指的是天上、天界、天道、天趣(趋)等义。“六道”中的天道,乃最高最胜之“有情”,大体上相当于中国人原来崇拜的“神”、“天神”,不过是外来户,所以翻译家另译为“天”,以示区别。并其所居的多层次的天界,也译作“天”,如“三十三天”即是分成三十三个层次的天界。若为复数,则指的是此种有情之个体(天人)中的多数,意为天众、天部。“二十天”就是多数聚合的天神,故称“诸天”,也就是多位天神、各位天神,意译就是上述的天众、天部,通称“诸天”。
佛教兴起前好些世纪,古代南亚次大陆宗教如婆罗门教等均信奉多神教,据说,众神有三亿三千万之多,简直和后来大乘佛教的佛一样,有“恒河沙数”了。但记录中当然没有那么多。《吠陀》等经典中所载不少,不甚一致。佛教兴起后,如何对待那些众多的老神灵呢?释迦牟尼佛很聪明,创立了“佛法广大,无所不包”的原则,把这些老神统统纳入佛教之中,让他们成为“护法神”。
这些天神的事迹随着僧人和经典传入中原。中国人原来并不知道更不了解他们。他们的历史,在古代南亚次大陆老经典和据以发挥的佛典中记载也不完全一致。在佛寺特别是汉化佛教的佛寺中,供奉哪些位,供奉在哪里呢?犯难了!经过历史上的大浪淘沙,汉化佛教的“诸天”才慢慢地基本固定下来。
“诸天”究竟有多少位?情况复杂。视时代、经卷所述安置部位、部派、所起作用等等之不同,有种种安排,列位顺序的安排也不尽相同。大体上说,是由少变多,越来越多,变到五代宋辽金之时,初步固定,成为“二十诸天”。但还是有增多和向道教渗透的趋势,直至发展到“二十四天”为止。到后来,从清初至当代,则已基本上固定,表现为在“供天”时基本请齐,按常规,为“二十诸天”再加上一些别的神,就是那些位了。
在佛寺中供奉诸天为护法神,称为“供天”。唐代密宗风行一时,“供天”之事盛行,逐渐步入正轨。此后,所供之天也越来越多。
早期请诸天下界来参与佛事,大体上由密宗作法事时召请,向来是秘密行事,拒绝无关的外人参与,更不许参观。密宗作法事,先立“坛”。这是梵文的意译,音译则为“曼荼罗”。实际表达时,则“曼荼罗”一词常用于教理层面。修行作法事,具体安放摆设则以汉语“坛”字称之。因其常为外方内圆一层层,一般人时常称其为“坛城”,但这是外行人的通俗性叫法。密宗作法时则称“坛场”。
下面依密宗“坛”中供奉的从少至多的顺序来简单说说。
先说“八方天”。据唐代灌顶译《施八方天仪则》和法全集《供养护世八天法》,八方天是:东方帝释天,东南方火天,南方焰摩天,西南方罗刹天,西方水天,西北方风天,北方多闻天,东北方伊舍那天。
再说“十天”。据《十天仪轨》,他们是东北方大自在天,东方帝释天,东南方火天,南方焰摩天,西南方罗刹天,西方水天,西北方风天,北方毗沙门天,上方大梵天,下方地天。这已与八方天的所居方位有所不同了。这里面,东北方是由大自在天为尊的,取代了伊舍那天。
接着说“十二天”。据不空译《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所述,他们是:地天,水天,火天,风天,伊舍那天,帝释天,焰摩天,大梵天,毗沙门天,罗刹天,日天,月天。
以上主要为密宗的安排,通常在设立“坛场”时使用。
大致地说,五代至宋代的人,所供天数已经达到十六天以至二十天。天台宗特别重视供天之事,这从他们努力将诸天的天数及列位上固定便可见出。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癸巳,天台宗僧人行霆整理出《重编诸天传》,列位为二十诸天。为“诸天”立传后,慢慢地固定下来,“诸天”逐渐以二十天为准。《重编诸天传》只见于《大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的“乙”第二十三套第二册。李鼎霞编订的《佛教造像手印》(2000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印本)是唯一的整理标点本。据此,原来必有《诸天传》,不然“重编”的底本来自何处?可惜原本不存。我们的讨论,只能以《重编诸天传》为起点站了。
2
《重编诸天传》中引经据典,其根据主要是《金光明经》系统的经典。主要内容只是两部分:诸天列位,对各个天的逐位介绍。
中国人是极为重视聚会排列中的顺序的,自古至今,一律如此。所以,必须先给诸天排好顺序,称为“诸天列位”。有两种排列法。
一种是在大型的正式的“佛会”上,即佛、菩萨、罗汉、护法诸天等齐集的宣讲法会中,其顺序是:大梵天(男),帝释天(男),北方多闻天王(男),东方持国天王(男),南方增长天王(男),西方广目天王(男),密迹金刚(男),魔醯首罗(男),散脂大将(男),大辩才天(女),大功德天(女),韦驮天(男),坚牢地神(女),菩提树神(女),鬼子母神(女),摩利支天(女)。这是前十六天。又有后加上的四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龙王,阎摩罗王(阎王)。排列时两两相对,先左后右。主尊是释迦牟尼佛或五方佛。
再一种是在“熏修道场”上。则中央是释迦牟尼佛的座位,两位胁侍,左为功德天,右为辩才天。以下分左右两排侍立:
右侧 左侧
帝释天 大梵天
北方天王 东方天王
西方天王 南方天王
月宫 日宫
魔醯首罗 密迹金刚
韦驮天 散脂大将
菩提树神 坚牢地神
摩利支 鬼子母
阎摩罗王 龙王
左右指从佛的角度来看,而我们从对面看,则如上所示。
“熏修”意为在受熏染中修行,特指在受释迦牟尼佛教导时得到熏习。实为一种专为一定范围内的天神,具体说就是为诸天特开的较为小型的法会。熏修道场即诸天请佛专为自己及眷属开道场,以便亲近佛,受到指导与熏染。有点特为诸天“开小灶”的意思,这里特指《金光明经》中的道场。此经四卷,北凉时期曇无谶译,注疏相当多。
应该说明,二十诸天的固定化,当然早于《诸天传》,更早于《重编诸天传》。《重编诸天传》行世后,虽然把原来的《诸天传》冲没了,但它行世也不广。此书在中国没有入藏。辽金与南宋处于半隔绝状态,许多人也未必见到过行霆这部书。所以,今所见自唐五代敦煌石窟所出塑像、画幡,以至宋辽金元,一直到明清时期,各个寺院所供二十诸天,名号和塑造、绘画等情况多有不同。万不可执一而论。
进一步说,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独具的民族性表现得极为强烈。一则不保守,很愿意接受外来思想与事物;二则总是在较短的时期内使之为我所用,迅速地中国化亦即汉化。古代的人接纳诸天,是把陆续进入视野的一批批“天”们,经过挑选,区别对待。大体上说,有以下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完全是古代南亚次大陆老神而难以纳入中国神系列,也就是说很难改造的,基本上保持原样,但照顾到中国人的审美观,尽可能地使之幻化为中国帝王后妃将帅形象。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因为汉化佛教越来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相对于南亚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而言,属于非常净化的类型,主尊与诸尊全都庄严肃穆、优雅大方。原来比较丑恶的形象,都被转变成雅观美丽的。按这个标准,大致有以下一些诸天中的人物入选:
第一位:大梵天。梵文的意译,音译“摩诃婆罗贺摩”,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三大神。据更早期的《摩奴法典》记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把卵壳分为两半,造出天和地,并创造了十个“生主”,由他们协助完成创造世界的工作。同时,他也创造魔鬼与灾难。他原有五个头,据说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的四个头,面向四方。他有四只手,分别拿着《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出行时座骑是一只天鹅或由七只鹅拉的一辆车。因其本来地位崇高,所以佛教产生后也用他造出新神话。《佛传》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生时,梵天作为最亲近的侍者,手持白拂子,在右前方作引导者。释尊成道后,大梵天洒扫自己的宫殿,请佛在殿上说法。这样就造成佛居诸天之上的印象。大梵天入佛门后,虽被吸收为护法神,位居“诸天”之首,与“三大神”原职相比,显然地位大大降低。汉化后形象改变更甚,多作中国中年帝王形象,手上常持莲花。在释迦牟尼佛旁边侍奉时,手持白拂子。又有一说:梵天、帝释并侍佛,梵天打伞(幢),帝释持拂。鹅与鹅车不甚合乎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常被取消。
第二位:帝释天。梵文的意译,音译“因陀罗”。本来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有关他的颂诗占《梨俱吠陀》全书的四分之一。据说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他全身褐色,能变形,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战神。武器有金刚杵、钩子、网。四大天王等全是他的部下。据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佛从天上一级一级地下来。他在左前方手执宝盖(幢)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是一组。他也曾请佛在自己的宫中讲了许多经文。当然,加入“诸天”的行列后,虽然居首,比“世界大王”时代就衰微多了,和四大天王等老部下基本上平起平坐。佛教还给他新造了履历,称其为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居须弥山顶之善见城。据《大智度论》说,迦陀有婆罗门,名摩迦,姓?尸迦,有福德大智慧,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升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迦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又据《净名经疏》等书中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个女人发心为之修塔,另有三十二个人帮忙。后以此因缘,同生于天。那女人居中,即化为帝释天,还有三位夫人,名为“园生”、“善法”、“赦友”,与帝释天一起修行。那么,帝释天此时一定是由女变男了。这种种说法,暗中影响了汉化佛寺的造像意匠。汉化寺院中,帝释天常作少年帝王像,而男人女相,面如“散华供养天女”;或即径作青年女后像。为了表现帝释天居于须弥山之巅为三十三天之主,中国画师常有巧妙构思。如北京市法海寺壁画中,帝释天作女后像,后有三位天女(或即象征那三位夫人),其中一位给帝释天打着伞盖(幢),以示帝王之尊;另一位持盘,内盛莲花,以示入佛门修供养之事;最有意味的是第三位,双手捧山石盆景,这是纳须弥于芥子式的化须弥以至大地为盆景,此种绝妙的象征性手法,纯粹是中国人的意匠创造。研究南亚次大陆神话的人,若见他竟然变得这样厉害,定会惊讶不止,叹其汉化之深也。
第七位:密迹金刚。是手持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常作金面顶盔贯甲大将军形象。俗人不认识他,称之为“金面韦驮”。
第八位:大自在天。梵文的意译,音译是“摩醯首罗”。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男性生殖器崇拜者之神,以男根为其标识。据说,万物都是他生的,原来都是他肚里的小虫,大地是他的身体,水是他的尿,山是他的粪便。佛教说,他位于色界十天处,“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本像颇为“丑恶”,看来都与本根有些关联。汉化后彻底改造,全失本真,常作汉译经典所示八臂三只眼的化身状态,手执拂子、铃、杵、矩尺等,面作菩萨相,身着菩萨装,面如天女,骑乘白牛。立像常省去白牛。也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的。又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但少见。
第九位:散脂大将。散脂(散支)全译“散脂修摩”,是梵文的不准确音译,唐代新译音“半支迦”,意译“密”,又名夜叉(药叉)大将,是北方天王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有的佛经上说他是鬼子母的丈夫,也有说是鬼子母的二儿子。汉化寺院中常塑成金刚武将状。许多工匠常把他和密迹金刚作为一组,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或红面)怒相,各持降魔杵一根。
第十位:辩才天。梵文的意译,音译是“萨啰萨伐底”。主智慧福德之天神,据说他聪明善辩,所以称为辩才天;他能发美音歌咏,所以称为美音天、妙音天。他的性别,《大日经》说是男天,还有妃子;《最胜王经》说是女性,阎罗的长姊。经文中说,她住在深山里,“以雀羽作幡旗”。她的形象是“面如满月”,“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身着青色野蚕衣”。一切动物如狮子、虎、狼、牛、羊等都爱慕她。汉化寺院中所供,常为菩萨脸菩萨装八臂像,手执火轮、剑、弓、箭、斧、罥索等,脚下站着狮、虎、狐狸、豹等。
第十一位: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梵文的意译。音译为“罗乞什密(吉祥)室利(女)”。出现甚早。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美丽女神。据说,她是神魔大战共同搅动乳海时产生的,故又名“乳海之女”。后来她成为毗湿奴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常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这场面使人联想起西洋画家常画的宙斯化黄金雨的故事)。她的坐骑是迦楼罗(金翅鸟)或优楼迦(猫头鹰形动物),有一头六牙白象相随,那是印度教系统“吉祥”的象征。佛教列为护法天神,主要采取了她掌握财富的特点,因为毗沙门天王(北方天王)原是财神,有的老经典就说她是毗沙门天王的妹妹或妻子。以其施财于众,故称功德天。汉化寺院中所见,她的形象端庄美丽,常戴花冠,穿多层各种天衣;佩饰繁多,有耳环,璎珞遍体。极为雍容华贵。有时则作中国后妃宫样装束,那是彻底汉化的表现,常见于明中叶以后。姿态是:举如意宝珠,后随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个玛瑙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她的旁边一般紧跟着一位老者,那是替她念咒使瓶中出宝的咒师,着白衣(令人想起中国中古以来传奇小说等载籍中习见的能“憋宝”的“白衣波斯”),手把长柄香炉。
第十二位:韦驮天。唐代始见于中国佛家记录,实为中国人创造的神。中国人给他找过南亚次大陆的原型,说是“童子天”,恐怕靠不住,但是在塑造时遵守“童子面貌,将军威容”的做法。《封神演义》中以“韦护”比拟之,说韦护是由道入佛门作护法的,反映出佛道竞争的一个小小侧面。
第十三位:地天。又名坚牢地神。音译“比里底毗”,据说是夫妇二人。唐代刚传来的地天,常以男天为代表,典型形态是手把宝瓶或钵,中置各色水陆鲜花。有作四臂形的,手持镰刀、斧子、锄、锹,是一位农业劳动者的形象。可是明清以来,汉化寺院中常作女神形象,手持中盛鲜花的钵,或执谷穗,象征主管大地和一切植物生长。他在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为释尊作证明,是最早的护法神之一。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守护菩提树的天女就是此神。据说,佛在菩提树下打坐时,她就用树叶做伞,为佛挡雨挡风防日晒。汉化诸天中,其特点是手持带叶树枝,作青年妃子形象。她也是最早的一位护法神。
第十五位:鬼子母。又名欢喜母,梵文的意译,音译“诃梨帝”。有关她的传说多而杂乱,现据《毗奈耶杂事》略述如下:王舍城里有一位独觉佛出世了,开大会庆祝。有五百人沐浴更衣一起去芳园开会。路过一处,见到一位带着一桶奶酪的怀孕的牧牛女。五百人鼓动她一起赴会。她一时高兴,跳起舞来,因而胎儿早产并夭折。她大为生气,发誓来生要吃尽王舍城的小孩子。她来生果然生为王舍城娑多药叉的长女,和犍陀国的半发迦药叉结婚,生下五百鬼子。她天天吃城里人的小孩。释尊藏其少子,劝她皈依,作佛教护法。她说:“吃什么?”佛说,叫弟子们每次吃饭时呼唤她和她的儿子们来领食。她常作中国中年贵族妇女形象,手抚她五六岁的小儿子,这孩子名“毕哩孕迦”。中国民间传说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构思实为鬼子母故事的折射与改造。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梵文“摩利支”意为“光”,因而影射出她会隐身法。在较为繁复的汉化造像如画像中所见,她的三个头分向三面,各有三只眼。八臂,左四手持罥索、弓、无忧树花枝、线圈,右手持金刚杵、针、钩、箭(手持物各像常有不同)。乘七头猪拉的车。上下左右各有环绕拱卫她的猪。雕造立像因难于处理这么多的猪,就连车也省略掉了。只在她身子后边露出一头野猪的前半身来,表示表示就算了。敦煌画幡有画出齐备的车、拉车的猪以及上下左右拱卫的猪群的。石窟中有塑出车、猪的。首都博物馆中的铸造铜像车、猪齐备,但摩利支天铜像取自他处,是后配的。还有个问题:摩利支天像是细腰露上身的藏传像,藏传佛教中的“摩利支佛母”也。
第二种方式是,中国原有同样执掌的神灵,就把他们捏合在一起,重新组合。慢慢地,在供奉二十天时基本采用佛教的塑造方式,民间则完全汉化,还按中国原来的办。
十七位:日天。各族都有自己的太阳神,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老日神是“苏利耶”,又译作“修利”、“修野”等,他的恋人是拂晓女神(可意译为“红霞”)。汉化佛教造像意匠中,往往把他做成红脸大汉,帝王形象。他乘坐七匹马拉的车,由小儿子“苏多”(意为“驭者”,大名“迦尔纳”)驾车,永远赶在红霞之后。汉化造像中,按中国老传统,他的王冠上嵌有日轮,轮中绘有“金乌(三足乌)”。《楚辞》等佛教传入前的文献中,中国原来的日神也乘马车,所以马车依然保留,变成中国式的了。
第十八位:月天。给月天规定的打扮是白脸膛,持上有半月形的杖,驾三只鹅拉的车。他也有妃子,也是白脸,持青莲花。中国匠人喜欢配对儿,常把月宫做成女天,即白面妃子形象。她的王冠上嵌有满月月轮,轮中绘有玉兔或蟾蜍。这也是中国式的。中国原来的月神不驾鹅,所以,除一些佛教造像外,鹅也取消了。
第三种方式是,经过中国神魔小说等创造,佛寺中“天王殿”供奉的“四大天王”,以汉语修辞学的方式,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这就是诸天中的如下四尊,即第三位:北方多闻天王。第四位:东方持国天王。第五位:南方增长天王。第六位:西方广目天王。四大天王是中国人在不脱离佛教的前提下尽可能加以改造的典型,因而,他们虽不是主尊,可是寺院中一进门就为他们在“天王殿”(而不称“弥勒殿”)中安排了位置。为了让一般人明白他们是谁,还煞费苦心,用汉语修辞学的“双关”等手法,通过小说等宣传手段,给他们新造了履历。诸如:手持锋利宝剑表“风”,奏琵琶示“调”,打伞(实应为“幢”)表“雨”,抚摸紫金龙、花狐貂示“顺”。还为北方天王幻化出一位“托塔天王”李靖,连方天画戟(非中国古代的戟)也被李靖取去了(唐代画幡上的北方天王用的还是“4”字形洋式戟)。天王的儿子也归了李靖。欲盖弥彰,原名“那吒”,成为“哪吒”,反倒把佛家翻译加“口”以示音译的习惯显明地表示出来了。
第四种方式是,大致由南北朝起始,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志怪、传奇等笔记、小说,讲因果报应的善书,以及自宋金元以下的戏曲等等,将佛寺中的二十天以外的水中、地下,彻底改造为中国的龙王水族、阴曹地府。并且往往带有道教气息。这就是:
第十九位:水天。梵文音译“缚噜拿”,是一位在《吠陀》神话中已出现的老神,本来神权极大,掌管天上地下,是大神。后来权力逐渐被别的神取去,佛教产生前后,他只剩下一部分制海权,成为西方大海中海王国之神,也就是南亚次大陆的“龙王”。中国原有水神,于是与之融合。中国的水神原缺庞大家族,受佛教启发,生长出太子、龙女等一大批家属,外加巡海夜叉等水族来。龙女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亮点之一,全都美丽善良,连龙宫侍女都让人“称心”。从她们身上产生了许多浪漫故事。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中国人在他的基础上发展成“十殿阎王”,并热热闹闹地把地狱变成中国式衙门,有判官和牛头、马面等鬼卒,有灌黄汤即迷魂汤的黄婆等等。佛教怕他们过分脱离因而独立化,派出地藏王菩萨掌管。南亚地狱原分男女两处,由阎魔和他的妹妹(一说是妻子)阎蜜分管,因不合中国国情,阎蜜被暗中取消。这都是中国人的汉化发展,并多少影响了近代以来的藏传与南传佛教。中国原有泰山治鬼的老说法,后来又加上酆都城,这些与阎魔王纠缠在一起,职权至今没有划分清楚,容另文述之。(未完待续) |